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理解人的價值,掌握“仁”的內容,明確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仁”的內涵,君子的含義,仁義禮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現實意義。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價值,先后構建出以仁為核心的儒學道德體系。他們認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著人性自然健康的發展;仁是一種廣博宏大的愛,包蘊著一切美德;仁是一種勇氣和力量,引導著人實現善的理想。
2、板書課題:仁者愛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讀感知
1、識記:顛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仁的含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惡乎:于何處。
(2)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劇之時一定守著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8)信則人任焉:誠實就會受到別人的任用。
(9)事:從事、實踐,照著做。
(10)親親而仁民:親愛親人仁愛至百姓。這句是說仁愛是基于親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兩個人在一起時便有仁這種道德體現出來。
3、由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 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2)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自身的努力,這里,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
(5)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6) 孔子所說的這段話,主要談了他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種品德.
四、練習鞏固
1、完成課后練習二,整理積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
2、結合課文,談談你所理解的仁。
五、積累與應用
1、文言知識積累。
2、課文名句誦讀。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六、教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