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情。
2、 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3、 讓學生注意與文本對話,學會自主閱讀。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文章思鄉主題。
2、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情境體驗
教具安排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 導入
音樂欣賞《故鄉的云》“天邊飄過故鄉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同學欣賞了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種歸家的感覺?心有沒有歸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心歸去》,作者韓少功。(板書)
2、 作者簡介課前我已請同學對有關作者韓少功的資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請同學來交流一下,我們請幾位代表來發言。
教師概括:(幻燈片)
韓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68年初中畢業后作為知青下鄉務農,1977年正式開始文學創作,1978年考入湖南師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有短篇小說集《歸去來》,中篇小說《爸爸爸》、《女女女》,長篇小說《 馬橋詞典》《暗示》等.
2002年4月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勛章”
《我心歸去》是他訪問法國歸來后的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
3、研習文本
(1) 預習過課文后,請同學談談文章的大體思路(主要內容)
(同學回答,讀P70對話欄[2 ] 幫助同學準確理解)
記敘作者在法國的情形與感受——抒發思鄉之情——感悟“故鄉”(幻燈片)
(2) 作者在法國的居住條件是怎樣的 ?( 注意:法國的“家”,從第1節中找關鍵詞語)
“家”:雅靜、大、環境優美——物質環境優裕
(3)一句話作者在法國過得好還是不好?
物質——好
精神——不好
(4)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學朗讀第2小節)(幻燈片)
沒有熟悉的聲響 ——冷清沒有熟悉的環境、人群——無所適從
感受
沒有熟悉的語言———無處逃遁
沒有熟悉的文化—— 無可入手
渲染:多角度渲染
作者在這里還用了一個比喻“你到了懸崖的邊緣……只有虛空,這個比喻形象的描述了離開故土后沒有著落的虛空感。
(5)這種空虛寂寞還表現在什么舉動上呢?
“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里對吊燈作六次研究是一個細節描寫,六十次就帶有了夸張意味,六次已經是讓人倍感無聊了,更何況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細節描寫
“見微知著”,運用夸張更形象表明作者在異鄉的孤獨無聊。
舉例:細節描寫 夸張
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巴爾扎克《守財奴》)
————細節描寫
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夸張的細節描寫
梳妝匣是鑲嵌著金子的,葛朗臺這個老頭當時已是76歲,一看到金子就搶,動作敏捷的居然像老虎,可見他已到了視錢如命的境界。
(6)作者在法國如此空虛寂寞無聊,那么當他可以通過朋友的幫忙而移民法國時,他愿不愿意呢?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明確:不愿意。從一句反問句看出來“我就那么在乎法國的面包和雷諾牌汽車?”
(改寫成陳述句)“我就那么在乎法國的面包和雷諾牌汽車?”(幻燈片)
我根本/一點也/極/毫不在乎……
(7)作者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過渡到了第5小節,到這里才點出了文章的主題——思鄉。(配樂朗讀5、6小節)
分析:第5小節給我們想象了一幅充滿溫情的畫面,告訴我們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后遠遠的一片熱土,故鄉有他的親人,故鄉有他的過去,人們對故鄉的這份感情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和距離的遙遠而沖淡,反而會積淀得越來越濃。
(8)作者如此思念故鄉,是不是因為故鄉很美呢?第6小節告訴我們故鄉與異國旅游景區相比,美不美?(不美)
異鄉:繁華酥骨、靜謐侵肌、幽深奇詭
故鄉:貧瘠臟亂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排比、比喻、欲揚先抑
(9)如果是你,你喜歡異國還是故鄉?作者呢?
我:異國 作者:故鄉
(10)作者思念故鄉,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時,熱淚涌流想象到的卻是什么呢?
明確:故鄉的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
(同學閉上眼想象:故鄉的小徑上走來了我最親近的人,月夜下迷路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呢,插在地里的一只犁頭還在等待著明天的耕種。)想象越是具體,想家的感覺就越強烈。
分析:“這哪里對呀?”什么東西不對?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想象到的卻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不對。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太過思念自己的故鄉了,即使舒伯特的獨唱曲是在歌頌宮廷或愛情,但他卻認為它應該是獻給故鄉的。這正如對話欄中王國維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幻燈片)
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這里的“月”、“花”、“鳥”都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就像他相信所有中國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愴,即便是賽馬曲與趕集調那種歡快的曲調也是帶淚的笑。
分析7-9 :作者對故鄉的愛可以說是到了一種執愛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鄉”呢?(板書)
問 :XX同學“震澤是你的故鄉嗎?”(是)每個人對故鄉都有一定的理解,我們來看作者理解的故鄉概念與我們理解的有何不同?(男生一起朗讀第7小節)如何理解: 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幻燈片)
明確:準確描述了故鄉與我們的關系。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因為故鄉有親人,有自己的歷史,有血、有淚、有汗水、有眷顧。
分析:故鄉不是商品,不是旅游景區,不是往返車票和周末消遣。故鄉比旅游景區多了血、淚、汗水。這里的“血”是指“血濃于水的情感”;“淚”里面更多的是“愛”,就像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汗水”就是我們的奮斗與付出。
“失血的矯飾”是指不帶感情的,旅游景區與故鄉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顧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淚、汗水。
根據這一段,同學概括什么是故鄉,教師濃縮概括:故鄉是生命之根。(板書)
第8小節又談到了法國,法國是一個風雅富貴之邦,而作者只是一名來付錢的觀賞者,缺少溫情,雖與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說笑等,但心卻在一次次偷偷歸去。
如何理解下面一句: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虛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幻燈片)
明確:三個失望飽含對故鄉更美好的希望,這是對故鄉的真愛,是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和精神的創造。你為故鄉的勞動和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
所以“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
明確:因為只有奮斗、奉獻,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才會在感情上有不可割舍的珍惜。
所以我們同學認為震澤是他的故鄉,如果按照作者的理解,現在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故鄉,但我相信將來肯定會是的,我們同學將來肯定會為震澤作奉獻的。
如何理解: 沒有故鄉的人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幻燈片)
明確: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心靈的歸屬和寄托,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根據這兩段概括:故鄉是奉獻之所、無價財富
正因為故鄉是生命之根、奉獻之所、無價財富,所以所有的游子都要思念故鄉,他們的心總是一次次的偷偷歸去。
到這里我們對文章的內容應該可以把握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文章的思路。作者先是記敘了在法國的情形與感受,寫在法國的物質環境是如何優裕,而作者卻不愿留在法國,為下文寫思鄉作了鋪墊。5、6小節才真正點出本文主題,最后作者感悟“故鄉”,讓我們知道要為故鄉多作貢獻,使主題得到了升華。
結束語對故鄉的愛,銘刻在每一個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血液里,無論走多遠,依然忍不住回頭眺望。
結束活動
請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故鄉”下斷語
故鄉是心靈的臍帶
故鄉是心靈的歸宿地
故鄉是心靈的后花園
故鄉是心靈的避難所……
作業
以“想家”為話題,準備好一份演講稿,下節課交流。
記住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因為愛家,所以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