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多收了三五斗》學習要點

發布時間:2017-08-06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一、導入

  豐收了,我們會想到很多,有堆積如山的糧食,還會有農民臉上甜美的微笑,可是,文中卻反應了豐收反而使農民破產這樣一件怪事。

  二、內容概述

  1、 整體把握小說的情節。

  清晨,豐收之后的一群舊氈帽朋友,來到萬盛米行的河埠頭糶米。占卜他們的命運。(序幕)

  萬盛米行的柜臺前,舊氈帽朋友向米行的先生詢問米價、哀求提價、要求換現洋錢,沒有結果。

  一番討價還價之后,舊氈帽朋友忍痛低價糶米。(開端)

  中午,舊氈帽朋友來到街上購買日用品。在節約預算的躊躇之后,“鄉親”把剛到手的鈔票一張兩張地交到店伙計手里。(發展)

  傍晚,辛苦了一年的舊氈帽朋友,三五成群地聚在自家的船頭上,酒后議論、發泄著心中的不滿和憤懣,流露出他們的反抗意識。(高潮)

  散亂的談話沒有決議,舊氈帽朋友各自開船回家。(結局)

  第二天,在各處鎮上,仍有同樣的故事發生著。(尾聲)

  2、 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表現小說的主題。

  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寫得生動傳神,性格鮮明。不僅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還直接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一)“舊氈帽朋友”與“米行先生”的對話。

  (1)對話描寫展示了30年代中國農民生活的社會環境。“傷農”者并非完全是由于資本家傷農壓價造成的“谷賤”,也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舊中國的反動統治和剝削制度等造成的。

  (2)刻畫了“舊氈帽朋友”和“米行先生”兩種不同的人物形象。

  “舊氈帽朋友”是中國農民的群像,在舊社會他們是受壓迫、受剝削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租種地主的土地,不斷地借債,維持著非常低下的簡單地再生產。他們也有希望,有時也有“憤激”,也有抗爭,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讓。

  “米行先生”可能是資本家,也可能是資方代理人或雇員,是代表維護資方利益的。在與舊氈帽朋友打交道時頤指氣使,冷淡、厭煩、鄙視、威嚇,完全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

  (二)“舊氈帽朋友”之間的對話。

  這段對話寫得極有層次。談話內容從“虧本”談起——到“不繳租”“寧可去吃官司”——到“退租”去“做工”——到“路路斷絕”“沉默”——又到有人提出“我們年年種田,到底為誰種的?”——直到最后又談到“搶米”。這段對話從不滿到反抗,反映了“舊氈帽朋友”逐漸覺醒的意識。

  3、 環境描寫簡練傳神。

  (1)自然環境描寫簡練,生活氣息濃厚,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江南水鄉小鎮的風情及豐收后的景象。

  (2)社會環境描寫融于對話之中,揭示了束縛農民的種種枷鎖。另外,街道購物時的場面描寫也十分精彩:種種“洋”物品,句句叫賣聲以及“舊氈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種神態,動作,都寫得極為生動,真實立體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

  三、學習內容

  1、給加粗字注音

  河 船舷 占卜 褡褳   寫

  2、解釋詞語

  (1) 占卜:原指算卦一類的迷信活動。這里是探問。

  (2) 作梗:從中阻撓,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3) 兆頭:預兆。

  (4) 廒間:糧倉。

  (5) 沽:原指買酒。這里是買。

  (6) 寫意:浙江方言。舒服,開心。

  (7) 呷:小口喝。

  3、成語解釋

  橫七豎八:多而雜亂,不整齊。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不知該怎么辦。

  鄙夷不屑:輕視,看不起,認為不值得(看或提及)。這里指及其看不起,認為不值得理睬。

  4、試分析小說最后一段的含義極其作用。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來到這里停泊。鎮上便表演著同樣的故事。這種故事也正在各處市鎮上表演著,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答案:這說明在當時的中國農村,農民獲得豐收卻反而瀕臨破產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從而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中 考 解 析

  切實實閱讀下面文段,然后回答問題。

  ①據我所知,常常有一些年輕人寫信給某些藝術家、作家,要他們傳授“秘訣”。作家、藝術家們接到那樣的信,常常只好苦笑。

  ②最近,我聽說有一個少年人去請教一個善于轉碟子的雜技演員;熟練這門工夫的秘訣在哪里。雜技演員除了告訴他一些經驗外,還帶他去看自己床鋪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訴他說:“秘訣就在這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藝術工作上,沒有秘訣。如果雜技這類工夫都全靠勤學苦練,那么,更不要說要求有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經驗作基礎的其他藝術部門的工夫了。

  ③有些人所以以為藝術工作有什么秘訣,是因為他們把藝術和什么“祖傳丸散”、“秘制膏丹”或者什么純技術性的事情(如繪畫時用幾種顏色配出某一種顏色)混同起來了。我們可以讀到各式各樣的美學論文、藝術工作經驗談,然而,那都不是“秘訣”,那不過是一些藝術工作的根本規律的探討,或者一些個別的經驗之談罷了。它們,如果是正確的話,就像是一塊塊指路的“將軍箭”,告訴人們,通過什么道路就可能達到什么結果。至于“走路”的情況,仍得靠各個人自己去走。對于不肯付出辛勤勞動的人,這類美學理論、藝術經驗之談并不能起什么作用。

  ④然而,有些人不是這樣想,他們以為某些藝術家掌握了一些“秘而不宣”的手段,當作看家本領,當作“殺手锏”,不肯告訴旁人。在他們心目中,這種手段有點像《天方夜談》里面的神奇的咒語,誰掌握了它,念上幾句,寶山的石門就會自動啟開。這種觀念是十分荒誕的。但是奇怪得很,社會上有并非很少的人對藝術工作存在這樣的觀念。只要你去探詢一些藝術工作者收到的信件的內容,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況。

  ⑤對于那些經驗豐富的人是直接經驗的事物,即使它們被寫了出來,對于經驗缺乏的人仍然是間接經驗。這正是一切“經驗談”所以不能起神奇的作用,而只能起一點指路作用的原因。我常常想:如果把古今一切優秀的藝術家勤學苦練的故事搜集起來,編成一本書,那內容該是多么驚心動魄呵!前輩們流血流汗積累了經驗,當他們將火把傳遞給后人的時候,后人又必須以生命的火焰去點燃它,那藝術的火把才能夠繼續熊熊燃燒。因為只有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前人的經驗才能夠化為自己血管里的血液。高爾基曾經意味深長地說:“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如果說世間真有所謂藝術“秘訣”,也許應該算這一類的言談了。

  (秦牧《秘訣》,有刪節)

  1.第②段中“秘訣就在這兒”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畫線句中的“火把”和“點燃”,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主要運用哪兩種論證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句是“如果說世間真有所謂藝術‘秘訣’,也許應該算這一類的言談了”。“也許”和“應該”在表達了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議論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含義的理解。第②段“秘訣就在這兒”中“這兒”無疑是指代“床鋪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再結合后文“雜技這類工夫都全靠勤學苦練”這一概括句,“秘訣就在這兒”這句話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熟練地轉碟子的秘訣就是勤學苦練。

  2.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

  “火把”比喻“前輩積累的藝術經驗”;“點燃”比喻“發揚光大”。

  3.本題考查對中心論點的概括。根據文章的內容我們不難知道本文是論述“藝術的秘訣”,再結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的表明觀點的語句“全靠勤學苦練”“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逼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本文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藝術的秘訣是自己的努力勞動和勤學苦練。

  4. 本題考查對論證方法的判定。第⑤段主要運用比喻論證法和引證法。段中“火把”比喻“前輩積累的藝術經驗”,“點燃”比喻“發揚光大”;又引用了高爾基的名言來證明本段論點。

  5.本題考查對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理解。“也許”與“如果”照應,表推測與假設,不作肯定,行文有分寸;“應該”是針對“真有”而言,表明了自己贊同高爾基的話,兩詞用得準確,行文嚴謹。

  課外拓展

  一、課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節選,被刪去的部分是在課文的后面。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雜文的筆調,描繪城市各界對“谷賤傷農。這一事件的反應,刻畫了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家等各種人物的嘴臉,并描寫了農民破產后忍痛賣耕牛、借高利貸,或因抗租而被關押,或沉溺于賭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種悲劇結局。原文還表示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谷即使不賤,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也得傷。后面的一部分雖然被刪去了,但節選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說。

  二、關于本文如何劃分段落的資料

  1.華蓓蓓《“使學生得到實際的益處”——談談(多收了三五斗)的分段》(節錄):

  ……這些資料都把這篇課文分四段。但根據自己的粗淺理解,我覺得這樣的分段是可以討論的。

  說是按地點分吧,的確,前面是寫了“米行”“街上”“船上”等幾個地點,但最后一段沒有指明地點,又怎么理解呢?并且,根據這個地點,那么第一節寫了‘碼頭上’,也該單獨成為一段吧。所以我認為按地點分為四段是欠妥的。

  說是按事情分吧,不錯,前面是寫了“糶米”,購買日用品和“酒后發泄”等事,但最后一節并沒有寫具體的事,又怎能和前面并列成為四段呢?

  ……

  經過反復考慮,我終于大膽提出了我的看法,就是根據時間進行分段,全文可分兩段。第一段寫豐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鎮發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說這樣的悲劇第二天又將在這個小鎮和其他各鎮上發生,是第一段的深化。這種分法,也許會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但卻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這種結構方法正反映了葉圣陶先生組織安排材料的獨具匠心;也正是這篇文章之超出于同類題材其他文章的地方之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客,第一段還可按事件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段到第三段為第一層次,交代糶米這件事發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著再分別以糶米、購買日用品、酒后發泄等為第二、三、四層次。

  2.葉圣陶《關于(多收了三五斗)及其他——給華蓓蓓同志的復信》:

  蓓蓓同志惠鑒:

  來信昨日接讀。我去年患病,到今心思體力還不大如前,目力又不濟,只能簡單作復,務請原諒。

  作者作文,不管自覺不自覺,寫不寫提綱,總有先后次第。教學生閱讀,要課文分段落,無非要學生辨明這個先后次第,借此養成自己思索、說話、作文的好習慣。

  我的這篇《多收了三五斗》常被選用,因而各種教學參考書常有提及。可是我不曾收集來看,因為我不擔任教課。今天取出《多收了三五斗》來看,我同意足下分兩段,前段又分幾個層次的說法。

  參考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教師要有獨立的思考和見解,我非常佩服足下這個意思。教師有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又能不斷研究和實踐,掌握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的方法,才能使學生得到實在的益處。

  敬禮

  葉圣陶  四月六日下午   1

  (兩文均載《語文學習》1980年第二期)

  三、關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社會背景和創作經過: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國市場,米價大幅度下跌,使廣大產米區失去了銷納的場所,農村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之下,已經瀕于破產。當時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邏米以及美國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當時有的評論文章所指出的,連年災荒,農村中“十室九空”“哀鴻遍野”;同時,“洋米輸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饒足,廩囷不空,口腹不饑”。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糧食豐收,可是糧價太賤,農民的貧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鐮,沒有飯吃,成為農村之普遍現象”。甚至,“有許多田地圖為糧價太殘簡直沒有人去收獲,恐怕收起了反而賠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當時的社會現象。

  這篇小說從1932年秋天開始醞釀,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學》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歷時9個月之久。葉老把農村破產這個社會問題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甪直中去表現。甪直是魚米之鄉,1917年春,葉老在甪直吳縣第五高等小學任教,在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這里的生活,這里的農民。當谷賤傷農的烏云籠罩著農村的時候,葉老最關心的是那些“舊氈帽朋友”的生活。他們的遭遇和心情,葉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時積累的材料,進行細細的篩選,綜合成為反映新的主題的材料。葉老經常說的:寫小說要嚴格的從生活中取材,不能隨便編造。隨便編造的小說是沒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創作的素材貴在于平時的積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見聞貯存起來。“文藝家如能隨時觀察,無論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語,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積既富,需用時自有‘俯拾即是’之樂。”正由于葉老善于觀察生活,蓄積材料,在離開甪直10年之后,仍能把甪直的生活寫得十分真實,以致當地老人傳說葉老在1932年秋天去過甪直,并贊美葉老把米行的店伙們寫活了。其實1932年秋天,葉老正在上海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并未離滬。這個傳說從側面說明以甪直這樣的水鄉市鎮為背景的《多收了三五斗》寫得多么真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一级视频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五月亭亭中文字幕 | 在线不卡日本v2019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