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書
司馬遷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州,陂九澤,度九山。然河淄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wù)。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一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xùn)|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wèi),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于齊,則通菑濟之間。于是,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蓋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shù)也。
西門的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nèi)。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guān)中為活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于是東都大興卒塞之。
其手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dāng)時興人徒塞之,輒復(fù)壞。是時武安候田蚡言于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yīng)天。”而望氣用數(shù)者亦以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復(fù)塞也。
是時鄭當(dāng)時為大農(nóng),言曰:“異時關(guān)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三百余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余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guān)中之地,得谷。”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作法伯表,悉發(fā)卒數(shù)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xùn)|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余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蠕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guān)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fù)漕,天子以為然,發(fā)卒數(shù)萬人作渠田。數(shù)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灌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其后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zhuǎn),從斜下下渭。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莊熊羆言:“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于是為發(fā)卒萬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并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余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余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后二十余歲,歲因以數(shù)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了乃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人塞瓠子決。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有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游。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哀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嚙嗓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淮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緩,北渡污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沉美玉,河伯許兮薪下屬。薪不屬兮衛(wèi)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于是卒塞瓠子,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復(fù)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fù)寧,無水災(zāi)。
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灑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guān)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然其著都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胡;東突擊洛南涔、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灌渠書。
[注]選自《史記》(中華書局校點本)。作者司馬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的史學(xué)專著,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他早年曾遍游我國南北,所撰的《河渠書》歷業(yè)為研究中國水利史和黃河水利史的人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