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導入:
我們在必修一里面曾經學過一種特殊的文體,叫做“攝影散文”。它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思考:圖片與散文的有機結合,更強調對圖片的聯想與想像,強調對圖片的新的發現新的理解新的創造與生發),今天,我們來學習類似于攝影散文的圖片文章,那么它有什么特點呢?
――――――板書《圖片兩組》
二、 學生利用5分鐘的時間瀏覽圖片《死亡之花》。(對不起,六幅圖片我就只能上傳一幅了你們在找吧)。
A、 這些圖片在整體上都想表現什么主題的?(戰爭,死亡,美外表下的恐怖)
B、 閱讀圖片應該注意些什么?(出示圖片《死亡之花》,讓學生欣賞并說出其對圖片的理解及應注意的事項)
(1、 借一個表象來闡述一個很難用語言說出的道理,或者說是輔助語言,讓某些道理更深入淺出,更易于接受
(2、 表面與內在往往是相反的,不能陳于表面,應有深層次的挖掘
(3、 注意圖片的標題,往往是對圖片簡潔的分析,有利于對圖片的理解
(4、 學過的歷史知識與圖片結合理解
三、 大家既然知道了怎樣去分析圖片,那么現在我們來看一看文章中的圖片,一共兩組六張圖片,放在一起共同去闡述什么?(戰爭 和平)
四、 問題設計:
1、 研究第一二幅圖片,看它在描述什么?
(整體上看:一在表現巨大的廢墟和一個弱小的兒童。應注意的細節:大片的被炸毀的火車站,受傷的哭泣的弱小的無助的兒童
(二在表現從戰場上歸來的丈夫和妻子的擁抱。注意的細節:巨大而空曠機場,橫放的拐杖,正拄著的拐杖,失去了一條腿,一只手臂在擁抱妻子,想像丈夫的表情
2、 作者在拍攝照片的時候可以有許多種選擇,在上兩張照片中,為何只選擇了一個兒童,一對夫妻?
(A、 更能震撼人心,巨大的廢墟,空曠的機場,微小的人,形成對比,展現了生命的渺小與無奈
(B、 引起更豐富的想像:兒童的父母呢?周圍的人呢?兒童受到什么樣的傷?更讓人感覺到在巨大的飛機的轟鳴聲中這孩子的哭泣是多么的無奈和微弱,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他們夫妻團聚了,當年一起出征的其他的人呢?空曠的機場怎么沒有他們的身影?丈夫是什么樣的心情?是誰讓他們走向戰場?傷殘的士兵怎樣生活?
3、 兩幅圖片讓你還想到什么?聯系學過的歷史知識,做一下總結
(無論是被侵略的國家還是去攻打別人的國家,受傷的都是他們的人民,但他們往往是最無辜的。)
4、 分析圖三:
(注意細節:槍,父子,哭泣的孩子,悲傷的父親,題眉:爸爸,別去)
武器和父子親情本毫無關系,但戰爭讓他們無情的扭成一團,在槍口襯托下的親情更具悲苦性,父子的表情讓人更加難過:出征能否回來?還能在見到親人么?無奈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5、 圖四:
(注意點:寧靜的午后,一個孩子,緊靠有尸體的路邊,其動作表情,遍布尸體的路邊)
學生討論后得出的結論:
A、 從尸體著手:戰爭就是屠殺,生命在戰爭中一錢不值,戰爭以破壞生命為手段
B、 生命的尊嚴在戰爭中喪失〈尸體的胡亂擺放,赤身裸體等〉
C、 從孩子著手:孩子是面無表情的,熟視無睹的,孩子的心靈遭到了扭曲,這可能是戰爭最大的破壞點
D、 孩子對死亡已經失去了恐懼感,其情感已經麻木并可能喪失。很可能成為成為新一代的劊子手
E、 這都是戰爭所造成的,其責任應由發動戰爭的人去負責。即使在戰后,這也應該成為解決的首要問題
6、 第二組照片
(整體看:勝利后,發自內心的歡呼和微笑)
圖一:歡笑,鼓掌,所有的人。題眉的說明(防止他們認為是什么活動盛況)
圖二:展現美麗的婦女,歡快的跑動,左上角的軍人〈一個微笑,一個緊隨其后〉展開豐富的想像,對和平的歡呼,對勝利的渴望
7、 流幅圖片對比:
(對戰爭的控訴,對和平的渴求)
五、 教師總結:
圖片鑒賞中,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感悟并說出來,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只要學生說的合情合理,就應該鼓勵。并能對其思想進行正面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