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二《落日》導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
2、了解通訊這一文體的特點。
二、預習內容
1、作者簡介:
2、文體介紹
通訊:是一種較為詳細地報道客觀事物的新聞體裁。主要是對新聞事實進行展開式的敘述。運用通訊文體報道事實時,應“量體裁衣”,按照內容、主題的需要,靈活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具體、形象地報道人物、事件或問題。
通訊的基本特征: 、 、 。
三、提出疑惑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的細節描寫,體會其妙處。
2、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二、學習過程
1、學生思考回答:《落日》這篇通訊報道了什么新聞事件?(用一句話概括)
2、學生思考:從課文時間線索來看,日本的簽字投降儀式分明在上午,為什么題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對題?有獨特的含義 嗎?
3、通訊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側重寫了什么內容?
4、通訊的真實性和生動性等特征主要是通過細節描寫加以體現的。
分小組,每個小組研讀一 個部分,找出該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細節描寫。
①小組成員共同品讀文章,進行討論,教師隨機參與及指導。
②各小組形成書面評價,小組代表發言。
③教師即時評點。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寫一篇關于近 期學 校活動的通訊,注意運用細節描寫。
課前預習學案答案
1、朱啟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學高才生。據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 (三聯書店1996年版)中介紹,“一二•九運動”中,燕大“洋氣沖天,紅光滿園”,其中就有朱啟平叱咤風云的身影。太平洋戰爭中,他成為活躍一時的隨軍記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蘇里”號上舉行的日本向聯合國投降的簽字儀式中,朱啟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國記者之一,發回的長篇通訊《落日》傳誦一時,被公認為“狀元之作”,后來還被列入大學新聞教材。其后他又任駐美特派員 兼聯合國記者,赴朝鮮戰地采訪,通訊享譽海內外。老新聞人嚴秀(曾 彥修)先生1997年讀到遲來結集出版的《朱啟平新聞通訊 選》,就發自內心地贊許說:朱啟平的新聞通訊之所以值得長久保存,關鍵在于兩個字:眼光。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后經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啟平調到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外語。
2、通訊的基本特征:真實性、生動性、評論性。
課內探究學案 答案 1、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東京灣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簽字投降儀式,向聯合國投降。
2、雙關——
a、寫完本文,剛好是日落時分,以此為題點出寫作背景和時間;
b、日本的國名和國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以此為題表明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
3主體部分是按照時間順序組合材料,每一個時間段,側重表現某一方面的重點內容,作品都 用小標題概 括各部分的中心內容。
第一部分,總起,交代新聞來源,揭示事件的意義,初步勾描了現場氛圍,為全文定下基調。
第二部分.“簽字場所”,著重寫會場布置和人物,特別是記者們的活動狀況。
第三部分,“代表到來”,寫了受降儀式雙方來到會場的情景。
第四部分,“儀式開始”,寫了雙方代表簽字。
第五部分.“投降書臟了”,是全篇通訊的尾聲。寫了三個小插曲。
4、(1)聯合國簽字代表團到來時的氣氛莊嚴而熱烈,日本代表團到來時則一無聲息。對比突出 正義的力量。
(2)日本代表重光葵“掙扎卜前”,“斜身入椅”,“倚杖椅邊”,“除手套”,幾乎一個動作一頓,表現他想用遵守外交禮節,保持外交家的風度的種種做作來掩蓋精神崩潰的狀態。“執投降書看了約一分鐘,才從衣袋里取出一支自來水筆”,這個細節生動地顯示出,他作為戰敗國的代表在簽字落筆以前裝出的矜持,這有意裝出來的舒緩之態,顯得相當可笑。
梅津美治郎“簽字時沒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著欠身執筆簽字”,從相對明快的 動作中似乎告訴人,他想趕快結束這使自己尷尬的場面。無怪乎引起軍艦上層觀看儀式的“毛頭小伙子水兵”的輕笑。作者借水兵們抑制不住的輕笑,寫出內心的歡愉和對敵人的蔑視。
(3)第3段描寫受降儀式舉行之前會場的情景,乍看上去是閑筆,但是實際上起著渲 染氣氛,把各種人物調度開來的作用。突出上文中“簡單、莊嚴、肅穆”的氣氛。
(4)倒霉的日本人,連份投降書也不是干干凈凈的”,簽字的位置搞錯了,作者借題發揮, 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這里是對日本投降的喜悅,對日本給中國及亞洲人民帶來的傷害 的憤恨,對日本毀壞人類文明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