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是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練、句句閃光的詩,全詩語言質樸,采用強烈的對比與嚴密的照應相結合的手法,以魯迅為鏡,揭示“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教法、學法分析
1.從入題開始,讓學生走進歷史去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從而促進理解課文內容。
2、多層次的指導學生去讀詩;分句讀,分段讀、對照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及寫作特點。
4、讀寫結合,提升情感認識。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感情朗讀,體會該詩強烈鮮明的愛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并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③、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理解詩句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①.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在讀中悟詩情,悟詩義,悟寫法;
②.讀寫結合,深入升華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②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明白“為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2、采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3、仿照詩歌形式,采用對比手法寫一首對人生看法的詩歌。
(三)教學難點:
1.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2. 仿照詩歌形式,采用對比手法寫一首對人生看法的詩歌。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點”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解決,對于“難點”,在學習時教師應用適當方法的引導與適當的點撥。如對照,適當拓展知識等方法。
教學環境(媒體)與資源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錄音視頻
教學過程流程圖(可選)
㈠導入新課,了解背景→㈡指導朗讀,初識文本
→㈢自由朗讀,初步感知→㈣探究發現,走進文本→㈤體會寫法,深挖主題
→㈥拓展認識,深化情感→㈦仿寫詩歌,成就理想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計劃時間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備注 |
㈠、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5分鐘 | ①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帶給大家一句名言,“其實地上并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這是誰寫的嗎?(魯迅) ②對于魯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經72年了,72年的時間,歲月的風塵并沒有把這個名字掩埋在歷史深處,相反,他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奪目。魯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獨特的魅力讓他得到了這么多人這么持久的愛戴呢?從《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一面》這兩篇文章中同學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再走進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參加完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以后,揮筆寫下的經典詩篇《有的人》(板書)。 ④介紹時代景, 出示課件(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當時,全國各地人民第一次公開隆重地開展了各種紀念活動,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瞻仰了魯迅故居,“對著這遺跡,想念魯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寫就了一首詩。此詩自發表以來,一直受到讀者喜愛,廣為流傳。) | 學生齊讀。 自由談一談自己對魯迅的了解。 指名讀背景介紹 | 為新授課作鋪墊 | |
二、初識文本、指導朗讀。 10分鐘 | (一)聽一聽:看視頻,聽課文錄音,談體會。 聽完錄音,你覺得朗讀的那個人,朗讀得怎么樣? 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教師強調:詩歌重朗讀,要讀出節奏、重音、語氣語調、情感等。 2、思考: 3、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愛與憎。 4、指名學生朗讀(可讀自己喜歡的章節)同學們評議 (三)再讀詩歌 調整順序讓學生分兩組對比讀,并想想從中讀出了什么? 朗讀要求: | 學生評價朗讀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讀的技巧。 學生初讀,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然后設計朗讀、自由朗讀 學生邊讀邊想 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 | 由聽到讀,由模仿到自主,由順讀再到重新組合詩序讀。 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通過自讀自悟,發現詩歌本身的內容和寫作特點, | |
三、探究發現,走進文本。 5分鐘 | 小組合作議一議。 1. 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你發現了什么?可以說說詩歌的思想內涵,詩歌的內容,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也可以評點詩人的煉字藝術,還可以談談你認為難以理解的詩句等等。 2、教師引導,深入內容: ②人們對這兩種人又是什么態度呢?也請同學們用詞語來概括(請各小組就某一方面將自己要送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 |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比如,全詩按總分的結構來寫,及對比、對照、反復的寫作方法 積極主動地用詞語表達出來 學生概括、補充 | 在品讀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領略詩歌的魅力。 提升對主題的認識 | |
四、體會寫法:深挖主題 6分鐘 | 1、同學們請看,這首詩的題目是:有的人。在題目下面還有一個副標題,為什么?根據你對詩句的理解,把對應的成語用直線連接起來: 2、作者這樣對比來寫有什么目的? | 學生回答完畢之后共同連線。 指名回答老師的問題 | 鞏固理解詩文的內涵,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所要表達的情感 | |
五、拓展認識,深華情感 4分鐘 | ①、談一談 在歷史或現實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遺臭萬年的奸臣,你能聯系具體人物來談談自己的感想嗎? ②、補充相關歷史名人名言 | 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知道的兩類人物 學生齊讀 | 拓展加強學生對人生價值意義的認識 | |
六、仿寫詩歌,成就理想 10分鐘 | 引導: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過對人生的思考嗎?請聯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詩的對比寫法,寫一寫你對人生的看法或是對讀了本詩后的感想。 | 學生動筆寫作 | 讀寫結合,體驗人生的價值 |
板書設計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活著;活著,死了;
死的是軀體,不死的是精神
教學反思
讀與寫結合,讓詩“活”起來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第20課《有的人》教學反思
反思一下小學現代詩歌教學的狀況,應該說,現代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盲區。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編排對現代詩歌的淡化是一個重要因素。翻閱小學語文課本,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3—6年級的現代詩歌幾乎都是二類課文,是主張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積累積累就可以的。這種淡化導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細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會讀和理解意思為目的實施教學的。我以為,這樣的教學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反思自己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本課的教學,是重在讓學生去讀詩,從讀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讀寫結合,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寫作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首先,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誦讀。課堂對于學生的讀是這樣安排的:由聽到讀,由模仿到自主,由順讀再到重新組合詩序讀。每次讀的要求也不一樣:首先安排教學中從讀正確到讀出節奏,再到有表情朗讀,每一遍都目的明確,最后到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其次,引領學生欣賞品味。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詩歌本身的寫作特點,比如,全詩按總分的結構來寫,及對比、對照、反復的寫作方法在全詩中也極為突出,也正是這些獨特寫作方法的運用,使詩歌所表現的愛恨情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讀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領略詩歌的魅力。
接著,帶領學生走進去再想開來。課堂上,通過兩次揭示副標題,讓學生在詩中尋找魯迅的影子,進而去發現生活中具有魯迅精神的人。再拓展回顧到歷史上流傳千古的人或是遺臭萬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對這兩種人物的認識,提升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紀念魯迅先生上,而是建構起一個立體的、飽滿的、更具張力的認知。
最后,仿寫詩歌,在創作的過程中讓全詩所頌揚和批判的行為跨越時空和今天的生活對接,輕輕地在學生心中畫出一道是非對錯的分界線。
總之,在教學中,我盡量讓這首詩歌變得柔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賞。盡量用老師釋放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從而讓詩“活”起來,然后動口、動手,說一說,寫一寫,這樣不但激發學生愛詩歌、學寫詩歌的熱情,而且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親近詩歌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