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練習可以幫助同學們鞏固課堂知識,掌握所學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同學們整理的《多收了三五斗》閱讀練習及答案,歡迎大家過來做一做。
閱讀《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幾段文字,完成l-4題。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里出來的敞口船。船里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船舷的菜葉和垃圾給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地,填沒了這船和那船之間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僅容兩三個人并排走的街道。萬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邊。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柜臺外面晃動著的幾頂舊氈帽上。
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柜臺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
“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么!”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們不是賣十三塊么?”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
“哪里有跌得這樣利害的!”
“現在是什么時候,你們不知道么?各處的米像潮水一般涌來,過幾天還要跌呢!”
……
“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里吧!”從簡單的心里噴出了這樣的憤激的話。
“嗤!”先生冷笑著,“你們不糶,人家就餓死了么?各處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頭幾批還沒吃完,外洋大輪船又有幾批運來了。”
……
“我們搖到范墓去糶吧。”在范墓,或許有比較好的命運等候著他們,有人這么想。
但是,先生又來了一個“嗤”,捻著稀微的短髭說道:“不要說范墓,就是搖到城里去也一樣。我們同行公議,這兩天的價錢是糙米五塊,谷三塊。”
“到范墓去糶沒有好處。”同伴間也提出了駁議。“這里到范墓要過兩個局子,知道他們捐我們多少錢?就說依他們捐,哪里來的現洋錢?”
“先生,能不能抬高一點兒?”差不多是哀求的語氣。
“抬高一點兒,說說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話。我們這米行是拿本錢來開的,你們要知道,抬高一點兒,就是說替你們白當差,這樣的傻事誰肯干?”
“這個價錢實在太低了,我們做夢也沒想到。去年的糶價是七塊半,今年的米價又賣到十三塊,不,你先生說的,十五塊也賣過;我們想,今年總該比七塊半多一點兒吧。哪里知道只有五塊!”
“先生,就是去年的老價錢,七塊半吧。”
“先生,種田人可憐,你們行行好心,少賺一點吧。”
另外一位先生聽得厭煩,把嘴里的香煙屁股扔到街心,睜大了眼睛說:“你們嫌價錢低,不要糶好了。是你們自己來的,并沒有請你們來。只管多啰唆做什么!我們有的是洋錢,不買你們的,有別人的好買。你們看,船埠頭又有兩只船停在那里了。”
三四頂舊氈帽從石級下升上來,舊氈帽下面是表現著希望的醬赤的臉。他們隨即加入先到的一群。斜伸下來的光柱子落在他們的破布襖的肩背上。
“聽聽看,今年什么價錢。”
“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塊錢!”伴著一副懊喪到無可奈何的神色。
“什么!”希望猶如肥皂泡,一會兒又迸裂了三四個。
希望的肥皂泡雖然迸裂了,載在敞口船里的米可總得糶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賣給這一家萬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錢,而破布襖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錢。
在米質好和壞的辯論之中,在斛子淺和滿的爭持之下,結果船埠頭的敞口船真個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沒了這船那船之間的空隙的菜葉和垃圾就看不見了。舊氈帽朋友把自己種出來的米送進了萬盛米行的廒間,換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沓鈔票。
“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么?”白白的米換不到白白的現洋錢,好像又被他們打了個折扣,怪不舒服。
“鄉下曲辮子!”夾著一支水筆的手按在算盤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從眼鏡上邊射出來,“一塊錢鈔票就作一塊錢用,誰好少作你們一個銅板。我們這里沒有現洋錢,只有鈔票。”
“那末,換中國銀行的吧。”從花紋上辨認,知道手里的鈔票不是中國銀行的。
“嚇!”聲音很嚴厲,左手的食指強硬地指著,“這是中央銀行的,你們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不要這鈔票就得吃官司,這個道理弄不明白。但是誰也不想弄明白;大家看了看鈔票上的人像,又彼此交換了將信將疑的一眼,便把鈔票塞進破布襖的空口袋或者纏著褲腰的空褡褳。
一批人咕嚕著離開了萬盛米行,另一批人又從船埠頭跨上來。同樣地,在柜臺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趕走了入秋以來望著沉重的稻穗所感到的快樂。同樣地,把萬分舍不得的白白的米送進萬盛的廒間,換到了并非白白的現洋錢的鈔票。
1.你覺得開頭兩段的景物描寫寫得怎么樣?試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閱讀“米行里的先生”和“舊氈帽朋友”之間的對話,回答下邊的問題。
(1)找出最能表現“舊氈帽朋友”的感情因米價而急劇變化以及“米行里的先生”語氣也隨之變化的詞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些對話表現了他們各自怎樣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萬盛米行為什么能這樣有恃無恐?又為什么只得“把萬分舍不得的白白的米送進萬盛的廒間,換到了并非白白的現洋錢的鈔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邊句子中加粗的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1)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柜臺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頂舊氈帽從石級下升上來,舊氈帽下面是表現著希望的醬赤的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批人咕嚕著離開了萬盛米行,另一批人又從船埠頭跨上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寫得非常好。寥寥幾筆就逼真地勾勒出江南小鎮骯臟、貧窮、落后的生活畫面,并描繪了米行的環境。
2.(1)“舊氈帽朋友”:由“希望”到“憤激”,再到“哀求”,最后“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米行里的先生”:由“有氣沒力”到“冷笑”“厭煩”,再到“鄙夷不屑”,最后“聲音很嚴厲”。
(2)“舊氈帽朋友”樸實善良,“米行里的先生”驕橫霸氣。
3.①洋米、洋面的大量傾銷,逼迫農民非及早糶米不可;②遍布各地的“局子”,使農民沒有選擇的余地;③農民要向地主交納地租,要還借下的債,而破布襖的口袋里是空的;④投機商“同行公議”,互相勾結競相壓價。
4.(1)“占卜”原指算卦一類的迷信活動,這里是探問的意思。“占卜”透示出農民們希望與擔心交織的矛盾心情。
(2)一個“升”字,好像讓人們看到了“舊氈帽朋友”滿懷希望,邁著有力的步子,踏著石級正往上走。
(3)“一批”“另一批”表示人數很多,強調了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少數人身上,而是具有普遍性,揭示了廣大農民的悲慘命運。
提示:
1.本題考查對文章表現手法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2.本題考查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及初步鑒賞的能力。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本題考查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