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相關論述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能利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
4、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要防止矯情做作。
教材與學情分析
《白楊禮贊》是 語文教材九年級第三單元草木有情第一篇文章。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現(xiàn)代文除“能領會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思路”外,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白楊禮贊》這篇散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運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眾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烈,有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它那質樸的語言,新穎巧妙的構思,成功地運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贊嘆。《白楊禮贊》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有巨大幫助的。語感是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領悟力,是實際運用語言的文字的一種基本能功。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將采取以讀為主的三層次閱讀教學。
課前預習
1.搜集茅盾的生平資料,閱讀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題,感受作品的風格。
2熟讀《白楊禮贊》
教學目標
1、在學過比喻的基礎上學習本文的象征手法,體會排比、反問的修辭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2、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征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為捍衛(wèi)黨、捍衛(wèi)社會主義與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同時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學過程
第一步:讀與感
1.同學們朗讀課文。
2.議一議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步:讀與思
1.同學們朗讀課文“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行駛”這一部分。
2.教師點示這一部分的內容層次,同學們再讀。
3.同學們思考:
①這一部分起關鍵作用的詞語有:
②這一部分突出的內容是:
③這一部分為什么不寫白楊樹的“出場”?
④議一議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楊樹生長的典型環(huán)境,渲染一種不平凡的環(huán)境氣氛,暗示陜甘寧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為后文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表達主題思想作鋪墊)。
(教師的點撥、講析穿插其中)
第三步:讀與品
(這一步的創(chuàng)意是:品讀“白楊象征的意蘊之美”這一部分。用美點品析的方式帶動對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課文的意蘊。)
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它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這一部分。
2.思考:這一段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
3.進行合作的學習,進行查找資料式的學習。
4.同學們發(fā)言,老師評點:
層次之美--兩個層次,由實到虛,由形體到聯(lián)想,由形體到象征。第一層次由抑到揚,第二層次逐層深入--由近到遠,由實到虛,由物到人,由物到精神。
用詞之美--課文中到處都是褒義詞。
句式之美—“當你……難道……難道……難道”是一組排比反問句,第一句把讀者的思緒引向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接著三句說了三種象征意義,從普通農民說到部隊哨兵,從具體的人說到精神和意志。“只覺得”“不想到”“竟一點也不聯(lián)想到”“又不更遠一點想到”,帶動著抒情議論的步步深化,讓人們感受到語言文字之中洋溢著的激情。
抑揚之美--先抑后揚。作者贊美的是另一種美:白楊樹的美,偉丈夫的美,作者一日氣說了白楊樹七種可貴的品質,高揚了時代的浩然正氣。
情感之美--課文中那帶有強烈抒情意昧的議論顯得動人心弦。就拿“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這一句來講,作者從各個方面評議頌揚了白楊樹的優(yōu)秀品質,而且層層遞進,說了一層又一層,將白楊樹美好的形象鐫刻在我們的心中。
用詞之美--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撥,它是樹中的偉丈夫。--八個形容詞或者說八個褒義詞語分三個層次表達,激情好濃崇敬好深,好像在贊美白楊樹,實際上已經在贊美偉大的抗日軍民。
構思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讓人由村展開聯(lián)想,讓人由白楊樹的品質想到北方的農民,讓人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想到抗日軍民,讓人由白楊樹的精神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這是由白楊寫到人,表現(xiàn)出深刻雋永的意蘊。
象征之美--作者借白楊樹的不平凡的形象,贊美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的農民。文中物與情、物與人的相通之處、共同之點,也就是文中所描寫的白楊樹的力爭上游、倔強挺立、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力求上進、堅強不屈與北方農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所顯示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精神內在的一致性。
5.同學們激情誦讀、演讀這一部分課文。(過渡)
第四步:教師小結
1.我們學習的這三美,集中到一點,可以說是作者的情感之美。
2.聯(lián)結這三美的紐帶,就是文中的“主題句”的反復。
作業(yè):背誦《白楊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