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等句式的特點,并能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4.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文言文中賓語前置“變式句”的判斷和特點歸納。
2.分析、評價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05年9月29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從2006年起由山東省和濟寧市政府每年出資15萬美元(首期為5年),以中國政府的名義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孔子教育獎”。這是該組織最高級別的獎項,也是在世界范圍里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義設立的教育獎項。
中國的教育家有千千萬萬,為何獨以“孔子”為名設立教育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誨人不倦》,從中尋找“理由”或“答案”。
(“導入設計”有意突現(xiàn)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圍里的特殊影響,以激起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與興趣。)
二、整體感知文本
自由朗讀課文,并
思考: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或者說它們從哪幾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參考:
1.教育作用 第1章
2.教育對象 第2、3章
3.教育內(nèi)容 第4、7章
4.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5、8、9、10、11、12 、13章
5.教師素養(yǎng) 第6、14、15章
三、文本研讀
(一)關于教育的作用
幻燈片
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習[習染]相遠也[“……也,……也。”表示判斷]。” |
補充:
幻燈片
習:
1.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習染)
2.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反復練習)
3.莫如修仁義而習文。(《韓非子·五蠹》)(學習)
4.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論衡·本性》)(習慣于)
5.通書,習戎事。(《新唐書·張仲武傳》)(熟悉)
6.鷹乃學習。(《禮記·月令》)(飛翔)
(引導學生對“習”的意思作歸納,掌握多義詞的不同意義。)
【思考】聯(lián)系《論語》以下篇章,談談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
幻燈片: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
2.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參考】
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牧曅裕菍嵭械轮蔚母疽蟆T诳鬃涌磥恚枚Y樂文化來教育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意識,比單純用禁止、懲治來解決社會問題要好得多。孔子的這一教育觀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張。
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孔子重視人民,主張富民,但他又認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質(zhì)。但他并不認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進行教育,而是始終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放在治國的首位。
孔子如此重視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
(二)關于教育的對象
幻燈片: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上等的智者]與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變]。” |
成語:有教無類
【過渡】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它是孔子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總綱。有人認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
【問題】對“有教無類”中“類”字的含義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類”的含義:一是指“族類”,即指民族的類別,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類”,即奴隸主貴族森嚴的等級。
【問題】據(jù)考,古今學問大家對“有教無類”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你贊同何種觀點?并詳述理由。
幻燈片:
第一種解釋:人無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認為,“有教無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何晏《論語集解》) 第二種解釋:人無論品行善惡,都能夠進行教育。這一解釋以朱熹為代表。他在《論語集注》中將“有教無類”注為“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第三種解釋:是當代著名學者趙紀彬先生的一種特殊觀點。他從訓字入手,認為“有教無類”中的“有”應釋為“域”,即分劃居住區(qū)域的意思;“教”應釋為“軍事訓練和政治教化”;“類”則是“族類”的意義,是貴族實行世襲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他得出的結論:凡是貴族,不分族類,都必須接受強制的政治、軍事訓練。(趙紀彬《趙紀彬文集第二卷》) |
【明確】贊同第一種解釋,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門,只有少數(shù)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貢),大多數(shù)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還有家無立錐之地的“賤人”仲弓;出獄的犯人公也長,做過盜賊的顏涿zhuō聚。孔子是魯國人,從地域看他的學生也不限于魯國,還有齊、宋、晉、楚、秦等國。從民族看大多數(shù)是華夏族的,也有少數(shù)民族的。誠如斯言:“自行束脩yǒu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只要給我一些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的,來者不拒。
贊同第二種解釋,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學生的知識、智能、學習態(tài)度都各不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像高柴、曾參的智力卻較差。但經(jīng)孔子的教育,最終成為高才生。在學習態(tài)度上,顏回好學,宰予懶惰,但孔子都招為學生。他們的年齡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幾歲,也有比孔子年長幾十歲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視他們,照樣收為弟子,他們后來都成為孔子最好的學生。這些事實說明,朱熹將“有教無類”解釋為人不分善惡,都可以進行教育,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實際的。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孔子雖然主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他所說的“人”不包括占人類一半的婦女。“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我們不能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現(xiàn)代意識,但孔子把婦女排斥在教育對象之外,則是他“有教無類”原則的一個極大的缺陷。
(為觀點找到依據(jù),能“自圓其說”;并學會“辯證說理”。)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1.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賤人”(司馬遷《史記》),家“無置錐之地”(梁啟雄《荀子簡釋》)。曾參“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貧,其居處“蓬戶不完”,“上漏下濕”(王先謙《莊子集解》)。 2.孔子曾評價宰予“予之不仁也”(《陽貨》);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為孔子學生之前曾經(jīng)“陵暴孔子”(司馬遷《史記》);子張秉性邪辟,公冶長坐過牢(《公冶長》)。 |
可見,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也是不分智愚的。
【問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現(xiàn)實意義?
【明確】孔子的這一樸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與今天所說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并在全國范圍推行普遍的義務教育是相通的;孔子關于“人無論品行善惡、不管聰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強調(diào)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也是相通的;孔子關于“人不論年齡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職業(y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主張的繼續(xù)教育和終身教育還是相通的。
因為它是以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需要為基礎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斷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時代的人們有這種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原則,并大辦私學,廣招學生,滿足了人們這種基本需要;今天我們的政府提出對所有學齡兒童和少年實行義務教育,對全體國民實行廣泛的繼續(xù)教育和終身教育,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學生,同樣是滿足了人們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泰勒博士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便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潘富恩.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
(三)關于教育內(nèi)容
【過渡】在“應該教”“可以教”“必須教”等問題上,我們聽到了孔子精辟的論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誰來教”呢?下面我們繼續(xù)聽孔子的“教誨”。
(注意文本內(nèi)容內(nèi)在的邏輯“勾連”。)
【活動】推選一位同學朗讀有關“教育內(nèi)容”的兩段文字。
重點字詞及譯文
幻燈片:
子以[用,介詞]四教[省略“之”,代“學生”:文[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與人交往講誠信的意思]。 |
陳亢問于[向,介詞]伯魚曰:“子亦有異聞[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nèi)容]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表修飾關系,可譯為“地”]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學詩]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表承接關系,可不譯]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學禮]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聽說]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疏遠,這里指不親近、不偏愛]其子也。” 聞:①聽到、聽說(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 ③名聲、聲望(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④見聞、知識(博聞強志) |
【問題】結合《論語》中孔子其他關于“教學內(nèi)容”的“言論”,說說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有什么特點?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2.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 3.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 |
【明確】孔子所倡導的教育在內(nèi)容上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他認為首先應教育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外出敬愛兄長,不多說話,說則誠實可靠,博愛大眾,親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時候,就去學習文獻。他還認為要從學習禮開始,不學習禮,就沒有道德標準,就失去了立足于社會的根本。他尤為重視學詩,更可貴的是不講鬼神迷信。孔子在那個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時代,能做到這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很少講到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他盡管自己博學多識,但不重視科學知識,甚至鄙視生產(chǎn)勞動知識,這是孔子教育內(nèi)容的消極方面。
參考: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它說出了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興”,就是說詩歌的藝術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聯(lián)想,使之思想受到感發(fā),激發(fā)人并使之精神興奮,情感波動,從而獲得審美享受;“觀”,是指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政治得失、道德風尚狀況和詩人的主觀意圖的作用;“群”,則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和諧人際關系,能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強調(diào)了詩歌可以干預現(xiàn)實,批判不良的社會政治現(xiàn)象。其意義是對文學的社會作用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成為后世文學批評的一個標準,對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傳統(tǒng)的形成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四)關于教育方法和原則
【過渡】孔子關于教學方法的理論和實踐,歷來為學界所重視,請看以下幾章。
【問題】請閱讀 11.3 / 11.22 / 7.8 / 3.8 / 1.15 / 5.9 / 17.19,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蘊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則。
【明確】
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學原則:因材施教
因是依據(jù)、根據(jù)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實踐中能夠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根據(jù)他們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fā)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啟發(fā)誘導”或“自主學習原則”)
孔子提出的啟發(fā)誘導包括兩層意思:實行啟發(fā)式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則啟,悱則發(fā));實行啟發(fā)式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證明,問題情境的難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因勢利導,在恰當?shù)臅r候啟發(fā)、指點、引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人,用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來。
成語: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舉一反三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成語:切磋琢磨
教學方法:激勵式教學法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激勵式教學的注意事項:激勵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
成語:聞一知十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教學原則:注重身教原則(“無言之教”或“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
為何孔子無端發(fā)欲無言之嘆?
或說:孔子懼學者徒以言語求道,故發(fā)此以警之。或說:孔子有見于道之非可以言說為功,不如默而存之,轉足以厚德而敦化。此兩義皆可通。—錢穆《論語新解》
(五)關于教者素養(yǎng)
幻燈片:
子曰:“若[如果]圣與仁,則吾豈敢?抑[不過、只是]為[做]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如此、這樣]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教育者的素養(yǎng):誨人不倦的精神
對于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孔子的誨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nèi)绾巫鋈恕K言S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為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yè)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
成語:誨人不倦
幻燈片:
子曰:“述而[卻,表轉折的連詞]不作[創(chuàng)造],信[相信]而好古[指古代文化],竊[私自、私下]比于我[介賓短語后置]老彭。” |
子曰:“吾自衛(wèi)反[同“返”]魯,然后樂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得到整理],《雅》《頌》[原是《詩經(jīng)》中兩類不同詩的名稱;因《詩經(jīng)》中的詩為了演唱都配有樂曲,故這里的《雅》《頌》便指樂曲中分類的類名]各得其所。”
|
成語:述而不作
【問題】孔子為什么要述而不作?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參考】
原因:孔子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然而,孔子“述”的過程就是“作”的過程,是借“述”而“作”。就比如,對樂的訂正,對《詩經(jīng)》的修訂,《春秋》的編訂,都融入了孔子的觀念。再比如,孔子以“仁”解“禮”也是一種“作”。
參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述,傳述舊聞。作,創(chuàng)始義,亦制作義。如周公制禮作樂,兼此二義。孔子有德無位,故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謂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學,主人文通義,主歷史經(jīng)驗。蓋人道非一圣之所建,乃歷數(shù)千載眾圣之所成。不學則不知,故貴好古敏求。竊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賢大夫,其名見《大戴禮》。或即莊子書之彭祖。或說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從。竊比于我,謂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記孔子之志行。前兩篇論古今賢人,進德有漸,圣人難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無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義。是亦有憾嘆之心。
——錢穆《論語新解》
看法:
觀點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
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觀點二:闡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為孔子的“述”,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人物。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自孔子以來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
四、總結
【活動】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評述孔子在教育教學上影響。
【參考】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chuàng)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早在16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就將孔子的學說包括教育思想傳入歐洲,引起巨大震動。歐洲啟蒙思想家、“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稱贊孔子為“真理的解釋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yè)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
【課后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和《優(yōu)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