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練習有利于同學們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練習題,歡迎大家過來練習。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加上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2)親戚畔之 畔:
2、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標示正確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時/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4、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軍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樣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5、下列加點的實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區域、地域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選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6、下列四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屬予作文以記之
B、環而攻之而不勝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紹
D、擇其善者而從之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7、選擇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強調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中心論點。
C、遭腐刑而著《史記》的司馬遷,幼年喪父發奮讀書的歐陽修,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證明“生于憂患”的道理。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文:------------------------------------------
9、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譯文:----------------------------------------
10、選文橫線上應填的文字正確的一項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包圍)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這里是“限制”的意思)
12、對下面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圓三里那樣的小城和方圓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棄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強大來震懾天下)
13、下面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C、文章第(四)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D、本文駢散結合,讀來瑯瑯上口,朗讀時要注意節奏正確。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4、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
B、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著重強調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委而去之
16.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
17.結合現實,談談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答:----------------------------------------------------------------------------------------------18、對下面文句中加點字的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順(用、靠)
19、文中畫線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論證的觀點是:----------------,----------------------。文中最能表達“人和”意思的一句話是:------------------,-----------------------。
20、翻譯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B.以天下之所順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屬予作文以記之
22.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節奏。(標2處)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23.翻譯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譯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譯文:----------------------------------------
24.“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
答:含義:
事例:
參考答案:
1、(1)放棄。(2)通“叛”,背叛。2、C。3、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 A 6 D 7 C 8、施行仁政的國君,幫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國君,幫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國君,有很多人幫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國君,很少有人幫助他。)9、用天下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國君。
10.C 11.B 12.B 13.C 14.D15.( 3 分,每個l 分)① 池:護城襯。②兵革: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③委:放棄,丟下16 、( 2分)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或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17.(3分)能聯系現實,言之有理,文從句順即可。18A 1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0、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21.D (D項“以”連詞,表目的,相當于“來”;其余各項“以”字均為介詞)2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3.①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啊(關鍵詞“非”,不是;“池”,護城河、、②譯文: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就會歸順他)24.含義:人心所向、內部團結。(1分)相關事例如:①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緊密團結,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終于取得抗戰勝利。②1998年我國軍民團結,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③2003年,我們萬眾一心,戰勝“非典”。④2008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冰凍災害。⑤汶川大地震,13億中國人手牽手,心連心,共克時艱。(1分)(能舉類似一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