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春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手抄報了吧,手抄報需要巧妙設計,精心安排。那些被廣泛運用的手抄報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立春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立春的由來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此后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立春的氣候差異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立春的習俗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民俗專家表示,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相關專家表示,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托著人們的希望,所以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掛風車、踏青等。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還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間“咬春”的另一種食品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立春的習俗有哪些
1、立春要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2、 立春要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游行顯威,前擁后擠,威風無比。并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斗趣,引人發笑。
立春如何養生
1、春天的養生保健,首先就是防病調養
立春,是春天也是全年的第一個節令,天氣由寒轉暖,乍暖還寒,而溫熱毒邪開始活動,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肺炎等疾病多有發生和流行。所以要順應氣候來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風御寒,養陽斂陰,尤其應注意腳部、背部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生。 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和陽光充足,這樣就使各種病菌失去了滋生的條件。
2、立春也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迎春
迎春是立春節氣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準備好相關事項,然后進行表演。
迎春是在立春節氣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節氣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氣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節氣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節氣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咬春
立春節氣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節氣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很多人喜歡外出踏青、旅游等等。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節氣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節氣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立春節氣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節氣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 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 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節氣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節氣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節氣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節氣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節氣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 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 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沖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系,于是年運更有利。
燂春
這種立春節氣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節氣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愿。“燂春”儀式結束后,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節氣,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立春節氣吃什么
什么食物護陽氣?
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所以,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屬于陽氣開始升發的特點,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
立春節氣宜吃的“升發”食物列舉
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卜、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茴香菜、黃花菜、蕨菜、萵苣、茭白、竹筍、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適宜的調味食物:生姜、蔥、大蒜、胡椒、豆豉、香菜等
宜吃的甘味食物: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荸薺、梨、桂圓、銀耳等。
立春節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民間在立春節氣之時的飲食也很有講究。北方人在立春節氣之日喜食春餅、和菜,春餅講究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民間更有吃蘿卜之說,謂之“咬春”;中醫認為,春季應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
吃蘿卜解春困 增強生育機能
在許多地方,立春節氣又叫“咬春”。北方立春節氣,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卜,吃蘿卜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節氣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卜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節氣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
立春祝福語
1、一顆心的從容,能彰顯一個人的深度,立春快樂。
2、立春到來,春暖花開,愿燦爛的陽光帶給你無限精彩。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4、期待一場桃花雨,與你共春。
5、草長鶯飛,愿甜蜜的花香帶給你無限好運。
6、祝朋友立春快樂,春意盎然又一年!
7、一年之計在于春,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切美好都會到來。
8、風柔雨潤,愿美麗的風光帶給你無限幸福!
9、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充滿能量,春天充滿希望,春天充滿幸福!
10、送你春光明媚,愿你愛情春色滿園。
11、立春到來春暖花開,燦爛陽光無限精彩。
12、朋友們,我愿與你共待春暖花開。
13、春天總會如期而至,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14、送你春風得意,愿你前程春和景明。
15、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16、走向春暖花開!明天會更美好!
17、春天到來,一片生機,愿所有人平安健康,繁華與共。
18、送你春景如畫,愿你事業春風得意。
19、送你春光滿面,愿你追求春暖花開。
20、立春帶來花的消息,愿你花開富貴。
立春作文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著冬去春歸來。
雖然帶著殘余的冬寒,但是天氣已經開始慢慢變暖。立春,是轉折,也是一個新舊交替的象征,標志著春天的開始,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立春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它的到來,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意思就是一年的收成在于春天的種植,不然秋天就不可能有收獲;一天的領悟在于早晨的用功晨讀,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學習到的知識。把握住一日之晨,你就真正擁有了完整的一天,牽得住一年之春,你也就算是擁有了完美的一年。
立春,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冬天,它是一枝枯枝,在那隆隆的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之后,又生長出它的綠葉,伸展它的四肢,它絲毫沒有懼怕殘余的冬寒。它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它告訴我們柳枝上抽出了嫩綠的新芽,燕子飛回來了,農民伯伯該耕種了。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在經歷磨難考驗之時好比枯枝在冬天經歷寒冷的磨難時,它沒有退縮,沒有放棄,而是經過一番沐浴之后,精神振奮。但是就是會有許多人在這緊要關頭放棄了。可枯枝并不在意別人的做法,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持。
立春又到了,在這天,讓我們忘記過去的一切不高興,讓它們在這天化作塵埃,讓它們隨風飄逝。讓我們用一個嶄新的面孔來迎接這嶄新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春季吧!
【立春手抄報內容資料】相關文章:
環衛手抄報內容資料05-05
環保手抄報的內容資料04-17
冬至手抄報資料內容10-31
寒假的手抄報資料內容02-07
家風的手抄報資料內容08-30
地震的手抄報內容資料08-30
軍訓手抄報內容資料08-30
做手抄報內容資料08-30
秋天手抄報內容資料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