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學常識及“說”的體裁特點
2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3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誦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內容前提下,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這篇“說”,讓學生理解蔣氏三代寧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稅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的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行,也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蛇”在我們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下面請同學來談一談。
2、想到了蛇,同學們就聯(lián)想到了“兇狠、殘忍”這些詞語,就感到恐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樣說說捕蛇人的事的。[板書課題,作者]
或從背景介紹導入:唐玄宗天寶中期起,戰(zhàn)爭仍頻,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zhàn)爭、朱沎(cǐ)叛亂等禍亂接連發(fā)生,全國稅戶比唐玄宗早期減少四分之三,而兵員卻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休無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xiāng),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亡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卻有一種職業(yè)可以免其賦稅,到底是什么職業(yè)呢?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題解題:
1、“捕蛇者說”不能譯成“捕蛇的人說”,因為“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議論,可以敘事,但敘事也是為了說理,相當于現(xiàn)代的雜文。
2、作者簡介: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負,有理想。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執(zhí)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額外賦稅,查辦貪官污吏等等,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積極參加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官階相當于副司長)這年他32歲。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敗。王叔文被殺,參與者都被懲處,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貶到更荒遠的柳州(今廣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時才46歲。《捕蛇者說》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及句子停頓。
2、正音
3、指名朗讀,一人一段。
4、齊讀。
四、試譯課文:
二人小組,結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記下看不明白的語句,待全班討論解決。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朗讀課文。
二、集體解疑,疏通文意。
學生提出有疑難的語句,全班集體解疑。具體方法:
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譯課文,教師適當點撥。
三、總結實詞虛詞:
(一)實詞總結
為 ①作,制成。“然得而臘之以為餌”。②做,干。“今吾嗣為之十二年”。③寫。“故為之說”。
已 ①離去,意為醫(yī)治。“可以已大風”。②已經(jīng)。“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賦 ①征收。“歲賦其二”。②租賦。“孰知賦斂之毒……”
癘 ①惡瘡。“可以已……瘺、癘’。②疫病,疫氣。“呼噓毒癘”。
入 ①繳納。“當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廬之入”。
歲 ①每年。“歲賦其二”。②年。“積于今六十歲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厲害。“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③超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噓毒癘”。③害。“孰知賦斂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將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飼。“謹食之”。
觀 ①看。“今以蔣氏觀之”。②考察。“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二)虛詞總結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異蛇”。②取消句子獨立性。“悍吏之來吾鄉(xiāng)”。③代詞。“問之,則曰”(代人,他)“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為之十二年”(代事)“以嚙人,無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話語)
而 ①表并列。“黑質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將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卻。“而吾以捕蛇獨存”。⑤連接狀語和謂語。“號呼而轉徙”。
以 ①如果。“以嚙人,無御之者”。②用,拿。“太醫(yī)以王命聚之”。③因為。“而吾以捕蛇獨存”。④根據(jù)。“今以蔣氏觀之”。⑤表目的。“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 ①兼詞,于此。“永之人爭奔走焉”。②之。“時而獻焉”。③語氣詞。“今其室十無一焉”。
乎 ①嗎。“君將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囂乎東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給。“余將告于蒞事者”。③到。“積于今六十歲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點虛詞:“而”字用法
表并列關系:黑質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關系:得而臘之以為餌 退而甘食 余聞而愈悲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修飾關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嘩然而駭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臥 時而獻焉
熙熙而樂
表轉折關系:而吾以捕蛇獨存 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第三課時
一、復述課文:
導入: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捕蛇者說》這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及大意,下面請幾個同學來復述一下課文。
二、分析課文:
1、閱讀分析課文第一節(jié),思考:
①本節(jié)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異蛇的“異”?
明確:從外形、毒性、醫(yī)療效用三個方面寫的。
②永州之人冒著生命危險爭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當其租入”,是為了免受苛政重稅之苦
“爭”字形象地反映了“賦斂之毒”比毒蛇還要厲害。
③永州之人為了免受苛政重稅之苦,寧愿冒著生命危險爭捕毒蛇,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暗示租稅之毒甚于蛇毒
④為什么一開篇就寫毒蛇之“毒”呢?
明確:以蛇之毒襯托下文的“賦斂之毒”。
2、閱讀分析課文2、3節(jié)。思考:
①第2段中蔣氏自述了什么內容?
明確:一家三代捕蛇的悲慘遭遇。
②如何看待“蔣氏者,專其利三世”?
明確:他自述中三個“死”充分說明捕蛇給他家三代帶來的深重災難。“專其利三世”,其實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隱含著無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的神情,表現(xiàn)了蔣氏難以抑制的悲痛。告訴我們“捕蛇”并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里行間,深含悲苦。“專其利三世矣”,語中含有強烈的譏諷意味,原來所謂的利是用祖父、父親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換來的。
③聽了蔣氏的敘述之后,作者產生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悲之”、“更若役,復若賦”)
④作者說想要更換他的差事,恢復他的賦役,那將氏同意嗎?為什么?請大家閱讀第4節(jié),從中找出答案。
3、閱讀分析第4節(jié)
①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
明確:不同意。因為蔣氏認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②在這句話中蔣氏把“役之不幸”和“賦之不幸”進行比較,他認為哪一個更不幸?有什么證據(jù)?
明確:蔣氏將自己和鄉(xiāng)鄰的狀況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
③如何比較的呢?自讀課文,找出有哪些對比。
明確:
蔣氏 鄉(xiāng)鄰
生存狀況 以捕蛇獨存 非死則徙 十室九空
生活情況 弛然而臥,熙熙而樂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鄉(xiāng)鄰雞犬不寧
一年危險次數(shù) 一歲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④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對比、襯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題: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4、閱讀分析第5節(jié)。
齊讀第五節(jié),體會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余聞而愈悲
明確:“愈”字突出表現(xiàn)了作者對蔣氏哭訴后,對苛政重賦給人民的苦難更加了解,因而對百姓的關心與同情也更為深切。
②苛政猛于虎。
明確: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立論的依據(jù),突出了蔣氏遭遇的社會意義,說明苛政重稅害民不是一時一地的現(xiàn)象,而是從來如此的。
③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明確: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明確:點明了作者的寫作動機,期望最統(tǒng)治者,能體察民情從而能革除社會弊端。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⑤對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歸納總結:
①主題:本文通過對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殘暴的罪行,表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寫做特點: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突出中心。
襯托。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愿干此差事,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對比。以其鄉(xiāng)鄰60年來由于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十室九空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以悍吏來吾鄉(xiāng)催逼租稅鬧得雞犬不寧的情景與蔣氏的“弛然而臥”、“熙熙而樂“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主題。還有危險次數(shù)之對比,死亡時間之對比等。
四、課文小結:
本節(jié)課通過對文章的分析,我們理解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這一中心,了解了對比、襯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真切地體會了柳宗元對勞動人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結尾“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表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下面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集齊朗讀課文,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業(yè):
①熟讀全文,背誦“蔣氏大戚……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②作課后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