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專題閱讀指導
【導語】
自然之美
大自然,一個美麗的生物圈,有清澈的小溪、蔥郁的樹叢、美麗的花朵……
自然的美,如一縷春風,吹遍大江南北;自然之美,如一陣夏雨,灑遍大河上下;自然之美,如一片秋葉,落盡山川大地;自然之美,似一團冬雪,冷入千秋萬代。
當我們駐足芳林,耳邊總響起婉轉而動聽的聲聲鳥語、陣陣歌聲。
當我們身臨浩瀚無垠的大海,聽海的呼吸,感受海的氣息,體會大海的那種種與世無爭、平靜和那深沉的力量以及那沉默的美,尤其是它那寬廣的胸懷。
大自然的美,在于每一滴水,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和每一塊石頭,感悟它那微弱而堅強美麗的精神。
大自然的美,在于四季,感悟它生命的更換。
面對大自然,可以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可以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也可以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
讓我們走進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感悟大自然的崇高,感悟大自然的優雅,感悟大自然的美。
【美文閱讀】
《三峽》(節選)
余秋雨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的那首詩,從小學課本里就能讀到。……當我坐船經過白帝城的時候,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猛的,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涌成一團,把人震傻。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郁,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江流。……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所江聚的力度和美景,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的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過大禹治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珮鳴響,說她……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賞析】
長江,以其雄渾博大,孕育滋養著兩岸的萬千生靈。而三峽,鐘靈毓秀,恰似長江上一塊溫婉的美玉,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深深影響著華夏兒女。跟著余秋雨觀三峽,仿佛游走在歷史文化的長廊中,移步換景,游之所至,興之即來,歷史典故、神話傳說、遷客騷人……縱橫開闔、大氣而又雅致。作者將現實與歷史疊映在一起,如同回放電影,將冷在歲月長河里的那些記憶復蘇、還原、一幕幕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人感受到三峽的美,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
【思考題】
1.為什么作者說“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2.三峽帶給人們的感受是什么?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3.從表現手法上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技法梳理】
余秋雨以其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在對三峽的描述中,作者歷數與三峽有關的歷史文化、神話典故,文采斐然,讀來讓人浮想聯翩。作者開篇就說“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為什么開得漂亮呢?作者緊接著就為我們從歷史的角度描繪了白帝城的“詩情與戰火”兩個主題,將我們帶到了“為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江流”。
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三峽給人們的感受,如在寫到白帝城時,作者說道“猛的,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涌成一團,把人震傻。”在說到三峽的“力度和美景”時,作者說“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作者還嫻熟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運用鏡頭特寫等多種手法,這對于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理解余秋雨的散文時,切不可忘記他在文中對歷史文化、神話典故的運用,這就是我們好多同學想學的“秋雨體”,這種寫法使文章特別有文化內涵。
《冬天的湖》(節選)
梭羅
每天,很早的時候,一切都被嚴寒凍得松脆,人們帶了釣竿和簡單的午飯,穿過雪地來釣鮮魚和梭魚;這些野性未馴的人們,并不像他們城里的人,他們本能地采用另外的生活方式,相信另外的勢力,他們這樣來來去去,就把許多城市部分地縫合在一起了,否則的話,城市之間還是分裂的。他們穿著結實的粗呢大衣坐在湖岸上,在干燥的橡樹葉上吃他們的飯餐,他們在自然界的經驗方面,同城里人在虛偽做作方面一樣聰明。他們從來不研究書本,所知道和所能說的,比他們所做的少了許多。他們所做的事據說還沒有人知道。這里有一位,是用大鱸魚來釣梭魚的。我愛見大自然在他那里現身。鱸魚吃了螬蠐,梭魚吃了鱸魚,而漁夫吃了梭魚;生物等級的所有空位就是這樣填滿的。
當我在有霧的天氣里,繞著湖闊步時,有時我很有興味地看到了一些漁人所采取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也許他在冰上掘了許多距離湖岸相等的小窟窿,各自距離四五桿,把白楊枝橫在上面,用繩子縛住了椏枝,免得它被拉下水去,再在冰上面一英尺多的地方把松松的釣絲掛在白楊枝上,還縛了一張干燥的橡葉,這樣釣絲給拉下去的時候,就表明魚已上鉤了。這些白楊枝顯露在霧中,距離相等,你繞湖邊走了一半時,便可以看到。
啊,瓦爾登的梭魚!當我躺在冰上看它們,或者,當我望進漁人們在冰上挖掘的井,那些通到水中去的小窟窿的時候,我常常給它們的稀世之美弄得驚異不止,好像它們是神秘的魚,街上看不到,森林中看不到,正如在康科德的生活中看不到阿拉伯一樣。他們有一種異常焰目、超乎自然的美,這使它們跟灰白色的小鱈魚和黑線鱈相比,不啻天淵之別,然而后者的名譽,卻傳遍了街道。它們并不綠得像松樹,也不灰得像石塊,更不是藍得像天空的;然而,我覺得它們更有稀世的色彩,像花,像寶石,像珠子,是瓦爾登湖水中的動物化了的核或晶體。它們自然是徹頭徹尾的瓦爾登;在動物界之中,它們自身就是一個個小瓦爾登,這許多的瓦爾登啊!
【賞析】
瓦爾登湖給久在樊籠的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其實這本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作者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湖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讀梭羅的這段文字,仿佛就置身于湖邊,讓人感到一股清新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字里行間,處處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他們有一種異常焰目、超乎自然的美”、“我常常給它們的稀世之美弄得驚異不止”。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
【思考題】
1.“我愛見大自然在他那里現身”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2.作者詳細描寫了人們捉梭魚的經過,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3.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我們應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技法梳理】
本文語言別具魅力,雖是文學語言,但非常質樸本色,而且從梭羅的文字中,我們還可以讀出他對自然的理性思考。正是因為“這些野性未馴的人們,并不像他們城里的人,他們本能地采用另外的生活方式,相信另外的勢力,他們這樣來來去去,就把許多城市部分地縫合在一起了”,所以作者才說“我愛見大自然在他那里現身”,這也就提出了要回歸自然的問題。
文章另外的一大特點是托事言情,通過描寫人們捕釣梭魚,表達對瓦爾登湖的贊美,對大自然的贊美。
作者雖在瓦爾登湖只生活了兩年,但后人已經把他和瓦爾登湖緊密聯結在一起。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因而他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悅,飄揚著無拘無束的心靈牧歌。在美國,在中國,都曾有人指責梭羅虛偽地制造了瓦爾登湖的神話,把瓦爾登湖看成“現代人某種矯情和幻覺的產物”。這樣的爭論促使人們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絕的嗎?孤獨真的使人更自由嗎?同時也在提醒我們該怎樣才能與大自然更好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