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獲得教養的途徑》練習題和答案,歡迎同學們過來了解和練習,希望可以提高大家的語文水平。
8. 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
A. 世界文學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開的。
B. 獲得教養不一定要讀很多書。
C. 獲得教養必須要以個性和人格作為前提
D.讀書要仔細咀嚼,不要囫圇吞棗。
8. C 點撥:這段文字主要闡述讀書的前提,即個性和人格。
9. 作者倡導怎樣一種讀書觀?試分條概括。
9. ①讀書不在于數量,重要的是要以個性或人格為前提(或:要敬重知識,注重愛的閱
讀);②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③必須花力氣、下功夫讀杰作。
10. 作者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和人格作為前提,“個性和人格”具體指什么?為什么通過讀書獲得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系在一起?
10. “個性和人格”指愛的閱讀(或“對文明的熱愛”)、對知識的敬重、心的教養。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閱讀”和有效的閱讀,善于讀書的人,并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說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說。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有獲得教養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閱讀很難獲得教養。
11. “不錯,讀得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但是盡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對任何人傾心于書。”請問,怎樣理解這段話的意義?
11. 讀書可能會擠占我們生活中很多寶貴的時間,但真正的生活離不開書。
12. 第二段中,作者為什么認為讀書必須讀名著 (經典),而不應只讀報紙和流行文學?(聯系全文回答)
12. 因為流行文學無法讓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而只是為了“散心消遣”,而杰作需要我們集中心智,用心、用愛去對待,所以,讀杰作才能獲得教養。
13. “單是紙色已經在我們的心目中引起一種幻覺,令我們以為這書是一個逃免了時間之摧殘的遺民。”請闡釋畫線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3. 書猶如遺民,經歷了歲月的淘洗,經歷了種種變故和磨難,才得以幸存,這樣的書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點撥: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把書比作遺民,賦予“時間之摧
殘”以借代意義,結合上下文,發掘這些比喻意義和借代意義,是做好本題的有利途徑。
14. 請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寫到了哪幾類人的命運。
14. ①書主人的命運。②作書人的命運。③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鶴一般兀傲的文士)
的命運。點撥:本文第四、五、六段分別介紹了書的主人的命運,書的作者的命運和含意未伸的文人的命運,其提示性字眼分別是第四段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這主人公的命運”,第五段的“讓我們來想像那作書人的命運”,第六段的“至于白鶴一般兀傲的文士……試想含意未伸的文人……”。
15. 請簡要分析本文的內容是如何逐層深入的。
15. (1)鑒賞書的外觀,思索書的歷史。(2)欣賞文字的美麗,文字的歷史,文字的文化內涵。(3)表達對文人命運的悲憫和思考。(4)發出學會讀人生這本“書”的感喟。點撥:全文共分為四個層次,由書的外觀到內在文字的內涵,再到對主人公命運的思考,最后升華到對人生的感喟,層層遞進,由實到虛,結構嚴謹。
16. 本文切入點與其他寫讀書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作者又怎樣把本文寫得情趣盎然?
16. 第一問:一般談讀書的文章,大多從書的內容切入,談讀書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則以書的外形為切入點,談有關書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第二問:豐富而飄逸的聯想和想像;充滿詩意的形象化描寫;活用典故,使文章飽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喻的運用和形、聲、色的生動描寫。點撥:本題答案可以豐富多彩,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