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柳宗元;培養(yǎng)理解并翻譯課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匯。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突出主旨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蔣氏一家的悲慘遭遇,認識封建統(tǒng)治階級壓榨人民的本質(zhì)。
4、理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1、同學們,“蛇”在我們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下面請同學來談一談。
2、想到了蛇,同學們就聯(lián)想到了“兇狠、殘忍”這些詞語,就感到恐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樣說說捕蛇人的事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跟現(xiàn)在的雜文有些近似,屬于議論文。題目的意思是說說捕蛇人的事,簡潔、明了,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作者: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東(今永濟縣)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亂后,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土地兼并日漸嚴重,社會生產(chǎn)破壞嚴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積極參加了王叔文領(lǐng)導(dǎo)的“永濟革新”,并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人物。他們革除弊政,打擊權(quán)奸,觸犯了宦官和官僚貴族利益,在他們的聯(lián)合反撲下,改革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nèi)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yīng)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diào)文須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強調(diào)作家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詩。
3、背景資料:本文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期間寫的。這時他在政治上處于困境,實際是被貶的罪人,心情自然十分郁悶,但他仍關(guān)心社會問題,關(guān)注民生疾苦,并以著文章方式來表達他改革政治的愿望。
蔣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這里說的“六十歲”,指的是唐玄宗天寶中期到唐憲宗元和初期這一時間。在此時間內(nèi),戰(zhàn)爭頻繁,先后發(fā)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zhàn)爭等,全國戶口銳減,朝廷隨意增設(shè)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有限制,使人民的負擔加重。盡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頒布了兩稅法(分夏、秋兩次交稅,即課文中“歲賦其二”),并明文規(guī)定“敢在兩稅外加斂一文錢,以枉法論”,但這不過是欺騙百姓的手段,事實正如陸贄所說:“大歷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稅,今于兩稅之外,復(fù)又并存”;又說加稅時“詔敕皆謂權(quán)宜,悉令事畢停罷。息兵已久,加稅如初。”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xiāng),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之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從這些情況來看,柳宗元“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論斷完全是正確的。
4、學習生字:
嚙(niè) 臘(xī) 攣(luàn) 踠(wǎn) 瘺(lòu) 癘(lì) 嗣(sì) 幾(ji)死者數(shù)(shuò)矣 蒞(lì) 蹙(cù) 殫(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謹食(sì)之
5、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們捕蛇的緣由。可分二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殺三蟲”):說明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醫(yī)療功效。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為下文作鋪墊。
第二層(“其始”到段末):敘述捕蛇來由。永之人爭奔與蛇毒形成對比,要害是“當其租人”暗示賦斂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
第二部分(2~4):文章主體部分,借蔣氏之口說明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
第2自然段: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先說蔣氏三世專利,使人以為可羨;再由蔣氏說出三代人的遭遇,卻又使人感到可悲。這樣由羨入悲,把事情的本質(zhì)揭露得更深刻——原來這所謂的“利”是用生命換來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說到的社會悲劇的序幕。
第3自然段:敘述作者向蔣氏提出“更役復(fù)賦”的建議。
這是作者的勸慰之辭。作者既要求蔣氏在“役”和“賦”之間進行選擇,則蔣氏不能不道出其難言之隱。這一段在結(jié)構(gòu)上起過渡作用。
第4自然段:蔣氏自陳心曲。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而吾以捕蛇獨存”):回顧過去,以鄉(xiāng)鄰們在重賦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獨存”的情形作對比。
第二層(“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到段末):敘述現(xiàn)在,以悍吏來鄉(xiāng)索租鬧得雞犬不寧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臥”“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樂”的情形作對比。
第三部分(5):點明文章主旨。
本文議論僅此一段,卻是全文的核心。開頭用“余聞而愈悲”結(jié)束敘事,由此自然轉(zhuǎn)入議論。接著用孔子的話作為立論根據(jù),并用跌宕筆法,先表“疑”而后表“信”,為主旨句出現(xiàn)蓄勢。最后卒章顯志,用“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點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統(tǒng)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四、教師小結(jié):
《捕蛇者說》通過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從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敘述了捕蛇的緣起、作者跟蔣氏的對話和蔣氏自陳心曲,都是為了表現(xiàn)“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個主旨的。前人評論此文說:“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說得很中肯的。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導(dǎo)入:
1、背誦課文。
2、“說”是古代文體名,與現(xiàn)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其內(nèi)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xiàn)象表達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形式則表現(xiàn)為敘議結(jié)合,或先敘后議,或先議后敘,或邊敘邊議,而基本原則是敘為議設(shè),議由敘生,所以核心是議。
二、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古漢語知識:
1、古今異義: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涕:眼淚。今義是鼻涕。)
2、詞類活用:
(1)、然得而臘之以為餌。(臘:干肉,名詞活用成動詞,晾成干肉。)
(2)、君將哀而生之乎?(生:使···活,動詞的使動用法。)
3、實詞總結(jié):
為 ①作,制成。“然得而臘之以為餌”。②做,干。“今吾嗣為之十二年”。③為了。“故為之說”。
已 ①離去,意為醫(yī)治。“可以已大風”。②已經(jīng)。“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賦 ①征收。“歲賦其二”。②租賦。“孰知賦斂之毒……”
癘 ①惡瘡。“可以已……瘺、癘’。②疫病,疫氣。“呼噓毒癘”。
入 ①繳納。“當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廬之入”。
歲 ①每年。“歲賦其二”。②年。“積于今六十歲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厲害。“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③超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噓毒癘”。③害。“孰知賦斂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將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飼。“謹食之”。
觀 ①看。“今以蔣氏觀之”。②考察。“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4、虛詞總結(jié):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異蛇”。②取消句子獨立性。“悍吏之來吾鄉(xiāng)”。③代詞。“問之,則曰”(代人,他)“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為之十二年”(代事)“以嚙人,無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話語)
而 ①表并列。“黑質(zhì)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將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卻。“而吾以捕蛇獨存”。⑤連接狀語和謂語。“號呼而轉(zhuǎn)徙”。
以 ①而,如果。“以嚙人,無御之者”。②用,拿。“太醫(yī)以王命聚之”。③因為。“而吾以捕蛇獨存”。④根據(jù)。“今以蔣氏觀之”。⑤表目的。“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 ①兼詞,于此。“永之人爭奔走焉”。②之。“時而獻焉”。③語氣詞。“今其室十無一焉”。
乎 ①嗎。“君將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囂乎東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給。“余將告于蒞事者”。③及于,到。“積于今六十歲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四、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強調(diào)“異蛇”之毒?
明確:(1)這是作者設(shè)置的一個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線,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chǎn)生了急切讀下去的愿望。(2)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觸草木盡死”,“盡死”前省去的主語應(yīng)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2、指名朗讀第2、3兩段,蔣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這一段著重寫什么?
明確:如果說第1段是概述,從第2段開始便轉(zhuǎn)入到具體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幾死者數(shù)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zhuǎn)為寫“害”,再用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并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里行間,深含悲苦。“利”與“害”交錯,跌宕有致。
3、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3段起過渡作用。通過作者的提問,將文章引入正題。“更若賦,復(fù)若役,則何如?”欲揚先抑,“余悲之”與下文的“余聞而愈悲”相應(yīng),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
4、作者是怎樣描寫蔣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的?
明確:文章通過對“捕蛇”、“賦斂”之間“利”與“害”的一系列對比,說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
5、齊讀第5段,《捕蛇者說》怎樣表現(xiàn)了“說”這一文體的特點的?
明確:全文有敘有議,雖記敘較多,但卻處處為議論服務(wù)。符合“說”可敘可議,以議為主的特點;全文語言極其形象、生動,亦符合“說”這一文體比較講究“文采”的特點。
6、當聽到“余將告知蒞事者,更若役,復(fù)若賦”時,蔣氏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明確:作者向蔣氏提出“更役復(fù)賦”的建議,這是作者的勸慰之辭,既然作者要求蔣氏在“役”和“賦”之間進行選擇,那么蔣氏不得不道出難言之隱。“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話的綱,也是他“大戚,迂然出涕”的原因。反映了當時封建統(tǒng)治者橫行暴斂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7、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是什么?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課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點明了作者寫作本文的動機。這個結(jié)句反映了作者把變革這一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希望寄托在“觀人風者”——封建統(tǒng)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統(tǒng)治者能夠體察民情,從而革除弊端。這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種觀點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現(xiàn)。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勞動人民疾苦的關(guān)心和同情是真實的、深切的,也是應(yīng)該充分肯定的。
五、教師小結(jié):
蔣氏的控訴,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當今國家制度的取消農(nóng)業(yè)稅等政策對人民的關(guān)懷,我們要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
柳宗元被貶之際,還能寫出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文章,其闊大的胸懷令人欽佩,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六、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二。
七、板書設(shè)計:
捕蛇者說
交代捕蛇緣由——講述蔣氏遭遇——交代作說目的
————揭露橫征暴斂,同情勞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