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精品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17-02-20  編輯:飛藝 手機版

  【教學依據】

  回顧二十世紀中國文壇,如果說存在真正的經典之作的話,那魯迅的《孔乙己》毫無疑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細讀《孔乙己》,我們就會發現,小說無論在敘事視角的選擇、人物與情節的安排、語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現出一種舉重若輕的成熟與圓融,顯示了一個大師所具有的非凡藝術創造力。

  福樓拜說過:“名著是沉默的。”這一論斷實際上揭示出這樣一種藝術真相: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從來不是靠夸張的形式──離奇的故事、極盡曲折之能事的情節、華麗的辭藻而獲取自己的價值與影響力的,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種平實的風格,都是在對日常的人、物的平凡敘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蘊并獲取一種偉大的價值與永恒的藝術魅力的。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化腐朽為神奇。《孔乙己》正是在這里體現了經典的同一性。

  小說的開始關于魯鎮酒店格局、酒客飲酒習慣以及“我”的遭際的敘述,實際上是對孔乙己生存環境的描述與交代。這個環境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等級性,這里的人們按照他們的經濟情況、身份、地位被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一類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沒有多少生命尊嚴的窮人即“短衣幫”,一類是上流階層的有錢有地位的“穿長衫的”。可以說,金錢的多寡是劃分等級的唯一標準。二是置身其中的人們的人格與道德準則的卑劣性,欺軟怕硬,誠實與善良得不到尊重,缺乏對弱勢群體起碼的同情心。這樣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孔乙己的遭際與命運:他的善良、知識與痛苦只能是人們的談資和笑料。所以,每當孔乙己出現在酒店的時候,“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就成為此種生存環境下的必然情景。

  然而孔乙己的可悲之處遠不止這些,他的真正嚴重的問題在于其身份的邊緣性: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被“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共同排斥的、游離于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之外的邊緣人,是一個被“懸置”于生活夾縫中的人。邊緣人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孤獨無助的形象,他不能依附于任何一方以獲取支撐生存的力量,而任何一方都可以肆意嘲弄他。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情景,當孔乙己形單影只地出現在酒店的時候,他成為“短衣幫”與 “穿長衫的”共同取笑的對象。

  在小說中,小伙計“我”的設置及以“我”的視角敘述故事顯示了作者魯迅高超的敘事技巧與策略。“我”作為酒店的伙計,對酒店發生的故事自然了如指掌,這樣就使關于孔乙己的敘事變得十分自然與輕松。更為重要的是,我的情感與道德向度構成了衡量周圍人群情感與道德態度的潛在基準。魯迅的敘事有一個隱蔽的假設:連一個與孔乙己身份、境遇十分相似的人都對其如此之冷漠,那些與孔乙己身份地位迥異的人的態度可想而知。在這里,魯迅只用一個人物的設置,便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對一群人乃至一個民族的道德與人性的批判,其藝術功力可見一斑。

  魯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關于封建社會中國知識分子生存狀況、命運際遇的深刻寓言。

  魯迅一生創作了33篇小說,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孔乙己》。“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于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 魯迅說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達對于弱者的同情,同時揭示人間的冷漠。可是近十年來中學課堂對于《孔乙己》的解讀,老說作者是要諷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本質。此一解釋跟作者的立意距離甚遠。雖然解讀作品不能全受作者本人意見的局限,但作者的意見卻是我們閱讀文本無論如何不能棄之不顧的參考。兩者的沖突正好為我們的探究提供了空間。

  教學中教師不必囿于前人的所謂“標準答案”,不妨陪伴滿懷著問題與好奇的學生,透過文中充滿著“笑聲”的幾個真實的場景,試著去追尋魯迅筆下那個已經走遠的時代,去親身感受一下孔乙己的生存環境,教師應力爭讓教學的過程成為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作品、對人物的理解,讓學生能夠跟隨“大約的確死了”的孔乙己走進魯迅,走進魯迅的內心。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學習本文,首先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整理人物活動的幾個場景,通過富于表現力的人物描寫和細節描寫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環境的悲劇性,進而準確把握文章主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用為孔乙己填寫履歷表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小說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發學生圍繞作品主題深入閱讀探究的興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孔乙己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的深意,培養學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教學方式〗

  1、嘗試多種閱讀方式: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按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讀;并能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重點,體味和推敲文中場景設置對表現人物性格與作品主題的意義和作用。

  2、培養表達的勇氣和習慣:在感知課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學生能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適當地分析,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疑問;能清楚、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鼓勵大膽提問,引導合作探究:提問是發現新知識、研究新問題的開端,本課教學還應特別重視學生的質疑與提問。課堂教學的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打開一扇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閱讀探究的興趣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全文僅3000多字,卻為讀者留下了諸如大到人物刻畫技巧、作品主題分析,小到對文中“笑聲”的理解、對孔乙己“偷書”的認識等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只要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導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引用名家對《孔乙己》的高度評價導入新課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

  二、速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經通讀了全文,并對課文中的人物、情節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而是引導學生關注文中場景與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開始閱讀,為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式閱讀創造條件。如果沒有課前的預習作為前提,學生是難以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提出真正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那么本課教學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當然,閱讀的方式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也不必強求通讀全篇,但閱讀的目的與速度一定要強調。

  三、選讀填表,創設閱讀探究的情境

  在學生自行設計《孔乙己履歷表》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完善表格并根據原文填寫相關內容,填表的過程即是為學生發現問題創設情境,進而引起學生對孔乙己生存環境、社會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小組交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通過閱讀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結論?發現了哪些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環節,如果課堂來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學生下課后繼續交流。答案與問題都不必受到參考書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學生一下就能把握問題的根本與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為下節課的討論打下基礎即可。

  第二課時

  五、全班交流,互問互答

  每個小組提出的問題不盡相同,各小組交流不僅可以讓學生自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且可以使學生享受到解決問題后的愉悅,認識合作學習的成效。這一環節的另一作用在于既可以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又可以篩選出一些有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題理解等。

  六、教師點撥,深入探究

  采用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充分認識回歸文本才是解決閱讀問題的根本途徑。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作品主題與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始終把保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探究的方法作為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

  七、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魯迅”確定一個研究課題,用兩周時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形成小組研究成果,寫一篇小論文,要求注明參考書目,兩周后在全班展示。

  課題示例:小說《孔乙己》表現了怎樣的主題?“孔乙己”是個喜劇人物嗎?“咸亨酒店”是個讓人快樂的地方嗎?小說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小說是以怎樣的視角展開情節的?(示例意在幫助學生了解提問的方法,僅供參考。)

  【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以前讀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

  生:《故鄉》。

  生:《社戲》。

  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生:不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是小說,是一篇散文。

  師:對,可你是怎么知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篇散文的呢?你還記得它出自魯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嗎?

  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魯迅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

  師:看來這位同學真是個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后加以編訂,改名《朝花夕拾》,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師: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主要收錄在《吶喊》、《彷徨》兩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熱情地贊嘆說:“《孔乙己》寫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已是一個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藝術形象? 這篇小說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專家點評:用名家的評價來印證這篇小說的不同尋常,能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二、速讀課文

  師:事先大家已預習過課文了,我們現在再按照要求把課文速讀一遍。

  1、勾畫出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

  2、迅速抓取并標注出文中關于幾個場景與幾類人物的信息。

  3、根據你的預習情況,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朗讀,也可以默讀;可以選讀,也可以跳讀。

  4、時間:五分鐘。

  (專家點評: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學會專注的讀書,有效的篩選信息,而這正是對最初的閱讀體驗的分析整合。它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會為下面的閱讀活動提供準備。)

  三、檢查閱讀情況


[!---empirenews.page--]

  師:出幾道搶答題,看看誰讀書又快,抓住的信息又準。

  師:第一個問題是:小說為何命名為《孔乙己》?

  生:因為小說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說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師: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嗎?

  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沒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綽號。

  師: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生:(齊答)第二個同學的回答是正確的。

  師:異口同聲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手里哦!讀書人怎么會沒有名字呢?你們有依據嗎?

  生:課文第四段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讀)“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做孔乙己。”

  師:好,這下老師服了!記住:老師并不是因為你們人多,而是因為你們能從閱讀中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據。接下來回答問題一定也別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據哦!

  第二個問題:故事發生的年代?

  生:文章末尾注明的寫作時間是1919年,故事發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時間里。

  師:你是從課文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課文第一段中說“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說明故事發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時間里。

  師:本文實際上寫于1918年冬天,發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在當時的文化教育領域,雖然在1906就廢止了封建科舉制度,但封建復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魯迅先生針對現狀,寫了二十多年前的社會現實,啟發人們將其與當時現狀進行對照,懂得批判與取舍。

  第三個問題:故事發生的環境?

  生:故事發生在魯鎮的咸亨酒店里。

  師:第四個問題:伴隨著孔乙己的出場,“店內外總是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你認為孔乙己是個喜劇人物嗎?

  生:是,因為有孔乙己的時候就有笑聲,文中說:“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生:不是,因為文中說;“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說明孔乙己雖然可以給人帶來笑聲,但卻是個可有可無的可憐的人。

  (專家點評:幾道搶答題,看似簡單,但確是檢測學生閱讀情況的一把尺子,從回答中不難發現多數學生的預習與速讀是相當粗疏的。如第一個問題答案,學生可以脫口而出;再給提示又恍然大悟這是綽號;如果再追問一個讀書人怎么連名字也沒有,那么思考就進一步深化了,這更能引起學生對自身閱讀的反思。同時題目的設置也體現了由淺入深的閱讀層次,這四個問題都是從文章整體設問,不至于將理解引向細碎的誤區,有利于學生對全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四、分組學習,填寫履歷表

  師:對于孔乙己這個人物,大家爭論不休。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的命運,我們來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檔案,為他填一張履歷表。(出示履歷表樣例后,解說填表說明)

  孔乙己履歷表

  姓名 籍貫 年齡 出生年月 學歷 身體狀況 特長 工作單位 家庭成員 主要社會關系 工作生活經歷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優點 主要缺點 總體評價

  師:為了讓大家順利完成這項工作,老師先就下面幾個問題做一點說明:

  1、社會關系──是指小說中與孔乙己發生聯系的人物。(注明關系)

  生活經歷──是指小說中孔乙己做過的一些事,表達準確清楚,可根據課文中語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2、注意將課文中有關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羅列顯示出來。

  3、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組內一定要講究分工合作。(可一人負責幾項然后整合,可由書寫好的同學執筆……)

  (專家點評:履歷表是我們常常接觸的一種公文,可用在孔乙己的身上,卻顯得異常新奇,這一環節必然會激起學生極大好奇和興趣,熱情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來。且所有的問題都不能在課本中找到現成的答案,這就有了研究的價值,而學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加之問題設計能尊重學生的經驗和感受,就決不會出現某些語文課堂上的虛假的小組討論學習,討論成了每一個孩子的自發的需要。

  真正的學習,不僅可讓學生學習知識、訓練能力,還應讓學生養成一些好的習慣和品質。比如合作學習,填寫履歷表,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合理的分工合作使每個孩子都有用武之地,提高了學習的質量和速度,孩子們感受了合作競爭的優勢,有助于培養團體協作的精神。)

  五、學生填表教師巡視

  (專家點評:這是一個時間較長的課堂環節,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進入文本,摒棄那種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閱讀教學,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從容讀書,靜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六、交流填表情況 (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填寫的表格)

  履歷表參考填法:

  孔乙己履歷表

  姓名 姓孔名不詳 籍貫 魯鎮 年齡 五十多歲 出生年月 晚清(具體不詳) 學歷 童生(半個秀才沒撈到)

  (終于沒有進學) 身體狀況 身材高大、被打致殘 特長 寫得一筆好字、會茴字的四種寫法 工作單位 無 家庭成員 無 主要社會關系 小伙計──短暫的“師生”關系(可惜“學生”不認“老師”)

  掌柜──買賣關系

  短衣幫──同為“站著喝酒”的“酒友”關系

  鄰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關系

  丁舉人──同為讀書人的關系,偷與被偷,被打與打的關系,“摔下來”了的可憐蟲與“爬上去”了的勝利者之間的關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與被嘲笑的關系 工作生活經歷 1、讀過書, 但終于沒有進學(大半生考功名)

  2、替人家鈔鈔書,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順手牽羊)。

  3、偶然做些竊書的事,被吊打

  4、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5、分茴香豆給孩子吃

  6、教小伙計識字

  7、因偷丁舉人家的東西,被丁舉人打斷了腿。

  8、用手走來喝酒,(笑聲中出場,笑聲中退場,用手走著退場) 主要工作成就 一事無成 主要優點 不拖欠酒錢,有善良而且熱心 主要缺點 好喝懶做、偷東西、迂腐、死要面子

  總評價

  孔乙己是個熱衷功名,輕視勞動,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誠實善良一面的讀書人。(寫50字左右)

  師: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在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完成了履歷表的填寫工作,分析這份履歷表你們小組還得出了哪些結論?發現了哪些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生:我發現孔乙己很可憐,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連名字都不被大家知道……

  生:我發現孔乙己很可惡,他好喝懶做,死要面子,還偷別人家的東西……

  生:我發現孔乙己還有他善良的一面,他教小伙計寫“回茴”字的四種寫法,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吃……

  生:孔乙己是個多余的人,他給別人帶來快樂,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樣過……

  生:老師,我還有個問題:文章末尾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大約”和“的確”放在一起,行嗎?

  生:……

  師:看來大家讀書真的很認真,不僅讀了,而且想了:不僅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原來老師一直擔心,魯迅先生的文章對大家來說太難,可現在看來,果真是應了那句話:世上無難事,……

  生:(齊答)只怕有心人。

  (專家點評:這個表格沒有標準化答案,如果理解得深刻些,應該有更好、更豐富的答案。即使是最后的結果沒有答案,那也是有收獲的。比如履歷表中要求填寫孔乙己的“家庭成員”、“主要工作成就”。讀遍全文,便知孔乙己連自己都無力養活,更不用談娶妻生子;他也曾讀過書,卻沒能進學,于是連做私塾先生的資格也沒有;他也曾給人抄書,但總是“連人和筆墨紙硯,一齊失蹤”。他的一生除了給人增添笑料外,一事無成,因此這兩個空格只能填寫“無”,但在這個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既訓練了思維又讀懂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

  七、課堂小結

  師:填完這張履歷表,我們初步了解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命運和遭遇,在同學們的啟發下,老師也想提個問題,供大家討論:你認為孔乙己究竟是個喜劇人物還是個悲劇人物?小說是通過刻畫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那么孔乙己這個人物的命運和遭遇和他所處的時代有什么聯系?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何在?下節課我們將就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交流。請大家結合你所在小組同學的意見做好準備。

  (專家點評: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三:“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此教學設計以填寫履歷表的形式展開,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輻射,抓住了教學的興奮點,學生學得很積極,教師教得也輕松,是一個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略)

  〖教學設想〗

  以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為主,引導學生對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社會意義做進一步的探索,力求從那落魄書生孔乙己苦苦掙扎的身影中窺見冷漠、庸俗、無聊的社會生活一角,進而對作品主題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明確:

  1、孔乙己科舉失敗又以讀書人自居,生活貧困愛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卻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個既可悲又可笑的沒落的讀書人。

  2、酒店中的人們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們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同樣受著統治階級的奴役,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科舉的不幸失敗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有無情的嘲弄,以求得他們勞累而苦悶的勞動生涯中片刻的快樂。這種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劇更添悲涼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以笑寫悲”構思巧妙,更加深了小說反封建的意義。

  〖布置作業〗

  (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其中之一要求顯示4完成,也可自行設計)。

  1、小說的結尾并沒有明確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認為孔乙己死了沒有?請展開想像,寫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2、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魯迅”確定一個研究課題,用兩周時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形成小組研究成果,寫一篇小論文,要求注明參考書目,兩周后在全班展示。

  〖課題示例〗

  小說《孔乙己》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孔乙己”是個喜劇人物嗎? “咸亨酒店”是個讓人快樂的地方嗎?小說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小說是以怎樣的視角展開情節的?(示例意在幫助學生了解提問的方法,僅供參考。)

  【教學反思】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小說,也是多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傳統課文。全文僅3000多字,可是從以樂境寫悲哀的精巧構思到12歲小伙計的獨特視角,從精巧含蓄的社會環境描寫到看似矛盾的結尾處理,可圈可點處俯拾即是,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

  然而,文章雖精美,卻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為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1、定位:小說篇幅不長,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要完成對本文人物、主題、寫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準確定位自己的教學目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激趣:傳統課文的教學一般難度較大,主要問題在于教師往往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束縛,難以推陳出新。本課教學設計的成功嘗試在于采用填寫履歷表的新方法,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的興趣。

  3、放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質量。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2 | 日本一本亚洲最大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看 | 在线观看精品91福利精品 |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伊伊综合网在线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