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年表》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7-12-27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積累基本的文言知識,能通過看注釋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現象。

  2、能從年表中看出六國的發展軌跡,了解司馬遷的歷史觀。

  自主閱讀導引

  “表”是《史記》中重要的體例,此類文章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觀覽、檢索!妒酚洝分泄灿斜10篇。

  《六國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記》,踵《春秋》”“表六國時事”,欲觀秦并吞天下之跡。讀《六國年表》應以秦為主,周之后漢之先,唯秦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國之上。此時周王室雖已衰微,但尚未滅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國,最后統一了六國。司馬遷說,不要因為秦國后來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須看到它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就是“世異變,成功大”。由此,司馬遷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順應變化以促使國家統一而獲得歷史前進的政策主張。在漢朝把秦一概罵倒的否定聲中,司馬遷的識見,猶如一陣驚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現象梳理

  1、文言詞語:

 、乓辉~多義

  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詞,來。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

  今秦雜戎翟之俗 雜:夾雜、糅雜。

  及文公逾隴,攘夷狄 逾:越過;攘:驅逐

  尊陳寶,營岐雍之閑。 營:開發

  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 侔:勢均力敵、地位相等

  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 權變:指變通的辦法,應急的對策。頗:大量

  學者牽于所聞 牽:局限

 、乒沤癞惲x

  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 中國,指中原地區;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 得意:指統一天下。

  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著:突出顯示

 、峭僮

  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 見:通“現”,顯現出來。

  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 竟,通“境”,即國境。

  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從通縱 衡通橫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 賓:通“擯”,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

  2、文言虛詞

  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雖:即使

  蓋若天所助焉 蓋若:表示推測,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興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記》, 因:根據,憑借

  3、詞類活用

  先暴戾,后仁義。 先:名詞意動,以……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 東徙:往東遷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執政,大夫世祿 世祿: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權

  矯稱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樣

  諸夏賓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 雄:稱雄

  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 王:名詞用如動詞,建立王朝之義。

  秦之帝用雍州興 帝:名詞用如動詞,完成帝業之義。

  傳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耳:名詞作狀語

  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 表:名詞用如動詞,列表編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 狀語后置,應理解為:于毫起

  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 狀語后置,比諸侯重

  難句翻譯現場

  1、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

  參考譯文:當時秦國夾雜著西戎北狄的民風習俗,把兇暴乖戾擺在前面,將仁德道義放在后頭,地位處在捍衛王室的臣屬行列,卻在祭祀規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對此感到后怕。

  翻譯指點:本句的翻譯要注意以下幾點:“雜”的落實;“先”“后”的意動用法;“臚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規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

  參考譯文:無論征伐還是會盟,威勢都在諸侯之上。

  翻譯指點:本句的翻譯要把握兩點:一是“征伐會盟”是緊縮復句,二是“威重于諸侯”是狀語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于戰功矣。

  參考譯文:諸侯卻無動于衷不予討伐,這標志著海內已經圍繞怎樣保持本國的軍事實力來爭斗了。

  翻譯指點:本句主要解釋“晏然(無動于衷)”“戰功(指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

  4、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參考譯文:首要之務在于壯大軍事力量,兼并對方,(因而)權謀詐術得到普遍應用,合縱連橫的學說也相繼興起。

  翻譯指點:本句的要點很多:“并敵(兼并對方)”,“從橫(合縱,連橫)”“興(興起)”“謀詐(權謀詐術)”“說(學說)”。

  5、矯稱蜂出,盟誓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參考譯文:各種謊言騙局蜂涌而出,誓詞盟約毫無誠意,即使互派人質,剖符為憑,還不能相互約束。

  翻譯指點:本句的翻譯要點是:“矯稱(各種謊言騙局)”“誓盟(誓辭盟約)”“置質(派人質)”“剖符(剖符為憑)”。

  6、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

  參考譯文:據此看來,開創事業的人必定出現在東南,獲取勝利果實的人常常誕生在西北。

  翻譯指點: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實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參考譯文: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后王距離自己近,當代民俗的變化也和后王那個時期差不多,道理講起來淺顯明白,容易推行。

  翻譯指點:本句的翻譯要點:“以(因為)”“類(相似)”“卑(淺易)”。同時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關系。

  疑難追蹤探究

  1、《六國年表》的編著特點是什么?

  從結構上看,它由兩部分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輔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體展開,序文對表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表文對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從表格上看,它以時間為經,蟬聯而下,形成一條歷史發展的縱線。以國別為緯,依次排列,形成一條社會空間的橫線?v橫交織,旁行斜上,組成了一個綜述戰國史實的完整而又簡明的表格網絡。

  從標題上看,名曰六國,實記七雄。這樣處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據《秦記》編成的,就以秦國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強調秦國,而擬定篇題時不把秦國計算在內。至于以周為首,是奉周為正統的一種安排。這種安排使各國紀年歸于一個共同的旗號之下,年代順序更顯明晰。

  從記事上看,春秋諸侯進入戰國猶存者,分別歸入七雄中最后滅掉該國的年表欄內,亦即,衛附魏表,鄭附韓表,魯蔡附楚表,宋附齊表。

  2、如何閱讀《六國年表》這類年表?

 、、由右往左選擇看。例如秦獻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這樣閱讀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國在特定階段內發生的大小事件。

 、、由上往下節取看。例如周顯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這樣閱讀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國在同一時期內發生的大小事件。

 、、單線看,也就是從頭至尾專讀一表,如秦表或齊表。這樣可以梳理出該國從建立到滅亡的環節和鏈條。

 、、綜合看,就是由始至終,由序文到表文通盤閱讀。這樣可以從宏觀上鳥瞰全局,從微觀上把握事態,攬戰國總體形勢于掌上,收七雄風云際會于眼底。在《六國年表序》中,司馬遷簡明扼要地勾劃出了秦國歷史的發展線索,又提綱挈領地揭示了春秋到戰國的演變過程和階段性特點。

  ⑤、對照看,就是與本紀、世家、列傳、書兼觀并讀,參稽互察。這樣會發現司馬遷在編寫中產生的矛盾現象和史實錯誤。例如,秦魏彫陰之戰是一場大戰,秦斬魏軍四萬五千,《年表》說這次戰役發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記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能力自測平臺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是:

  A、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 后:然后

  B、及文公踰隴,攘夷狄,尊陳寶。 尊:敬祀

  C、傳曰:“法后王。” 傳:傳世的典籍

  D、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端:頭緒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沒有活用的一組是

  A、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

  B、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C、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

  D、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

  3、對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虛詞解釋錯誤的一組是:

  A、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 因:根據、依憑。

  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以:因為

  C、禹興于西羌 于:從

  D、因舉而笑之,不敢道 而:連詞,表轉折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是后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于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矯稱蜂出,盟誓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4、下列各組加點的字錯誤的一項是:

  A、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 擅:獨攬

  B、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 相:任丞相

  C、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剖符:剖符為憑。

  D、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 量:估量

  5、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虛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諸夏賓之,比于戎翟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 承接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承接

  C、田和亦滅齊而有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D、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即使 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6、翻譯下面的句子:

 、偃龂K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譯文:

 、谡撉刂铝x,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譯文: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鬃有蛄泄胖适ベt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①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③,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彼祓I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瑫r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或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迸e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節選自《史記·老予伯夷列傳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許由、務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扶而去之 去:使……離開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適歸矣 適: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若至近世,操行不軌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譏之乎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伯夷、叔齊談泊名利、堅持操守的一組是

 、俨摹⑹妪R,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诟赣⑹妪R,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鄄、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

 、懿、叔齊叩馬而諫

 、菸渫跻哑揭髞y,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栗,隱于首陽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贊揚了許由、務光的高尚氣節,贊美了叔齊、伯夷互讓王位的行為,并含蓄地批評了晃太伯、伯夷這類人的消極避世行為。

  B.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后,向東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弒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糧而餓死。

  C.伯夷、叔齊及好學的顏回早早去世,而殘暴橫行、濫殺無辜的盜跖這類人往往壽終正寢,這使作者頗感困惑,因而質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認為因為世俗混濁不堪,清高的人才會顯現出來,并不是因為重視富貴就能成為世俗之人,輕視富貴就能成為清高之人。

  11、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救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爭擊勿失。\'此二人者,以為區區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1)大用則王、小用則亡。

  譯文:

  (2)吳王困于姑蘇之上,面求衰請命于勾踐。

  譯文:

  (3)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

  譯文:

  參考答案:

  1、A(后是意動用法,把……放在后)

  2、D(舉是全,都,沒活用,其他幾句都是活用)

  3、D(不是轉折關系)

  4、D(量:計量)

  5、B(B中的兩個“而”都是連詞,表示承接關系。A中的“于”,前一個“于”是引入對象,后一個“于” 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C中前一個“之”代詞,后一個“之” 取消獨立性。D中前一個“雖”是“即使”的意思,后一個“雖”是雖然的意思)

  6、①韓趙魏終于到最后瓜分晉國,田和也吞滅姜齊據為己有,六國并立的局面由此開始了。

 、谡撈鹎貒牡铝x,還不如魯衛兩國中那些兇暴乖戾的人;計量秦國的兵力,也不如三晉強大,但最后卻吞并天下,這不一定就是因為秦國憑據天險,攻守方便,地理形勢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對它有所扶助似的。

  7、B(宗:歸順)

  8、A(A均為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至于;比得上。C再說;尚且。D指示代詞,哪個;表反問語氣)

  9、C(①是說伯夷、叔齊不記仇;③是說伯夷、叔齊以西伯昌為賢,準備投往;④是說伯夷、叔齊進諫;這些都不能體現他們的“淡泊名利,堅持操守”)

  10、A(“含蓄地批判吳太伯、自夷這類人的消極進世行為”錯誤。作者對他們是贊揚的態度。)

  11、(1) 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

  (2) 吳王被困在姑蘇城上,向勾踐哀求饒他性命。 (本句的重要詞語是兩個\'于\'字。第一個\'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動句,可譯為\'被\';第二個\'于\'字,可譯為\'向\'。)

  (3) 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后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國。(本句的重要詞語\'解\'和\'東\'。解,突破重圍;東,名詞動用,向東而去。 )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专区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中文字幕巨大的乳专区 | 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 | 午夜福利92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