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與諸子登峴山》優質原創教案

時間:2022-09-08 20:26:42 高二上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與諸子登峴山》優質原創教案

  教學目標:

《與諸子登峴山》優質原創教案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2.重點理解詩人是如何表達懷古傷今之情的。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詩人是如何表達懷古傷今之情的

  2.教學方法:

  朗讀-賞讀-背誦

  3.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初中學過的《過故人莊》導入。

  1. 背誦

  2.回顧孟浩然詩歌特點: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

  二、知人論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得到時人的傾慕。其“學不攻儒,務掇菁華;文不按古,匠心獨妙。五言詩天下稱其善。”這是第一個替他編定詩集的人王士源對他的贊美。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也稱贊他:“吾友襄陽孟浩然,新詩句句盡堪傳”(《憶襄陽》)。由此可見其為人和詩作均甚為當時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園詩很有名,在詩歌方面他與王維齊名,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

  三、嘗試改文,初步體會。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云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效果如何?讓學生討論。

  四、佳詩共賞――體味詩人是如何表達懷古傷今之情的。

  《與諸子登蜆山》,是孟浩然游峴山而作的詩。“諸子”是“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幾個朋友”,不可解作“幾個兒子”。峴山在襄陽城外漢水上,是一處與羊祜有關的古跡。我們必須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這首詩。(大家可以參看教材P12注⑥)

  羊祜是晉朝人,做褰陽太守的時候,常到峴山上與同僚飲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對朋友們說:“自古以來,就有這個山;自古以來,有過許多賢人名士在這里游玩,可是這些人都默默無聞地消滅了,真使人悲傷。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將留戀這個山呢。”后來,羊祜果然死在襄陽,百姓追悼他,在峴山上為他立了一塊碑。來讀這塊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覺下淚。因此,人們就把這塊碑稱為墮淚碑。

  ㈠思想情感:

  思考1.結合詩人的遭際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詩,你能說說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討論后明確: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他登上峴山,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煙滅無聞”的話,與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全詩借古抒懷,感情深沉。

  這首《與諸子登峴山》是抒發他登臨峴山時撫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實現抱負的悲哀的懷古詩。

  2.與詩歌“觸景生情”的傳統寫法相比,本詩開端有何特色?

  討論后明確:詩的首聯(開端兩句)就起得很突兀,這兩句憑空落筆,初看好象于題目無關,實際上是題外生情,抒發了作者登臨所感,和全詩貌離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評“起得高古”,有“俯視一切,抗懷千載”的氣概。

  3.詩的頷聯寫的是什么?與上聯有何聯系?

  討論后明確:頷聯(三、四句)由虛入實。意思是說人事雖然變遷,可是大自然卻依然如故,江山不改,勝跡長流,今天我們又繼古人之后來登臨了。詩人登臨峴山,不由想起歷史人物羊祜的典故,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這兩句與上兩句粘連甚緊,“江山勝跡”是指古,“我輩登臨”乃言今,一“復”字則指明是繼羊祜和許多無名游客之后而登臨。這一聯用了“流水對”,渾然天成,質樸無華。從詩意發展的脈絡看,應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詩人如此處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氣勢,更見新穎。當然也是強調詩人的感慨。

  4.頸聯的寫景,對于達情有什么作用?

  討論后明確:頸聯(五、六句)是全詩中僅有寫景。遠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蕭條、肅殺,足見寫景是襯托詩人的悲情。

  5.尾聯“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豐功偉績。這與“懷古傷今”有怎樣的密切關系?

  討論后明確:最后兩句詩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體抒發了詩人的悲感,與詩的起句相照應。據史書記載:羊祜鎮守襄陽時,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峴山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為他的政績而感動流淚,因此人們稱此碑為墮淚碑。詩人一句“淚沾襟”,不僅是追悼古代賢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嘆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樣有一番作為,遺愛百姓,名聲與峴山那樣長留人間。兩相對比,令人傷感不已。真乃對比出效果!

  ㈡藝術特色:

  思考:試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孟浩然長于五言,這首詩寫得平易自然,用典貼切,用字凝練,反映了孟詩古澹悠遠的風格。在藝術手法上:先虛后實,先議論后寫景感慨,打破了傳統的“觸景生情”的寫法,這在登臨詩中是不多見的。正如清人沈德潛評價“語淡而味終不薄”。

  小結:

  一二句說出一個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第二聯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傷感情緒來自今日的登臨。一聯初看突兀,結合二聯又極自然。三聯寫登山所見,既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第四聯寫朝代更替,人事變遷,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無所作為的自己與尚在的碑構成對比。詩的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著作者的激情。語言通俗易懂。

  五、表情誦讀,嘗試背誦。

  由于本詩抒發的是一種郁悶愁苦傷感情,故誦讀時要注意頓挫沉郁,速度宜稍慢。

  六、課堂練習: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請就這種體裁形式的特點做簡明解說。

  答: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頸聯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擇一聯,聯系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的蒼涼感慨。

  七、布置作業

  1.抄寫、默寫古詩,

  2.完成“積累運用”第二、三、四題。

  八、板書設計:

  首聯:憑空落筆 貌離神合

  頷聯:由虛入實 與上粘連

  頸聯:遠近景物 一片蕭條

  尾聯: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附解讀二:

  ㈠思想情感: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枯生前有政績,死后,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有誰沒有感覺到呢?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又有誰沒有感覺到呢,首聯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復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帆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㈡藝術特色: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附解讀三:

  這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峴山,是襄陽名勝,晉代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賦詩,有過江山依舊、人生短暫的感傷。孟浩然于此吊古傷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發了感時傷懷的這一古老主題。

  詩人慨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這兩句道出了一個平凡的真理。人類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著,長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過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會成為過去,古往今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時光永在無情地流逝。詩一落筆,就流露出詩人的心事茫茫、無限惆悵。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詩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臨峴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廟和墮淚碑。據《晉書"羊祜傳》載,一次,羊祜登峴山,對同游者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自古以來,就有這個山;自古以來,有過許多賢人名士在這里游玩,可是這些人都默默無聞地消滅了,真使人悲傷。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將留戀這個山呢。)羊祜鎮守襄陽頗有政績,深得民心,死后,襄陽人民懷念他,在峴山立廟樹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名為‘墮淚碑’。”孟浩然登峴山,望碑而感慨萬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 ,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無聞,不免黯然傷情。

  接著,描述登山所見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詩人把視線從羊祜廟暫時移開,遠眺峴山周圍景色。進入眼簾的,是峴山旁日夜流淌的漢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淺,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淺”。看到魚梁洲,自然會聯想到曾與司馬徽、諸葛亮為友,數次拒絕劉表延請的隱士高賢龐德公。更遠處,無邊無際、遼闊廣遠的云夢澤展現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氣陰森 ,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夢”并稱,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澤 ”,江北為“云澤 ”,后來大部淤積成陸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數十湖泊,皆為云夢遺跡。在峴山看不到夢澤,這里是用來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澤地。詩人登臨峴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幾何 ”,“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過去,空懷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慨嘆。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句,蘊含了詩人極其復雜的情感。羊祜是晉初的名將,相隔四百多年,但因為羊祜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又為國建立了功業,所以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空有匡世濟國的愿望,卻報國無門,不得已才以隱逸終了一生,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滅無聞,這與“尚在 ”的羊公碑相比,自傷不能如羊公那樣遺愛人間,與江山同不朽,豈不令人感傷?自然就要“讀罷淚沾襟”了。

  附解讀四:

  孟浩然這首詩的前四旬,就是概括羊祜的話。"人事”,人物及其事跡,是有新陳代謝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這就成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個名勝,卻輪到我們這一代人來游玩。第三聯寫眼前所見景色:冬季水落,魚梁中水淺了,在山上看,云夢澤因水淺而覺得深了。這個“深”字,不是說水深,而是形容從山頂到湖面的距離深遠。這里用“夢澤”,只是表示江水、湖水,并不實指洞庭湖。在唐代,襄陽已看不到洞庭湖了。魚粱是在江水中豎竹積石,做成一道堰,用以捕魚。利用這道堰,作為一個渡口,就稱為魚粱渡。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有句云:“魚梁渡頭爭渡喧。”即指此處。這兩句詩寫的是一種蕭條荒落的情調,用來陪襯上下文。接下去說:羊祜的碑至今還在,使我讀了碑文,也為之感傷得掉淚。這首詩的主題思想,當然是感生命之短促,精神狀態很空虛、消沉,大約是詩人在極不得意的時候所作。陳子昂有一首古詩,和孟浩然這首詩是同一種情調: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免费 | 亚洲人993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 天天高清在线3w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v | 午夜女人天堂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