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超簡單清明節手抄報
導語: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超簡單清明節手抄報,一起來看看吧。
超簡單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的歷史發展
相傳在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了“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的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特色的節日。
“佳節清明桃李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的時節。在每年的清明節的'時候,沈陽城區的人們都要去墓地給逝去的親人們掃墓,那時候就會出現掃墓大軍擁塞于道的景象。其實,清明節時分大可不必要如此擁擠和勞頓的。在我們國家里傳統的清明節時分,本來就是一個從容祭祀掃墓和出門郊游悠然踏青的佳節。清明節的習俗,也不僅僅只是掃墓,還有那出門郊游踏青春游的習俗。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就生動描繪出當時汴京之外,清明時節人們出門郊游踏青的盛況。在這春暖花開的清明時節的時分,人們三五成群結隊出游,在憑吊先人的同時,感受著那春天誘人的氣息。蕩著秋千、放著風箏,有的在拔河、有的圍觀著斗雞、有的在戴著柳絲圈、有的在賞花、有的在蹴鞠,那春天般的快樂也漸漸從喜氣洋洋的臉上,溢滿到了內心之中。
春臨沈陽城的時候,清明節里有一種春風拂面的感覺,這更加應該是有花有酒,更是有情有意的節日了。古時,清明節前一兩天有個“寒食節”。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中說:“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上巳是清明節后傳統的”三月三“,又稱上巳節、踏青節。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三個節時間上非常接近,所以王維詩題中作“寒食”,詩句中又寫到“清明兼上巳”,三個節日并在一起,互作參合。傳統意義上集寒食節與“三月三”等節日于一身的清明,于是就有了雙重主題:“祭掃”與“踏青”,關注人生的兩端“風景”,那就是“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踏青,又叫探春、尋春。從古到今,清明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
【超簡單清明節手抄報】相關文章:
幼兒超簡單的英語手抄報09-13
超簡單的端午節手抄報10-04
超簡單的植樹節手抄報內容07-12
簡單的清明節手抄報10-11
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簡單08-31
走進清明節手抄報簡單09-02
超勵志的手抄報08-30
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簡單內容04-03
清明節語文簡單手抄報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