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三月三主題手抄報材料
在現(xiàn)實的學(xué)習(xí)、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手抄報吧,手抄報的編排設(shè)計要求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究竟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月三主題手抄報材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jié)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對象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所唱內(nèi)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還有拋繡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yīng),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jīng)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男女青年山歌對唱,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繡球則是定情信物,當(dāng)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三月清風(fēng)三月心詩歌
三月的風(fēng),
輕吹我窗,
我伸出我溫情的手,
鞠一縷微風(fēng),
讓微風(fēng)撫我胸膛。
/
瘦弱的胸膛,
三月的清風(fēng),
摩挲著,
讓一點一滴的詩情,
一絲半縷的遙想,
在這柔柔的接觸里,
蒸騰,
激蕩!
/
三月的清風(fēng)啊!
速度的將我三月的春心折服,
讓我三月的心,
如同綠蘿
依托于纏繞的臂膀,
悄悄地,
悄悄地,
開出青春的模樣!
/
注定,
我三月的心,
在艷陽高照的凡塵里豐盈,
如同銀河的波,
阻擋不了皎白的月亮,
于是,
蝴蝶,蹁躚了月光的翅膀,
縱還沒有小荷尖尖的幽清,
也依然飛翔成雙。
/
三月的心,
坦坦的,
澀澀的,
默默地......
是相逢,是翹望?
是十指相扣,是背心相向?
風(fēng)清,包裹不住種子,
心靜,包容不了輕狂!
/
三月的心!
你就跟風(fēng)一樣,
當(dāng)風(fēng)吹來,
請用你手心里的溫暖,
不要保留,
也不要夸張,
自然地將三月的激情引燃,
讓火焰燒紅!
你共我一樣的春天!
三月三習(xí)俗有哪些
節(jié)日起源
農(nóng)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sì)節(jié)”。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dāng)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定為三月三,后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jié)日。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jié)”正處于季節(jié)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zāi)禍,并祈求福祉降臨。
3月30日,江蘇常州春秋淹城的女子成人禮上,主禮者為參禮者行祓禊之禮。
魏晉時代,“上巳節(jié)”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yōu)榛适屹F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jié)”另一項重要習(xí)俗“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游戲,玩法是大家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后人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節(jié)”的習(xí)俗逐漸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jié)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這個節(jié)日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廣西,當(dāng)?shù)剡^三月三的氛圍就很濃重。這一天是壯族的情人節(jié),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更多節(jié)日內(nèi)容,使其成為壯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不光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jié)。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廣西全區(qū)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漢族: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后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2、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里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里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后放入鍋內(nèi)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薺菜煮雞蛋
農(nóng)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xí)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dāng)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jié)。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習(xí)俗。《詩經(jīng)》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壯族
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
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布依族
于節(jié)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nèi)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
【三月三主題手抄報材料】相關(guān)文章:
愛國主題的手抄報材料08-30
以速讀為主題的手抄報材料內(nèi)容08-30
關(guān)于三月三手抄報素材04-18
關(guān)于三月三手抄報資料04-17
奧運手抄報的材料08-30
勵志手抄報材料08-30
軍訓(xùn)手抄報材料08-30
三月三的主題作文(通用30篇)04-24
安全手抄報內(nèi)容材料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