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點
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把握小說《百合花》的思想內容,認識其藝術特點。
3.理解茅盾先生對《百合花》的評論觀點。
4.學習小說鑒賞的基本方法,嘗試寫小說評論的文章。
教學設計
(一)
學習《百合花》
一、解題
作者簡介:(1925—1998)茹志鵑是當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發表代表作短篇小說《百合花》而成名。
本文是茹志鵑五十年代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向敵人進攻和我軍前沿包扎所里發生的—個小插曲,反映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茅盾稱之為結構嚴謹、沒有閑筆的短篇小說。
二、閱讀小說,理清情節
(§1、2)因為部隊要發起總攻,才引出“我”被“通訊員”送到前沿包扎所的“緣起”。
(§3、4)這里作者卻有意在第四段中描寫了一幅與前線的戰斗環境不甚協調的氣氛。一面是冷炮在轟響,而她卻關注莊稼被雨水沖得青翠水綠,空氣也有一股濕潤的香味。這種描寫,正是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為是搞創作的,所以才如此注意對周圍環境的觀察。這并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只有這種身份的人,才會在以后的情節中,注意到那些生動鮮明的細節。
小說第一到第四段,為全文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開場白”式的背景交代。
(§5)通訊員一出門就將“我”甩出好遠。“我”開始生氣起來。
(§6)由生氣逐漸發展到對這通訊員產生了興趣。
(§7)小通訊員,高挑個,厚實肩膀,穿洗淡的黃軍裝,槍筒插著樹枝。通訊員的肖像描寫。
(§8—§10)敘述小通訊員的性格:靦腆和憨厚,怯于在女同志面前交談,為下文借被子伏筆。
(§11—§23)敘述小通訊員的身世:年齡19,參加革命1年,入伍前是一個拖毛竹的青年。
以上為小說的第二部分,集中地敘述和描寫了在去包扎所的路上對通訊員的性格和身世的觀察和了解。為下文的故事發展埋下伏筆。
(§24)下午兩點鐘,到達包扎所。所謂的包扎所是由一所小學校構成,條件簡陋。
(§25)他們到包扎所,接受的第一項任務是借被子,也是這部分情節的關鍵。
(§26—§29)“我”很好地完成著任務,而小通訊員借被子卻碰了釘子。由此引出小說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媳婦”。
提問:“我叫他帶我去看看。但他執拗地低著頭,像釘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為什么“我走近他,低聲地把群眾影響的話對他說了”,“他聽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帶我走了”?
“他”不肯去是因為“他”認為新媳婦很“封建”,而且自己沒有借到被子,心里有點憋氣。“群眾影響”在解放軍的部隊里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有嚴明的紀律規定,所以“我”講了這方面的道理,“他”便意識到自己的不對,于是“松松爽爽地帶我走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小通訊員的質樸可愛。
(§30)“我”與通訊員再次到“媳婦”家借被子。對“媳婦”進行敘述和描寫。
(§31—§33)在“我”的工作下,“媳婦”終于答應,拿出了她惟一的新花被子。
(§34)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轉身就走,不想衣服被掛鉤撕個大口子。細節描寫再反映出通訊員靦腆與羞怯,并為下文伏筆。
(§35—§40)側面描寫“新媳婦”不愿借被子的原因。
(§41—§42)通訊員決定,用了給她好好洗洗。再次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了小通訊員樸實、憨厚的性格。
(§43—§45)三個細節:兩個饅頭、槍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肩上撒掛下來的布片,
以上為小說第三部分,是這篇小說的關鍵情節部分。通過通訊員借被子失敗而引出了另一位主要人物“媳婦”。并為下文發展埋下兩處伏筆:“撒滿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通訊員肩上撕破的口子。
(§46—§47)戰斗就要開始了。新媳婦也來包扎所幫忙了。
(§48)描寫敵方情況。側面襯托我軍總攻的困難,為通訊員負傷犧牲做鋪墊。
(§49—§50)通訊員走了之后的包扎所,一方面是照明彈和月亮下的“白夜”,另一方面則是鄉干部送月餅慰問部隊的場面。作者在這種緊張的場合仍沒有忘記“忙里偷閑”地寫她對故鄉中秋節的回憶,這在小說情節的起伏上起著調節閱讀情緒的作用。
(§51)總攻開始了。隨著戰斗的打響,包扎所的空氣立即緊張起來。
(§52)對某營通訊員掛彩的描寫,雖是“虛驚”,卻也具有暗示的作用。
(§53)側面描寫戰斗激烈情況。
(§54—§55)由于戰斗的激烈,傷員很多,包扎所緊張地工作著。新來的婦女要幫助傷員擦拭身體,又羞又怕。為下文新媳婦態度的變化伏筆。
(§56)通訊員受重傷被擔架員抬到包扎所,“軍裝的肩頭還露著那個大口子”,照應上文撕了個大口子。
(§57—§58)通訊員是為救擔架隊員,撲向了爆炸的手榴彈。新媳婦一掃先前的羞澀,虔誠地為小通訊員擦拭身子,表現出對子弟兵的深情厚意。
(§59—§60)當醫生說通訊員已經死了的時候,新媳婦依然像什么也沒聽到一樣,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
(§61—§62)新媳婦又“劈手奪過被子”把它放進通訊員的棺材里,等細節描寫,再次表現了新媳婦的善良,人民對解放軍的熱愛。
提問:小說結尾,新媳婦為什么要“氣洶洶”地對衛生員說話?
新媳婦這里的氣洶洶并不是沖衛生員發火,而是由于自己的傷心和愧疚,是因為當初通訊員去向她借被子,她沒有借,可是現在通訊員為了擔架隊員卻犧牲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想到這些,她的內心十分痛苦,所以當衛生員為難地不好將“老百姓”的被子放進棺材時,她終于控制不住情緒了。這表現了新媳婦的善良,表現了人民對解放軍的熱愛。
以上為小說的第四部分,通訊員為掩護擔架隊壯烈犧牲;善良的新媳婦為掩埋通訊員獻出了自己的新被子。展現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眾之間,魚水情深,也表現了他們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奉獻精神。
三、總結課文
中心思想:《百合花》塑造了出身貧苦、熱愛生活、天真純潔的小戰士形象,他在關鍵時刻把死亡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給了抬擔架的群眾;塑造了一位純樸的農村新媳婦,表現她對解放軍真摯感人、骨肉般的熱愛之情。刻畫了軍民魚水之情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寫法分析:
作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情節安排的精巧合理,對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筆的運用使得故事情節前后呼應扣合,尤其是細節的前后照應,使得情節嚴絲合縫。如借被子這一情節,可以說是支撐了整篇小說的情節發展,再如小通訊員肩上撒開的—個口子反復多次出現,使情節豐富而又嚴密。同時整篇小說的情節緊湊而又張弛有致,一環緊扣一環。最為成功的是,人物性格在這樣的情節中得以充分表現。
2.通過細節描寫等多種方法,使人物塑造得十分豐滿。如小通訊員的崇高品質和美好心靈,便是通過和女同志一起走路,不遠不近拉開幾丈遠的距離,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著幾根樹枝和一枝菊花做裝飾點綴,見女同志坐在身邊如同身邊埋下了定時炸彈,沒有說話就臉漲得像個關公,摸出兩個饅頭放在路邊給我,為了救擔架隊員自己撲上手榴彈等一連串的細節加以表現的,新媳婦質樸純潔的形象也是在“莊嚴而虔誠地”給通訊員拭身子,在通訊員犧牲之后“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劈手奪過被子”,把它放進通訊員的棺材等細節逐漸豐滿起來。除了細節的描寫,小說還運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方法刻畫人物。
四、問題探究
1.讀完《百合花》,你一定會被小說的結尾深深打動。小說的結尾為什么這樣感人?請認真閱讀茅盾先生的評論,試著運用他的觀點,加上自己的思考,來分析這個問題。同座互相交流一下,看誰的思考更深入,見解更獨到。
小說的結尾,描寫新媳婦為犧牲的戰士細細密密地縫著衣服的破洞,并蓋上她惟一的嫁妝——全新的百合花被子,這讓我們自然回憶起前文有關的細節:新媳婦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戰士刮破了衣服卻死活不讓新媳婦縫補,戰士給“我”兩個饅頭開飯,新媳婦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澀……借助這些前后呼應的細節描寫,我們不難讀出少婦平靜的外表下內心翻騰的情感波瀾:對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惱,對先前忸怩的慚愧,對小戰士獻身精神的崇敬……這個極富藝術張力的細節描寫折射出少婦純潔而美好的心靈,這種人性美對讀者的心靈也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引起了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2.《百合花》中貫穿著令人難忘的細節描寫,如通訊員步槍筒里插著的樹枝和野菊花,兩個干硬的饅頭,軍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等,這些細節描寫對故事的展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這些細節描寫使故事情節前后互應扣合,細節的前后照應,使情節嚴絲合縫,細節的反復出現(如軍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使情節豐富而又嚴密,細節描寫其效果是通篇一氣貫穿,首尾靈活。同時,這些細節描寫也使人物塑造得十分豐滿。小通訊員的崇高品質和美好心靈;新媳婦質樸純潔的形象等都通過細節描寫逐漸豐滿起來。
3.小說中,新媳婦的話極少,作者用神態描寫塑造她的形象。把文中“借被子”和“補衣”兩處有關新媳婦的神態描寫全劃出來,認真品味,領會神態描寫的作用。
有關新媳婦的神態描寫:“臉扭向里面,盡咬著嘴唇笑。”“她也不作聲……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她低著頭……那個破洞。”“新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縫著那個破洞。”
這些神態描寫表現了新媳婦淳樸和對解放軍的深厚感情。
4.假如小說中寫到的百合花被已保留下來,后來又被征集到中國革命博物館,你能不能為這條來歷不平凡的被子,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說詞?試試看,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內容要以說明這條被子的來歷為主,可以適當穿插有關人物的描述;可以倒敘,也可以以時間為序進行敘述;語言一定要簡潔生動,有一定的抒情性。
(二)
學習《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
一、解題
本文是茅盾先生的《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的節錄。文章針對茹志鵑的《百合花》作了深入詳實的評價,并對分析小說作品指出了正確的方法。
二、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敘述作品的情節和主題,明確評論的重點。
第1段先概括情節,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風格。
第2段明確評論的重點。
第二部分(第3~5段),分析作品成功地運用細節描寫為情節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務的特點。
第3段說明作品通過發展的細節,描寫人物的精神風貌和精神世界。
第4段說明作品通過細節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5段說明作品通過細節描寫使情節一氣貫通。
第三部分(第6段),概括寫閱讀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點。
三、總結課文
本文通過對《百合花》的深入細致分析,提出了“通過故事發展的細節描寫獲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細節描寫需“自然和巧妙”的觀點,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課文雖然是節選的文字,但卻有著鮮明的特點:
1.高度集中的論題。雖然評論的是一篇短篇小說,但六千字的篇幅并不算很短,更何況作品的內涵比較豐富,可圈可點之外很多。茅盾先生緊緊抓住小說評論的兩個核心內容——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時又突出小說最成功的特點——細節描寫展開評論,用筆不多,但分析十分透徹。
2.獨到新穎的觀點。評論是議論文的一種,議論文都必須有明確的觀點;好的評論都應該有獨到的見解。在文學創作步入了公式化、概念化、單一化的年代,作者卻大膽提出了為許多人所不敢言的觀點,不僅表現了作者文學評論方面的極高的素養,也表現了作者不同常人的膽識。
3.有力的分析論證。文章主要運用列舉事例的方法說明自己的見解,在列舉事例的基礎上,運用小說操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適當進行理論分析,內容樸實,文風實在。
四、問題探究
怎樣理解“這篇作品說明,表現上述那樣莊嚴的主題,除了常見的慷慨激昂的筆調,還可以有其他的風格”。
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偏離對《百合花》的評論,其實卻緊扣評論的對象,是為自己提出對《百合花》的獨到見解服務的。“那樣”是指上文所說的“反映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慷慨激昂的筆調”是指當時惟一得到承認的筆調,“其他的風格”是指《百合花》這樣的“清新、俊逸”的風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這樣從大處落筆,正是為文章觀點的樹立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說明變得順理成章。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