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教學反思
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課文教學中,我對很多專業知識,教學組織管理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本課內容非常淺顯,動物過冬的方法都是通過小動物間對話交談的方式交待的,學生只要通過讀書就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而課文篇幅相對較長,一拿到課文第一感覺便是這課第一課時不好上,要把了解三個小動物各自的過冬方式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二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多是以讀好課文對話形式,在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的體驗過程中升華情感,內化語言,培養語感的。課文不像講述一個道理故事類的童話,這類科普知識的小文章,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識課,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掌握動物過冬的方法這一知識點上。新課程改革把口語交際訓練作為低年級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所以,在設計教案時,就覺得難以割舍,既要讓學生了解三個動物的不同過冬方式,又要把訓練語言作為重點,考慮再三初定的教案還是覺得內容太多,塞不下,朗讀指導不夠多。這次,我痛改上次分析課文、盲目拔高的錯誤,進行嘗試以讀代講。
一、導入:語言導入,簡單直接,出示課題。
冬天來了,我選擇穿上厚厚的衣服過冬,你和你的好朋友打算怎么過冬呢?......大家說......那小動物們怎么過冬呢?板書課題。(確實很節省時間,可是忘了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比如: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讀通讀順。
《小動物過冬》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整體感知,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呢?教本課的時候,為了掃除字詞障礙,我提前讓孩子認讀生字,讀生字卡片,讀重點詞語,指名讀,開火車讀,跟,為接下來品讀重點段落作好鋪墊。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讀懂大意。
讓孩子學會默讀,不出聲讀,不只讀。標出自然段,簡單概括大致意思。對于有問題的地方,學會做出標記,帶著疑問反復讀課文。
四、細讀課文,理清文脈,讀中理解
第一二段的教學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讀好“好朋友”、“常常”、“很快樂”,感受好朋友之間快樂,體驗朋友之間相互關心的情感就可。
五、精讀課文,讀中積累,讀出自我。
設置情境,角色體驗憑借情境,可以強化學生已有的感知,充分利用情緒加深內心體驗,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還能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豐富課文的內涵。所以,在教學重點段落3—7段,我讓學生自己當當小燕子、青蛙、小蜜蜂學習相關內容。需要老師有效地指導朗讀。小蜜蜂以同桌互讀對話的形式,替換角色進行朗讀。通過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小動物們的對話。五、品讀:形式多樣,合作學習
品讀重點段的形式多樣化,有師生分角色合作讀,生生一問一答讀,還有同桌分角色合作讀。體現了讀的不同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經過這次講課,我感到了自己教學上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時間的把控需要引起注意;指導學生讀書時做得不到位,沒有對分層次朗讀指導到位;朗讀的訓練還不夠多,這就使課堂顯得不夠扎實;在調控課堂氣氛方面還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尤其是課堂組織管理方面,作為一名新教師,我缺乏經驗,容易導致課堂失控,學生不認真聽講,這樣,我的課堂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會少之甚少,差距越拉越大等。不管是得是失,在今后的教學路上,我會努力把我的缺點變成優點!
同時,此次講課讓我產生了兩點思考:
首先,我覺得課越上越不好上。的確在講課過程中,原先的教學設計顯得問題多多,不盡人意,自己教學上存在的問題被一一擴大化,對于文本的處理有了更復雜,更全面的認識,老是怕自己顧及不到各個環節的處理。在磨課的過程,正是我們年輕老師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前輩們的細心指導下,明顯感覺到自己對于文本的細節處理能力很弱。在指導朗讀時,問題指向性不夠明確,顯得瑣碎。今后,得多看看精彩的教學設計。
其次,每次備課之前都要學會問自己:這堂課我要教給學生什么?上完這堂課學生會學到什么?但每每都覺得這兩個問題回答起來簡單,實施起來真難。到底一堂扎實的語文課要怎么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
課堂組織教學是我下一步進行改進的重點,我對自己說:“加油!教師隊伍的小朋友,需要奮起直追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