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了解兩者的區別與聯系;
2.學習文章層進式的議論結構和多種論述方法與說明方法并用的寫法。
[學習重點]
理解“文明”和“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了解文化系統之間交流和滲透的普遍性,增強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認識與“文明的對話”中的自覺性
[學習時間]
1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拿來主義》中我們知道了怎樣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和外來文化,同時我們也正不斷地感受著外來文化的傳入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如何正確理解“文明”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如何增強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認識與“文明的對話”中的自覺性,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文明”與“文化”》。
二、了解作者
陳炎教授,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別獲山東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周來祥和曾繁仁教授,現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文藝學專業美學方向博士生指導教師;并兼任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雜志主編;主要從事文藝學專業、美學方向的教學、科研和編輯工作,兼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探討。為中國美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出版《積淀與突破》、《陳炎自選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現代西方哲學美學述評》、《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學術專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陳炎教授曾獲“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山東省教委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跨世紀文學評論一等獎”、“劉勰文學評論獎”等多項獎勵和“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年)、“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社會科學突出貢獻者津貼”。
三、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文明”與“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2.“文明”與“文化” 彼此的關系怎樣?
3.為什么文化交流與滲透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我們應取的原則是什么?
4.怎樣自覺地成功地進行文化系統之間的交流和滲透?
四、討論明確
1.《“文明”與“文化”》是一篇學術論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科學論文(簡稱“社科文”)。
文章的題目是論題,全文的論點是:文明與文化互為里表,文明是內核,文化是表現形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滲透是普遍的,必要的;當今,我們要自覺地成功地進行文化系統間的交流與滲透。
2.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闡述文明與文化的關系,辨清了兩者之間的區別,闡述了兩者的聯系。
第1段,談什么是“文明”。作者先給文明下了個定義,從手段、方式、途徑和目的等方面對它加以界定。在陳述這個定義之中,強調了作為目的的“基本需要”和“全面發展”兩點,并由此轉而探究人類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所作的種種追求,揭示出一切文明所共有的特征和統一的價值標準。
第2段,談什么是文化。指出文化是實現文明創造中所體現出的特征、風格和樣式。
第3段,列舉事例,說明文明與文化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互依存的。
“文明”與“文化”的內涵是什么?彼此的關系怎樣?一直是學術界糾纏不清的問題。本文作者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從一點到另一點,再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文明——內容——統一的價值標準(例:衣料)
文化——形式——多樣性(例:服裝樣式)
第二部分(第4—7段),闡述了文化交流與滲透的普遍性、必然性和應取的原則。
這一部分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談起,指出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交流的特點,分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響與滲透的兩面性:好的一面—一使弱勢文化提高文明含量;壞的一面——文化面貌日漸趨同。進而從日本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中,引出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兼收并蓄,為我所用。
這一部分的論述,著眼于區別,作者對于文化系統進行分類,先選擇了標準,即以強弱來分。再進一步探究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關系,逐步把問題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第8—14段),闡述怎樣自覺地成功地進行文化系統之間的交流和滲透。
這一部分論述的中心是怎樣進行文明對話的問題。文章先把形成文化交流障礙的原因總的概括出來,再逐一分析。
第9、10兩段,著重分析文化系統的要素與功能所起的作用。文化要素——實現文明價值的特殊功能——滿足人類群體需要。要素是基本點、出發點,滿足需要是歸結點。由于生存環境社會條件的差異,人們文化需求會有所差別,文明的功能作用及其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
第11—14段,分析文化系統各個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分別論述了:1.文化要素與結構的關系;2.從結構角度看,不同文化形式的差異性與其內在價值的一致性;3.從結構角度看,注意文化要素的“代償”作用;4.文化系統結構的穩定性是相對的。
在這一部分論述之中,作者運用了社會學中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兩大流派的學說,對問題逐一分析,從如何認識問題談到不這樣認識問題可能帶來的后果,正反論證,把問題的方方面面都講得比較透徹。
3.本文論述所采用的結構方式是層進式的,后面的論述以前面的論述為基礎,從弄清楚“文明”和“文化”兩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人手,接下去談論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作用,再談了如何改善文明對話。每一部分的關系,是逐層深入。
4.文章運用了多種論述方法和說明方法。一是下定義、作解釋,比如為文明下的定義就相當周密,由于涉及的方面多,在定義后面又作了剖析。二是舉例子,打比方。因為所說的道理比較抽象,作者舉了不少富有民俗意味的例子。
5.在語言使用上,體現了學術文體的嚴密性,同時又注意到深入淺出。作者所運用的學理是屬于前沿的,然而并沒有簡單地搬用,盡可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表述。
五、相關練習
閱讀下面短文,回答1-8題。
所謂“文明”,是指人類借助科學、技術等手段來改造世界,通過法律、道德等制度來協調群體關系,借助宗教、藝術等形式來調節自身情感,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基本需求、實現全面發展所達到的程度。人作為一種“類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賴和憑借社會關系(包括一切社會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這三個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類才可能有對真的探索、對善的追求、對美的創造。反過來說,只有在對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創造之中,人類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在這一點上,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種族的人類群體概莫能外。從這一意義上講,人類文明有著統一的價值標準。人類要進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創造,就必然會面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重重矛盾。而所謂文明,就是人類在克服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達到 的歷史進度。從這一意義上講,所謂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綜合尺度。
所謂“文化”,使指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在協調群體關系、在調節自身情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由于人類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別發展起來的,因而必然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風格和樣式。我們知道,考古學家對“文化”一詞的經典使用方式,就是從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風格和樣式上入手的。由于舊石器時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無風格和樣式上的差別,因而“文化”一詞只有在新石器時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等。例如龍山文化的發現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僅龍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紅山的陶俑不同于馬家窯的人像……,正是這種風格和樣式的千差萬別,才使得同一個新石器時代的華夏文明表現出五彩繽紛的文化形態。華夏文明如此,整個人類文明更是如此。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民族樣式,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將會顯得多么的單調乏味。
若就這些不同風格、樣式、特征的文化產品對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對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歷史水準而言,這些文化產品所包含的文明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這些風格、樣式、特征與其所屬的民族、地域、時代之間的關系而論,文化本身并無貴賤之別。
如此說來,文明與文化是兩個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內在價值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實現,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內在價值而有意義。一般來說,文明的內在價值總要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體現出來,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總會包含著文明的內在價值。
(摘自陳炎《“文化”與“文明”》,見《新華文摘》2002年6期)
1.下面關于“文明”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明是借助科學、技術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所達到的程度。
B. 文明是通過法律、道德、宗教、藝術等上層建筑來協調人際關系、調節自身感情、實現全面發展所達到的程度。
C. 文明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重重矛盾的解決程度。
D. 人類文明的統一價值標準就是對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創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標準就看是否達到真、善、美。
2.關于“文化”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化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協調群體關系、調節自身情感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
B. “文化”一詞只在新石器時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為舊石器時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無風格和樣式的差別。
C.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都屬于新石器時代的華夏文明。
D. 各個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類文明的價值,并無貴賤之分。
3.關于“文明”與“文化”的關系,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明與文化既相聯系又相區別,文化決定文明,文明體現文化。
B. 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C. 文明的內在價值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體現,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內在價值而有意義。
D. 文明的內在價值總要通過文化體現出來,文化的外在形式中總會包含著文明的內在價值。
4.根據文意,下面的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 食物有無營養、是否衛生是文化問題;是用筷子吃水餃,還是用刀叉吃牛排,是文明問題。
B. 衣衫襤褸、衣冠不整是沒有文化的表現;西裝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現。
C.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雖然想互排斥,但都能滿足人類的終極關懷,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異,其文明價值是一致的。
D.資本主義的文明程度與封建主義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
5.第一段末尾說“人類文明有著統一的價值標準”。請寫出你對“統一的價值標準”的簡要理解。
答:
6.文章還提到了“文明的尺度”問題。請分三點寫出衡量“文明的尺度”的簡要標準。
答:(1)
(2)
(3)
7.文章還講到“文化”及“文化產品”的差異性問題。請寫出造成這種差異性的原因。
答:
8.對這篇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論述了文明的含義,認為文明有著統一的價值標準,而文明的價值卻原本沒有高低之分。
B.文章還為“文化”下了定義,認為文化及文化產品具有廣泛的多樣性,風格和樣式千差萬別,在形態上也是五彩繽紛。
C.文章認為文明與文化是兩個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D.文章認為人類的文明史和文化史產生的年代非常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E.文章認為“文化產品”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外在形式上,因而可以消除這種外在差異,設計出超越時空的文化產品。
[參考答案]:
1.D(把“價值標準”和“衡量尺度”混淆了)
2.D(各種文化包含的文明價值有高低之分)
3.A(弄反了,應是“文明決定文化,文化體現文明”)
4.C
5.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6.(1)物質生產能力(2)社會組織形式(3)精神產品及其享受形式
7.(1)時代特征(2)地域風格(3)民族樣式(答對一個給一分,全對給4分)
8. B C(A項在“文明的價值也原本沒有高低之分”,原文最后一段說:文明的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D項錯在“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原文第三段說:“文化”一詞只有在新石器時代以后才被使用;E項錯在“可以消 除這種外在差異,設計出超越時空的文化產品”,因為沒有可以超越時空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