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7-01-03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的選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與追求

  2.走進孔子的時代:時代不容、世人不解、弟子不信

  3.領會孔子的內心:有一個夢想、有一份責任、更有一份仁愛

  4.理解孔了精神的文化意義

  5.學會辯證分析孔子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在語錄文本中感悟孔子孔子選擇的不易

  2.深入理解孔子的精神世界和追求的悲劇性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預習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一下《楚辭·漁父》中的對話。

  ◆漁父:

  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bū其糟而歠chuò其釃lí?

  ====與世推移 隨俗浮沉====應變的人格精神

  ◆屈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堅守節操 至死不渝====執著的人格精神

  2.在那個紛亂的年代里,我們敬佩屈原的精神。但是,你可知道屈原精神的源頭在哪里呢?

  對,那便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二)了解偉人的追求

  1.解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含義。

  (明確:明知行不通,卻還要去做。“而”是連詞,表轉折;“其”是代詞,指代孔子做的事。)

  2.孔子的一生在做什么?追求什么?

  ●孔子一生(前551—前479年)

  ◆55歲之前,仕于魯國====努力恢復魯國的君臣之禮====計劃失敗

  ◆55—68歲,周游列國====努力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無人理睬

  ◆68歲以后,返回魯國====收徒授業、整理典籍====培養治國賢才,讓理解表于后世

  可見,孔子一生,“為政以德”是其政治主張,“克己復禮”是其一生的事業,烏托邦式的禮治社會的其社會理想。偉大的理解,偉大的事業。

  3.但是,孔子遇到了一個問題,他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完)矣夫!”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認識到了什么問題?

  (明確:“鳳鳥至”、“河出圖”是太平盛世的預兆。孔子認識到,只有太平盛世才能實現理想,而春秋末期這樣一個五霸爭強、弱肉強食的亂世,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4.然而,孔子明知自己身處亂世,時代不容他,卻依舊不懈地追求自己治世的政治理想,這是一種執著。

  (三)走進偉人的時代

  1.我們說,面對屈原的執著,漁父勸說他放棄,那有沒有人勸說孔子,要他放棄呢?(有)有哪些人?(接輿等)

  2.在勸說中,他們對孔子的追求和執著持什么態度?

  (1)接輿:“鳳兮!鳳兮!何(為什么)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挽回),來者猶可追(趕上)。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危險)而!”

  孔子周游列國,在前往楚國途中遇到了楚狂接輿,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說了這番話。

  鳳指誰?(孔子)為什么把孔子比作鳳?

  (明確:鳳凰是一種有德行的鳥,在天下太平時出現,而在亂世時隱藏不出。把孔子比作鳳,表面上顯得尊重,實際上是嘲諷孔子該隱退卻不隱退,德行衰微。)

  (2)長沮:“是知津矣。”

  桀溺:“滔滔(動亂)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與誰)易(改革)之?且(并且)而(你)與其從辟人之士(志士)也,豈(哪里)若(比得上)從辟世之士(隱士)哉?”

  孔子在從楚國返回蔡國途中迷了路,派子路去問津(渡口),子路遇到了長沮和桀溺。長沮一看是孔子來了,曰:“是知津矣。”桀溺一看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來了,說了以上這番話。

  人家問路,你卻說“是知津矣”,這是一種什么態度?

  (明確:譏諷、刁難)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這是向孔了一行指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殘酷現實?

  (明確:勢單力薄,支持者、追隨者很少,志同道合者少,根本難以實現理想,這是對孔子一行實現理想持懷疑態度。)

  (3)荷蕢者:“鄙(偏狹)哉,硁kēng硁乎!莫己知(知己)也,斯(這樣)己(守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孔子在衛國彈奏一種叫“磬”的樂器,把自己的追求寄托在音樂之中,有一荷蕢者過孔氏之門,說了這番話。

  “鄙(偏狹)哉,硁kēng硁乎!”可以理解為主謂倒裝。這句話體現了什么態度?

  (明確:這表面上是對孔子音樂的批評,實際上是對其人生追求的批評。)

  3.但這些不理解都還是輕微的,比這更嚴重的是孔子周游列國途中曾多次遭到“甲士包圍”,武裝人員的暴力威脅,更甚的是還有人竟想要刺殺暗算孔子。世人的不理解,世人的排斥竟到了這種地步。

  4.孔子的弟子對老師的人生追求持什么態度呢?從文中找出來。

  子路:“不仕(做官)無義。長幼之節(禮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語氣詞)廢之?欲潔(使動)其身,而亂(使動)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實踐)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隨孔子,有一次掉隊了,遇到一個老人,老人留子路住宿,用酒食招待他,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會見子路,子路過后說了這番話。

  這表明,子路對老師的人生追求持什么態度?

  (明確:對老師的主張是贊同的,但對主張的實行是心存懷疑的,認為行不通。)

  4.時代不容他,世人嘲諷他、懷疑他、批評他,連子路這樣一個與孔子朝夕相處的親密弟子都不相信他,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深沉的悲涼與孤獨。、

  5.我們作一個假設:如果讓你回到那個時代,讓你邂逅孔子,讓你以一定的身份與他對話,你會怎么說?是勸說,是鼓勵,是批評,還是……?

  6.學生準備發言,并各抒己見。

  7.孔門弟子中有沒有支持者呢?(當然有)

  顏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顏回如何支持孔子?

  (明確:顏回不愧為孔子贊嘆的得意弟子,他不但理解老師的主張,還支持老師不心不懈追求的行為。但這樣的弟子太少。)

  8.我想,即使整個天下都在反對他,孔子依舊還會堅持。我們不禁會問,孔子這樣做的精神動力在哪里?

  (四)知曉偉人的內心

  1.學習14.21章節:注釋關鍵字詞,齊讀并思考:敘述的是一個什么事件?

  討:討伐,帶有正義性質。

  告夫三子:那

  以吾從大夫之后:因為

  之三子告:到,往。

  2.簡述一個發生的事件。

  (明確;齊國大臣陳成子弒殺齊簡公,孔子向魯哀公稟告此事,并要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陳成子,魯哀公要陳成子報告給三子,孔子報告給三子,三子不同意。)

  3.有人說,孔子最后失敗的結局是必然的,你怎么看?

  (明確:當時魯國公室衰微私室強大,魯哀公沒有權力,幫不了孔子,而三桓貴族擁有實權,不會聽孔子的。)

  4.這樣的現實,孔子肯定知道,失敗的結局,孔子肯定早已預料到。而且,孔子當時已71高齡,已告老在家。但是,孔子為什么還要去稟告?大家結合課文分析一下原因。

  (1)看一個字:“弒”

  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叫弒。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這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違背周禮的行為。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強大,在權力斗爭中弒君的行為時有發生。君最頻繁的當屬晉、齊兩個國家,齊國的弒君事件主要集中在齊桓公幾個兒子爭王位時期。“陳成子弒簡公”就發生在這個時候。這體現了“周禮”的禮瓦解、禮崩樂壞的現實。

  面對這種“弒”君的行為,孔當然要采取行動,以維護“禮”的神圣不可侵犯。這說明孔子一言一行都依禮行事。你看,孔子在稟告時,為什么“沐浴而朝”?

  (明確: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對復禮大業的重視。)

  他為什么稱陳成子不是陳成子,而是陳恒?

  (明確:直呼其名,表示對弒君者的痛恨。)

  這些都表明他對禮的虔誠,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克己復禮。

  (2)看一句話: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在稟告遭拒絕的情況下,他為什么重復說了兩次?

  (明確:這是強調自己曾做過魯國的司寇,仍屬于士大夫階層,身上肩負著一定的政治責任。“不敢不告”強調的正是這種責任。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孔子現在卻是“不在其位,仍謀其政”,可見孔子身上對社會、對蒼生強烈的責任意識。

  同時,在“不敢”中也包含了一種悲涼與無奈。他對殘酷的現實看得很清楚,對事情的成敗實際上不抱太大希望,但作為士大夫階層,只是盡到一點責任而已,表現了孔子的一種無奈與悲涼。、

  (3)總之,孔子出于對殘酷現實的深刻認識,對自己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早已心知肚明,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時時表現出一種無奈與悲涼。但是,他依舊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一個實現包托邦式的禮治社會的政治理想;他的心中更有一種責任,一種對社會、對天下蒼生念念不忘的責任,為此,他頑強執著,他義無反顧,知其不可而為之。

  5.由此,我們如何概括孔子的一生呢?

  他心存遠志

  卻生不逢時 志不得伸

  處處碰壁

  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

  他心寄蒼生

  為一夢想 為一責任

  頑強執著

  他的一生是可敬的一生

  (五)評價孔子的精神

  1.當代國學大師柳詒yí徵這樣評價孔子:“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僅僅在于他的思想,更在于精神。請舉例說說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人也是類似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明確:諸葛亮明知蜀國不可興,阿斗不可扶,卻依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文天祥明知無力挽救國家,卻用自己的死感動世人,證明了民族的血性與骨氣。等等。)

  2.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已經沉淀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成為華夏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

  3.討論探究: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明確:一分為二地分析,批判地繼承。一看行為目的,是否為正義事業和崇高理想;二講斗爭策略,不作無謂犧牲。)

  (六)板書設計

  時代不容,世人不解:

  ◆接輿 ====嘲諷

  ◆長沮 ====譏諷

  ◆桀溺 ====懷疑

  ◆荷蕢者====批評

  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

  ◆有一個夢想====

  克己復禮

  ◆有一種責任====

  不在其位仍謀其政

  ◆有一種無奈====

  沒抱太大希望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日本乱码视频在线看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是免费 | 最新国产Av最新国产在钱 |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 色窝窝视频手机在线播放 | 无遮挡国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