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導學案
一、作者介紹
《六國論》的作者蘇洵,字明允,北宋時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二十七歲才發(fā)憤為學,經過刻苦努力,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趙禎嘉祐年間他和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到了宋代都城衡論》十篇,推薦給朝廷。宰相韓琦也推薦他作官,一時名揚京師。后來蘇洵把文章匯編汴京。當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把蘇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機策》二篇、《權書》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蘇洵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蘇洵與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二、寫作背景
《六國論》是一篇議論歷史的文章,表面上評的是六國,實際上諷刺的是北宋。因為當時北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對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和黨項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國割地給秦國因而最后滅亡的史實,暗示北宋王朝不應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而應該對遼、夏的入侵采取斗爭的方式。
三、課文分析
《六國論》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二段是以韓、魏、楚三國賂秦而滅亡作為論據,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賂秦。第三段再從不賂秦的國家——齊國、燕國、趙國也終于滅亡的具體事實來論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授,不能獨完”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為國者當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并力卻敵,不要為敵人的積威所嚇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諷今,向北宋當局敲起勿蹈復轍的警鐘。
四、基礎訓練
1.讀音
率賂秦耶(shuài)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yǔ) 燕趙之君(yān)
洎牧(jì) 以讒誅(chán) 革滅殆盡(dài)
2.通假字
(1)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著)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3)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詞類活用
(1)李牧連卻之(使動用法,使……退卻)(2)以弱天下之民(使動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名詞作狀語,一天一天地;月:名詞作狀語,一月一月地)
(4)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堅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活用為動詞,以禮相待)
4.古今異義
(1)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4)可謂智力孤危( )
(5)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
5.一詞多義。
(1)非:①不是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 (《六國論》)
②不對 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③無,沒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茍子·勸學》)
(2)或:①或許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②不定代詞,相當于“有人” 或曰:‘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③有時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馬說》)
(3)得:
①動詞,得到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六國論》)②適宜,得當 此言得之 (《六國論》)
③找到 至德不得(《莊子·秋水》)④捕獲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捕蛇者說》)
⑥看到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4)相:①互相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②偏指一方,相當于“你”“他”等 相見恨晚
③遞相,先后 死者相藉 (《捕蛇者說》)④親自觀看 伯樂相馬
(5)勢:
①勢力 其勢弱于秦 (《六國論》)
②形勢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6.特殊句式
(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
(3)后秦擊趙者再(狀語后置句,即“后秦再擊趙”)
(4)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省略句,賓語“之”省略)
五、精講提示
1、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腦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2、課文第二、三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系?
提示:課文第二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三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未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遷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沒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燕趙二國破滅的結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果,歸納了第二、三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3、怎樣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本文二、三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論證,使論點、論據、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澶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實意義。
4、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六、作業(yè):背誦《六國論》
【同步達綱練習】
1.選出加點字“而”不表轉折的一項。( B )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C.故不戰(zhàn)而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D.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2.選出沒有活用現象的句子。( C )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C.故不戰(zhàn)強弱勝負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3.下列句中“為”字,說得正確的一項是( C )
①而為秦人積威所劫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邯鄲為郡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
A.①與②③④讀音不同,②③④意義一樣
B.①②與③④讀音不同,意義也不同
C.①與②③④讀音不同,②③④意義互不相同。
D.①②與③④讀音不同,②③④意義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