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鄉變化手抄報資料
(一)出生及彌月(滿月): 嬰兒出生后,主家在門環上照例懸掛老姜一塊,紅包一封,以示“腥臊”,不許閑雜人內進,不許乞討的人在門前逗留,以免犯沖。孕婦分娩后不出房稱“坐月”或“住月”,家里隨即把孕期中浸備的酒缸打開,以姜酒佐膳,叫“開酒”。主家攜備酒果到嬰兒外婆家報喜,外婆家即回敬姜、蛋、豬腳等禮物。嬰兒面世后第三天,請老人替嬰兒沐浴(俗稱湯餅會),盤湯為用艾葉或柚子葉滾過的暖水。彌月前,外婆向外孫送帶(背負孩子布帶的土語稱謂)和童衣帽,其他親友也向嬰兒送衣料或賀儀。嬰兒滿月,主家設姜酒宴親友,并向親友及鄰舍分贈酸姜和紅雞蛋;延請理發師給嬰兒理發“開光”。有友鄰到家探訪,即以黑醋姜煲豬腳贈嘗。建國后,嬰兒滿月時分贈姜蛋仍沿舊習,其他方面的習俗多已廢除。
(二)入學:舊制兒童五六歲便入學進蒙館或私塾讀書。開學的日子多選在冬季,稱“開冬學”。開學時,主家制作“角仔”(以米粉捏皮,以肉料為餡,蒸熟)向親友及近鄰分送,以角諧“閣”,表示將來讀書功成入閣或指“聰明乖覺”的意思;親友則向主家贈送水紙、毛筆和墨條作禮品。開學之日,孩子多于晨前起床,穿上新衣,參神祀祖,帶上用紅紙皮包裹著的三本紅皮書(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內夾蔥、蒜各一株,表示“聰明”、“會算”,提著寫有“一路光明”、“步上青云”的紅燈籠在前帶領,由家人挑著裝滿酒食果蔗等擔子,踏著晨曦上學。入塾后,先參拜孔子,再拜敬塾師,然后由塾師領著選定學位。坐下前先將帶來的糯米“馎”(用糖水勻和糯米粉煎成的薄餅)放在座位上才坐下去,其用意是黏在座位上專心讀書,不隨便離開。接著由塾師教讀《三字經》,拿著學童的手描紅字格(又稱開筆),然后把帶來的果蔗分發給塾中的同學,蔗取互相借助的意思。民國初年開設新學制后,這種入學的舊儀式逐漸廢止,但是吃糯米“馎”、分果蔗的習俗還常見,至建國后才完全廢止。
【家鄉變化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美麗的家鄉手抄報資料07-17
家鄉的小河愛我家鄉手抄報資料08-30
夸家鄉的手抄報內容資料08-30
簡單的我的家鄉手抄報資料素材04-28
家鄉的變化06-30
家鄉的變化02-17
描寫家鄉變化09-25
家鄉變化的征文11-02
家鄉變化的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