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說課的課文題目是《敬業與樂業》,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
《敬業與樂業》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選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接著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最后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深入論述了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發揚敬業與樂業精神,去過人類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對于第二單元的整體感知是這樣說的:“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此單元的課文除了《敬業與樂業》外,還有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書兩則》、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本單元的文體是演講和書信,將它們放在一起,旨在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將《敬業與樂業》這篇演講詞作為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此課文語言通俗,文短意長,有助于學生們在語境中理解、積累和掌握豐富的語句。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讓學生們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在語境中理解、積累和掌握內涵豐富的詞語,如“征引、旁騖、敬業樂群、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等;
(3)摘錄并積累大量經典語句、格言;
(4)初步掌握有關寫作演講稿的方法。
2. 能力目標:
(1)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
(2)學會“舉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明白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3. 情感目標:
(1)讓學生學會為自己制定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奮斗;
(2)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喜歡自己所選擇的;
(3)培養學生形成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 敬業、樂業的內涵;
2. 為什么要敬業、樂業?如何敬業、樂業?
3. 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文章的各段分別用什么方法進行論述,各段之間是如何銜接的;
4. 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思路;
5. 掌握文章中運用到的幾種寫作手法。
難點
1. 指導學生理解文中富含哲理、含義深刻的語句,真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內涵;;
2. 指導學生將學習此文的收獲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特制定如下教學與學習的方法:
(一)教法:
1.情景教學法:采用電教平臺等手段;
情景教學法是當今課堂教學一股清新的活水,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景教學,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擴大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強化訓練目標,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情景教學法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和直觀性原則。
本課文中的“業”不僅僅指工作,也可以指學習、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結合緊密,可以通過一些情景設計激發學生的思考核領悟。
2. 誦讀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應該注意加強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強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口語和演講特色。
3. 討論法:
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認識,對本堂課適當采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以對話、討論為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美國教育家布魯姆也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二)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勾畫圈點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教學中要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于學習。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學反饋”等教學環節。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5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13分鐘;合作探究15—20分鐘;拓展延伸3—5分鐘。至于教學反饋這一環節是否安排在課堂上進行,要視學生對本課學習重點、難點掌握情況而定。
運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
(一)導入新課(本環節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
給學生講關于梁啟超的故事,但不點明此事的主人公姓名,再讓學生們猜謎:“既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之一,發表過《變法通議》,還參加過百日維新,并自號‘飲冰室主人’的是誰呢”,引導學生思考,在大腦里搜索跟梁啟超有關的所有資料。
(二)整體感知(本環節主要采用誦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
在對作者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向學生進一步解說作者和寫作背景,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作者,了解這篇演講的背景,對當時有什么意義。
向學生講解演講的基本知識: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群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煉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里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了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對于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引導學生誦讀課文,疏解字詞,并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觀點、看法的語句。誦讀課文后,讓學生自主分段、說段意、明確“敬業、樂業、不二法門、斷章取義”等詞的含義、提煉文中觀點,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認知,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本環節主要采用討論法)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聯系?
2. 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3. 演講最后,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么,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4. 作者所論述的“敬業樂業”中的“業”僅局限于狹義的職業嗎?
5. 文中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說法嗎?聯系現實生活說說你的理解。
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四)拓展延伸(也即情感體驗,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1. 資料背囊:如關于佛門與儒門;
2. 素材集錦:如關于“敬業”的名言;
3. 美文欣賞:如梁啟超的另一篇文章《最苦與最樂》;
4. 情感交流: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感受。
(五)布置作業:
文中說:“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并沒有高下。”又說:“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而拿破侖有句名言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這兩種人生觀,你如何看待,傾向于哪一種?請從事例和道理兩方面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證據。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歡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