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
《猴子種果樹》是一片童話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只猴子想種果樹,自己沒有主見、沒有耐心盲目聽別人的勸告,不斷改種果樹,結果一棵果樹也沒有種活。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朗誦、表演。
朗讀是理解的鑰匙,可以遷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課文人物較多,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備課時做了大量的工作,給每個學生做了頭飾,課中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體會人物的心里活動。如課文中烏鴉、喜鵲、杜鵑三種鳥本意都是勸猴子改種果樹,就需要把三種鳥讀“猴哥、猴哥”的那種真實發自內心的情感讀出來。而猴子回答:“對,我可等不及!本鸵笇W生把猴子那種急的語氣讀出來。讓學生讀中感悟,進入情景。課堂上學生讀的像極了,把猴子的那種著急和不甘落后的神態和三種鳥那種勸猴子的親熱語氣都讀出來了。最后猴子栽上櫻桃樹天天澆水、施肥,一連好幾年都沒有把櫻桃樹栽活。學生們都能把猴子那種傷心的心情讀出來。課堂上把一只猴子從滿懷信心的栽果樹到最后連一棵果樹也沒有栽活的那種從喜到悲變化的心情都出來了。直至課文最后學生演的時候,一只只像真猴子似的出現在課堂上,以及烏鴉、喜鵲和杜鵑三種鳥活臨活現展現在課堂。每個孩子都爭著戴頭飾。這可是我在課前都沒想到的,可見課堂上只要教師指導到位,讓學生進入情景,課堂上的表現是你無法預料到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當教師的深鉆教材、在備課上深下功夫,爭取讓課堂上學生表現的最佳。讓學生掌握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2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于求成。
課文文字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復,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沒有多少嚼頭的詞語。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就放手讓他們將課文排成課本劇演一演。采用課本劇的形式,是根據低年級學生有好說、好動、愛表現的行為特點,這是他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我之所以一反常規,不將排演課本劇安排在課文學習結束后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而放在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因為排演短劇的活動能使閱讀變成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任務,一種其樂融融的活動。第二個大環節是:學生在朗讀誦讀活動中,探究“猴子什么樹也沒種成的原因”。在排演課本劇之后,再練習朗讀,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以聲傳情的能力。學生在表演后,很容易做到聲情并茂,十分投入地朗讀課文。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們先獨立閱讀課文思考,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寫在紙條上,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這樣做是為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避免思維敏捷的學生快速說出思考結果,限制其他同學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以保證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差異下的共同發展。
第三個大環節是學生通過講故事的活動,說說自己在生活中因為沒有耐心、急于求成把事情辦糟的例子。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就不自覺的將所學的知識和道理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便于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3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極富兒童情趣的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適合兒童誦讀。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認讀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和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沒有主見,否則就會一事無成。讀是引導學生領略課文蘊含情感的極佳途徑。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在預設教學時,我打算牢牢把握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原則,讓學生在讀中悟語,在讀中悟情,盡可能的讓學生通過朗讀中感受到猴子的心急與沒有主見的個性,做事急于求成的心態。這節課我的教學流程:一課題質疑(讀了課文的題目,你有什么問題?)二自主預習(一讀畫二讀圈三讀生字詞:第一遍讀畫出不認識的字,第二遍讀圈出本課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三遍讀畫、圈出來的生字詞)三檢查預習結果(認讀生字詞)四圍繞“猴子為什么沒有種成果樹?”這個中心問題,細讀課文,理解內 我這節課的一個教學亮點是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中多了一步對詞語的分類:象聲詞、名詞、農諺。因為反復研讀文本之后我發現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三個象聲詞“哇哇、喳喳、咕咕” 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四種果樹:“梨樹、杏樹、桃樹、櫻桃樹”這三種詞語的相關內容掌握了,在理解課文上幾乎就沒有問題了,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的內容和其他,而是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換言之,即是主要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在《猴子種果樹》,我以此為基礎,把對這些象聲詞中真切的感受到象聲詞可以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相信對學生以后的寫話有一定的幫助。再者,把較難理解的又是同一類的農諺提煉出來,讓學生對比理解,既有利于理解記憶這些農諺,又有利于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不至于在理解課文或朗讀課文時再去引導理解,把課文變得瑣碎不連貫!
課堂教學任務雖然較為順利的完成了,但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足和遺憾,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有了過程,有了指導,有了學生自主思考發言的時間,但總覺得課有些亂,學生說得不到位,讀得不夠味,我想這與我對學生引導把握有關。我覺得我講得還是做到了少講但不夠精講,做到了讓學生自主去學但引導不到位,學生讀的不夠味。尤其是在朗讀指導這一環節上,朗讀的形式較為單一,而且讓學生模仿讀這個環節很失敗,沒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沒能調動學生朗讀的情感,沒有把學生帶入朗讀的情境。這是一個充滿趣味的童話故事,應該創設輕松愉悅、豐富有趣氛圍讓學生夸張的表演、盡情的朗讀。但縱觀我的整堂課卻沒有讓低年級的學生釋放出他們的本性----發揮出動好表現的性格來。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我本課教學的重點,但我覺得自己只是努力的達成目標,而不是良好的完成目標,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好鋼是煉出來的,好課是磨出來的,同課異構讓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