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從文本看,《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云時所作。題為“餞別”但是重點不是寫離情別緒,而主要是感懷,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的牢騷。詩人痛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觸目現實,憂憤難當,全詩情感起伏變化,而又氣勢奔放,大開大合,卻沒有任何承轉過渡的痕跡,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得到完美的結合!缎葜x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和之前學過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都很好地體現了李白的豪邁奔放、清新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從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分析,《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位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閱讀與鑒賞”中,是《李白詩三首》中的第三首,屬于精讀課文。本單元教材的編排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鑒賞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唐詩,初步了解能體現燦爛的中華文化的“詩的唐朝”,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個性思考,培養閱讀和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
鑒于以上兩點,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感受、了解李白豪邁奔放、清新飄逸的詩風。
能力目標:(1)學會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抓住關鍵字詞,從而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這首詩歌情感充沛、波瀾起伏的特點。(2)把握比較學習的方法。
情感目標: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地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社會、自然、國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边@一課標要求將本課的情感目標確定為:感受李白的自由精神和偉大的人格,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的確立: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這首詩歌情感充沛、波瀾起伏的特點。
突破辦法: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抓住關鍵字詞,從而理解作品的情感;在朗讀中進一步地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確立重點的依據:根據高中語文課程目標中“感受和鑒賞”部分的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币约斑@首詩歌突出的情感特點。
(2)教學難點的確立:
比較《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和《行路難》(其一)在情感和藝術手法上的異同。
突破方法:從詩歌的意象和關鍵字詞入手,把握兩首詩歌的異同。
確立難點的依據:根據高中語文課標中“應用和拓展”的要求,學生不僅能學會學,而且應該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熟練地應用知識,拓展視野。
教學課時:根據以上內容及文本篇幅,安排一課時的教學時間。
二.說教法
盡管經過對李白前兩首詩歌的學習,學生對詩人的人格及詩風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畢竟是高一新生,正處于初高中的銜接、適應階段;而且每首古詩都是一篇短小的古文,學生對久遠的古漢語現象發自內心的拒怕,更何況古詩常有用典等修辭手法;這些都增加了學習難度。因此在鑒賞詩歌上對他們的要求不宜過高。教學過程應該重在朗讀和揣摩語言。(學情分析)
(1)吟誦法:詩歌的意境、語言和篇幅決定了反復吟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情感變化,以及狂放不羈的性格特點。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針對重點詞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從而有效地了解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多重的人生理想。
(3)比較法:比較閱讀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深入把握詩人浪漫主義詩風的藝術特色。(“有比較才有鑒別!崩帽容^法教學,易于形成課堂教學的興奮點,活躍學生的思維;易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而這又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最終落實學生的“學”,以達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習”的目的,而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是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誦讀法:讀者通過傳情達韻的朗讀、吟誦,領會詩歌內容,感受詩文技巧,體會作品情感。誦讀講究停頓、語調和節奏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詩詞學習要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宋詩詞的能力。欣賞古代詩詞,主要依靠學生反復誦讀和自行領悟。誦讀是品詩的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揣摩詞句法:主要是抓住具有表現力的詞(往往是動詞或形容詞)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語言作為藝術中“最崇高的語言,最純粹的語言”(艾青語),向來講究“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具體化地揭示詩歌語言營造的奇穎性,有助于深層次地領悟作品的藝術境界。
(3)比較閱讀法:向課外拓展延伸找同一作家或詩人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求同存異,加深對作家作品風格的理解。學生把握了詩人瞬息萬變的情感后,比較閱讀《行路難》(其一),可加深對李白情感大起大落的理解,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領悟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們追隨著李白的神思,夢游了“云霞明滅或可睹”的天姥山,那瑰麗神奇的仙境讓人心馳神往;我們還追溯著李白的足跡領略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讓人心驚膽顫。在這兩首詩里我們看到了熱愛祖國河山,憂慮國家命運的李白;看到了追求自由,蔑視權貴的李白。今天,讓我們再次緊追詩仙,隨君登上謝脁樓,感受他波瀾起伏,瞬息萬變的情感,再度領略他特有的豪邁奔放,清新飄逸的浪漫詩風。
本課由前二課的內容及詩歌特點導入,這種溫故導新式的導入利用知識的繼承性和相互滲透性,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范圍內找尋與新課教學內容有關的結合點,以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的導入語如同一座橋梁,從復習自然過渡到授新,把舊知和新知有機地聯系起來。
(二)學生讀題目,弄清停頓
由于這首詩歌的題目較長,學生在停頓上容易出錯,而且個別字,如“脁”、“校”都是學生容易讀錯的字,所以在這里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在弄清了停頓之后,詩歌題目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就是“在宣州謝脁樓設宴為官職為‘校書’的叔叔——李云餞行”,學生即可判斷出詩歌的類型——餞別詩。
(三)誦讀感知
1、先請一女生朗讀,其他同學點評
2、再請一男生朗讀,對比出李詩豪邁奔放的特點
閱讀必須以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為前提,對文本的基本內容、情感應該有初步的綜合印象,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分析作者的思想、觀點。因此這里設計誦讀環節,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誦讀對詩歌有個總體感知,同時也可以此導入探究學習的環節。
(四)探究學習
因為考慮到這首詩歌有波瀾起伏的情感特點,要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特點,在內容分析上采用導問法,共設計了五個探究問題:
1、 詩人為什么煩憂?
(探究一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把握關鍵字詞——“棄、去、亂”來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2、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體現詩人怎樣的情懷?
(點撥:為什么要寫三曹和謝脁?探究二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把握用典的妙處——詩人的自信豪邁一覽無遺)
3、“上天覽月”這一舉動不合理,但它表現出李白怎樣的內心追求?(探究三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理解“明月”這一意象,從而了解詩人高遠的志向,這正是李白情緒高昂的基點。)
4、用“水”比喻“愁”的妙處。
(探究四的設計在賞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基礎上加深領會李白比喻的精妙之處,點撥學生回憶相關的詩歌如: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并由此形成小拓展。)
5、“散發弄扁舟”呈現出詩人怎樣的形象?
(探究五的設計通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再現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許會有學生認為:詩人逃避黑暗現實的思想是消極的,詩人的形象是不高大的。這時學生的情感發展受到阻礙,教師可以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說明社會文化的復雜性與詩人情感的矛盾性。一方面,“功成身退”是李白一生的主導思想,但在黑暗的現實面前,這種人生理想未能實現;另一方面他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的自由,蔑視世間一切。詩歌中流露的正是這種復雜的情感。正如魯迅先生評價陶淵明:“陶潛正因為并未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這個評價對李白也同樣適用。這樣引導也符合《新課標》:“學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钡恼n標要求。)
在整個探究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揣摩字詞來理解詩歌情感的變化,并完成主板書。
(五)再讀詩歌
經過對詩歌內容的探究,學生能夠理解詩人情感的變化,這時學生的學習動機被充分激化,可以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再次朗讀(或者是指定一學生朗讀)后由學生來點評,在點評中重點點評朗讀的情感是否到位,是否讀出波瀾起伏的情感特點;接著教師朗讀詩歌并指導朗讀技巧;然后播放音頻朗讀文件,讓學生進一步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理解了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變化。如此設計也符合《新課標》中:“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課標要求。)
(六)延伸拓展
這一環節用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進行比較閱讀,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用課內學到的學習方法應用到課外的閱讀材料中去,求同存異,加深對作家作品風格的理解。并以此為契機轉入總結本單元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表現手法,實現本課教學是李白詩歌教學完結篇的設想。
(七)總結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表現手法,完成副板書的書寫
李白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有:形象的比喻、大膽的夸張、離奇的想象、巧妙的用典;正是運用了這些表現手法才使其詩呈現出豪邁奔放、清新飄逸的風格。《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是本單元李白詩歌教學的總結篇,在這里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對其浪漫主義表現手法作總結,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李白詩風的印象。
(八)作業布置
作業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之一,因此布置作業要確定這樣的作業是否是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需的;作業要有針對性,應針對教學任務而提出的。同時還要注意作業內容與學生已有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
1.背誦這首詩(符合《新課標》課程目標中閱讀鑒賞部分:“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钡囊。)
2.閱讀《行路難》(其二)(加深對李白思想、詩風的理解,鞏固本課的知識目標)
3.隨筆:我心中的李白(此作業的布置旨在鞏固本課的情感目標,并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完成這項作業,學生必須了解李白的生平,了解詩人的經歷對詩人性格及思想的影響,還必須讀李白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思想傾向、創作風格,對李白有個全方位的立體的印象。這也促使學生在課后去尋找相關的書籍閱讀,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實現自主學習。)
(九)板書設計
板書一為主板書,這樣的設計是針對文本有跌宕起伏的情感特點,并展示出古詩歌鑒賞的技巧和方法,即把握關鍵字詞來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通過主板書教學重點得以突破。
板書二為副板書,總結了李白詩歌的表現手法;結合主板書強化學生對豪邁奔放、清新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的印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十)理論支持
1、《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2、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體驗,應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3、學得與習得活動都決定于人的需要和動機,激發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對他們的語文學習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說反思
1、如此教學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鑒賞古詩的能力,但學生在學習詩歌時,若過分注重理性分析,甚至僅關注表現手法、關鍵詞的分析,就會背離詩歌的閱讀規律。為此應重視誦讀這一教學手法的落實應用,通過誦讀體現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悟,體現學生對詩歌語言及情感表現的感受和體驗。
2、雖然教學前的精心設計都是圍繞文本和學生展開,但是學生總讓人“防不勝防”。也許所謂的難點,學生輕易解決了;卻在意想不到之處停滯不前。所以“相機誘導”很重要,而且必須抓要害引導點撥才不使教學過程零散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