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感知
“勃蘭特下跪贖罪”的事件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當時并未引起中國新聞界的重視,中國報刊沒有發表過有關的報道或評論。直到1999年10月,德國駐華大使館的《德國》雜志,在德國成立50周年的專刊上,才發表了“勃蘭特下跪”的珍貴歷史照片和評論。次年,我國《人民日報》于4月14日發表了署名文章,記述了這個歷史事件,之后它才廣泛地為國人所知。
基礎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寒風凜冽(lǐn) 歸咎(jiù) 饒恕(ráo)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歸咎:歸罪
2近義詞
安寧·安靜
安寧:①秩序正常,沒有騷擾。如“地方安寧”或“邊境安寧”。②(心情)安定;寧靜。如“嘈雜的聲音,使人不得安寧”。安靜:①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嘩。如“病人需要安靜”。②安穩平靜。如“孩子睡得很安靜”“過了幾年安靜生活”。
責任·職責
責任:①分內應做的事。如“教育下一代是父母與教師的共同責任”。②沒做好分內事而應承擔的過失。如“先別追究責任,救人要緊”。職責:指職務上應盡的責任。
四、文學常識
1勃蘭特(1913—1992),德國政治家,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1967—1974年任聯邦德國總理。二戰期間流亡國外,從事反法西斯斗爭。獲1971年諾貝爾和平獎。
2倒金字塔式的結構,是現代新聞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結構方式,它的特點是頭重腳輕,虎頭蛇尾。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即導語,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從導語到結尾,呈現出新聞重要性遞減的邏輯順序。
五、名篇名句
1上帝饒恕我們吧,愿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
2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