蘇教版九上《學問和智慧》優質導學案

發布時間:2017-12-14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學問和智慧》優質導學案

  【學習目的】

  1. 準確讀寫生字生詞,理解并運用本課的重要詞語。

  2. 理解作者闡述的學習觀。

  【學習過程】

  一. 簡介

  1. 課文

  《學問和智慧》針對把“知識”與“學問”相提并論,把“學問”與“智慧”混為一談的錯誤認識,闡釋了“學問”與“智慧”的不同內涵以及相互關系,反對死讀書,讀死書,主張重視能力培養。

  “學問和智慧”名詞性并列短語,點明了文章內容,即“學問”和“智慧”的區別和相互關系。

  2. 作者

  《學問和智慧》的作者是羅家倫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學者。早在五四運動中,還是大學生的羅家倫先生就嶄露頭角,“五四”那天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筆。“五四運動”這個名詞也是由羅家倫首創的。他在當年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評論》上以“毅”為筆名寫了《“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

  在五四運動前一年,羅家倫與傅斯年等北大學生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創辦了影響僅次于《新青年》的《新潮》雜志,倡導新文化。

  1920年,由北大校長蔡元培推舉,羅家倫出國留學,先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后又轉往歐洲的倫敦、柏林和巴黎三所大學的研究院,直到1926年返國。

  回國后,他參加北伐,擔任過各種公職,但他志趣仍在教育和學術。他曾擔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武漢大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等。他學貫中西,廣涉群籍,才思橫溢。作為新思潮的代表人之一,他一直積極鼓吹國家現代化,指出:“中國的出路——現代化”,“自從機械征服了距離以來,我國已托生在現代的國群里,哪能不急起直追,加緊現代化?”但同時,他又熱愛中國文化,重視中國倫理道德。他說:“我們并不是盲目崇拜西洋,我們也不能迷信中國。我們要用新的科學方法,來判斷一切,來估定各項中國文化里的成就,中國社會上的現象的本身價值。”

  二. 思考

  1. 這篇文章主要觀點是什么?

  2. 《學問和智慧》的文體有什么特點?

  3. 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

  4. 學習這篇文言文,我們要掌握哪些字、詞?

  三. 分析本文的結構

  (1)“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

  (2)“‘以為學問就是智慧’是錯誤的”。

  (3)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

  (4)讀書要“精為選擇”,讀書“也要智慧”。

  (5)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

  (6)“學問和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

  第一部分(1——2)解說“學問”與“智慧”的概念不同。

  第二部分(3——6)論述學問和智慧的關系。可以細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3——4)學問離不開智慧

  第二層(5—6)智慧離不開學問

  四. 生字正音記形

  生字

  銖(zhū)郤(xì)窾(kuǎn)犀(xī)矻(kū)

  生詞

  燭照:照亮。

  食古不化:意思是讀書人一味學古人,拘泥陳法,不善于靈活運用。

  冬烘先生:舊指不高明的塾師,含譏諷意,指其思想迂腐,見識淺陋。

  探驪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關鍵。

  無關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義不大或關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問題。

  物競天擇:萬物為生存而競爭,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優勝劣汰。

  張目:助長某人的聲勢。

  犀銳:堅固銳利。

  寡約:這里的意思是缺乏高度的概括。約,簡約。

  晦塞:晦澀不暢。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進入最里層。形容能透徹說明問題,深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失。

  融會貫通:參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領悟。

  寸積銖累:指一點一滴地積累。銖,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十四分之一。

  通達:指明白人情事理。

  映射:照射。

  豁然開朗:指思路開闊通達,能透徹地了解問題。

  五.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

  1. 原文:

  (1)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卻是陶冶原料的熔爐。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是煉鋼的電火。學問是寸積銖累而來的,常是各有疆域獨自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興趣,但是它本身卻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種透視,一種反想,一種遠瞻;它是人生含蘊的一種放射性;它是從人生深處發出來的,同時它可以燭照人生的前途。

  (2)有人以為學問就是智慧,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學問淵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會貫通,舉一不能反三,終身都跳不出書本的圈子,實在說不上“智慧”二字。這種人西洋便叫做“有學問的笨伯”,在中國便可稱為“兩腳書櫥”或“冬烘先生”。反過來說,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有一種人,讀書雖然不多,但他對于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借經驗,運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沒有智慧嗎?

  2. 文句梳理:

  第(1)段

  提問一: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講解: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

  提問二:第(1)自然段的段內結構是什么?中心句是如何提取的?

  講解:這個段落結構是“總分式”。本段一共有6個句子,后5個句子是對①句的解說,解說的具體內容是“區別”。

  具體說來就是:中心句①總說“學問與智慧有區別”,②③④⑤分說“學問”,⑥分說“智慧”。分說學問與智慧的區別時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喻論證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講道理。運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講得更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使得被說明的對象“學問”與“智慧”特點突出,讀者可以迅速感受二者的“區別”。

  第(2)段

  提問一:第二段一共有6句話。第一句“有人以為學問就是智慧,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什么作用?

  講解:這句話的作用是:第一從反面呼應第一段的中心句①“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第二從解說概念過渡到對“人”的議論,從而引出了“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的話題。②③兩句舉例說明有些人有學問然而缺智慧的現象;使用一個“反過來說”,將筆鋒一轉再提話題“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⑤⑥兩句則是作者舉例、引用相結合證明了④句的說法。

  提問二:第(2)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為什么?

  講解: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應該是“‘以為學問就是智慧’是錯誤的”。

  因為在第(2)段中,作者有兩個平行的見解:“有學問的人不是都有智慧”(“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問句的以簡馭繁、提煉本質);“有智慧的人不是都有很好的學問”(“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的提煉),而這兩個見解都是對“有人以為學問就是智慧”的反駁,因此,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應該是“‘以為學問就是智慧’是錯誤的”。

  提問三:第(2)段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這樣論證有什么好處?

  講解:這一段的論證中有兩句擺列出了兩種相反的情況:一種是“學問淵博”可是“說不上智慧”;另一種是“讀書雖然不多”“但他對于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借經驗,運用心得”,兩種人一起擺放在論證的段落里,這就做了對比。這種對比的目的,是把兩種相反的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使人們對論證的問題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因此這里的論證方法叫做對比論證,這種對比論證的好處在于肯定了正確的一方,否定了錯誤的一方,使得段落中的觀點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3. 文段意思

  第一部分(1——2)解說“學問”與“智慧”的概念不同。

  第二部分

  1. 原文

  (3)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有許多人從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窮年,找不到問題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結果,縱有結果,亦復無關宏旨——這便是由于沒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他縱然研究一個極小的問題,也能探驪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問題雖小,而其映射的范圍卻往往甚大。譬如孟德爾(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奠下了遺傳學和優生學的基礎,就是一個例子。再說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在達爾文以前,何曾沒有富于學問的生物學家,看見過海邊的蚌殼、山中的化石、類人的猩猿、初民的種族?何以不能發現物競天擇,最適者存的天演公例?等達爾文發現以后,赫胥黎慨然嘆曰:“這個道理,傻子都應該知道,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奮身而為達爾文的“牛頭狗”(bulldog),為他張目。當代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人稱他為牛頓后第一人,他的相對論是科學上一個稀有的創獲,但是他自己卻對人說:“我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他能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便是他的智慧過人之處。

  (4)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書。我們可以把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智慧的,一類是無智慧的。有智慧的書,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瑩,斧鑿般的犀銳,可以啟發人的心靈,開辟人的思想,有時可以引申成一篇論文,或成一本專書。這就是英文中所謂“燦爛的書”(brilliant book)。無智慧的書,往往材料堆積得和蟻邱一樣,議論雖多,見解毫無。縱然可以從他得報導,卻不可以從他得啟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約”,在讀者是“勞而無功”。這就是英文中所謂“晦塞的書”(dull book)。然而這類的書多極了,讀者要不浪費時間,就不能不精為選擇。須知著書固要智慧,讀書也要智慧。 “讀書得間”,就是智慧的表現。“鞭辟入里”“豁然貫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諷誦高頭講章的讀法,則雖“讀破五車”,有何用處?

  (5)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做基礎,才靠得住。無學問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滅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樣,盡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觸即破。惟有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燈,可以透過云層,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涌。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為精澈,最可寶貴。

  (6)若把學問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師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鋼骨,決不能成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學、結構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應用的房子,而決不能造成莊嚴壯麗的羅馬圣彼得(St. 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這種絕代的美術作品,是要靠藝術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應手,匠心愈能發揮;構造的原理愈進步,藝術家愈能推陳出新。材料與技術對于作風的影響,整個的美術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證明。所以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2. 內容把握。

  第(3)段

  提問一:第(3)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講解:①句“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是一個復句,前一個分句“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應該是段落意思的集中點。②句從反面擺事實證明了“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③句以后作者連用了3個杰出人物的實例,證明智慧與學問的極其重要性。

  提問二:本段是呈“總分”態勢,先總說,再分述,這段的“述”有什么特點?

  講解:這段的“述”,是先簡述反面的,再詳寫正面的。這段的一反一正,一詳一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4)段

  提問一:第(4)段的過渡句是哪個?它的作用是什么?

  講解:第(4)段的過渡句是“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書。”作用是承上啟下,從關照人——“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呼應“沒有智慧”的“從事研究工作”的“許多人”,到了關照人們寫作閱讀的書——“缺少智慧的書”。

  提問二:第(4)段議論的論題是什么?如何展開的?

  講解:第(4)段議論的論題是過渡句中“……也有缺少智慧的書”。②句到⑦句,作者對比了兩種書:“有智慧的”,“無智慧的”。⑧使用“然而”轉折提醒讀者注意“這類的書多極了,讀者要不浪費時間,”指出了方法“不能不精為選擇”。⑨句是作者對讀書的見解“讀書也要智慧。”

  提問三:第(4)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講解:第(4)段著眼書籍,針對“有缺少智慧的書”的現象,提出讀書要“精為選擇”,讀書“也要智慧”。

  第(5)段

  提問一:第五段的哪個句子與上下文意思鉤連?如何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

  講解:第五段第一句“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是一個關鍵語句,前一個分句“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承上“須知著書固要智慧,讀書也要智慧(書籍是學問的傳播承載者)”,后一個分句“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開啟下文內容。

  提問二:②句強調了“智慧必須以學問做基礎,才靠得住。”然而“為什么說智慧必須以學問做基礎?”這是一個非常不好說的難題,作者怎樣解決這個難題的?

  講解:作者在解說“無學問的智慧”時就使用了形象的比喻(③④句);同⑤⑥⑦句構成了鮮明的對比,⑤⑥⑦以“惟有” “惟有” “也惟有”帶出一連串比喻,層層深入地證明了“智慧不能離開學問”。在這個對比論證中,⑤針對③,使用“不是……而是……”,⑥反向呼應④贊美智慧“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涌”,⑦句照應了②句的“智慧以學問做基礎”提出“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為精澈,最可寶貴。”

  提問三:這一段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這樣的結構安排對議論展開有什么好處?

  講解:第五段的結構仍然是“先總后分”,這樣的分析方法便于讀者明晰道理,分辨異同。

  第(6)段

  提問一:這是收束全文的一段,作者是如何安排內容的?

  講解:作者在收束全文時,依然期待讀者能夠從普通的生活現象把握“學問與智慧”的關系,因此,他使用比喻論證,再次形象生動地將“智慧”比作了建筑師的“匠心”,將“學問”比作了“建筑材料”,②句則進一步斬釘截鐵地使用兩個“決不能”表明了“智慧”至高無上的地位。④句繼續使用比喻,前一個分句“材料愈能應手,匠心愈能發揮;”承上,強調學問是智慧的基礎,④句的后一個分句“構造的原理愈進步,藝術家愈能推陳出新”,啟示讀者煥發迷人魅力的“智慧”與創新的關系。⑤帶讀者回看“美術史”“建筑史”,使前面貼切的比喻出的道理確鑿無疑。⑥句是作者的見解“學問和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

  ⑦句則是作者的主張“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那智慧的作用是“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提問二:如果將(3——6)分為兩層,該如何劃分?它們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講解:可以細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3——4)學問離不開智慧;第二層(5—6)智慧離不開學問。

  3. 文段意思:

  第二部分(3——6)論述學問和智慧的關系。

  【寫作特點總結】

  一. 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來論證中心論點。

  作者在論證“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的中心論點時,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說理充分。如在論述“學問為什么不能離開智慧的”時,運用了對比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在論述“智慧不能離開學問”時,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二. 論證嚴密,語言優美

  作者學識淵博,視野寬宏。文章論述學問和智慧,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例證典型,語言精煉,名言警句,隨處可見。品評優美的語言,是讓學生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通過反復的誦讀品評,讓學生感受到其語言的優美魅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語言素養,可讓學生通過仿寫例句的形式來加強積累與運用。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六月丁香之综合在线 | 在线观看韩国免费A∨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