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愛天文手抄報內容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手抄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手抄報要求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手抄報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熱愛天文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愛天文手抄報資料:
紫藤,(學名:Wisteria sinensis),別名藤蘿、朱藤、黃環。屬豆科、紫藤屬,一種落葉攀援纏繞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開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麗。紫藤為暖帶及溫帶植物,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強。產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陜西、河南、廣西、貴州、云南。民間紫色花朵或水焯涼拌,或者裹面油炸,制作"紫蘿餅"、"紫蘿糕"等風味面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有的喜歡數學,有的喜歡游泳,還有的喜歡打籃球……說到我的愛好,那就太多了。喜歡書法,愛打網球,愛游泳……但在這眾多的愛好中,我最熱愛的應當是天文科學。
我熱愛天文,最早是被一幅太陽系的圖片吸引進去的。從那時起,在電視和互聯網中,我搜看了大量有關天文方面的視頻節目和紀錄片。
上了學,我對天文知識的渴求,不但沒有絲毫的減弱,反而隨著漢字掌握的越來越多,便開始如饑似渴的讀起了有關天文知識的各種科普讀物。
十歲生日的時候,我有了一臺八寸星特朗天文望遠鏡。當我第一次通過望遠鏡直接看到月面的月海和環形山、太陽黑子、土星環和獵戶座大星云等天體時,我當時的興奮與激動,真是難以形容。
四年級暑假,我應邀參加四川天文科普學會在騰格里沙漠舉行的星空大會。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夜晚,我立身于寂寥的騰格里沙漠,仰望夜空,那種從未見過的驚心動魄的壯美,震撼著我的心靈與肉體,我無聲的戰栗著,淚水涼涼的滑過我的臉頰。夏季銀河真的像傳說中的“牛奶之路”,白而明亮,恒星簇擁的中心是淡黃色,也有紫色和紅色點綴其中,那就是銀河的中心。
升入小學五年級,我參加了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舉辦的四川省天文知識競賽。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居然名列第七,獲得了銅牌。
我熱愛天文,我找不到這愛的原因。或許這愛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本身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每當我仰望夜空,似乎我的心中便蕩起優美的音樂。
宇宙浩渺,星云奇麗。不同顏色的恒星,不同大小的星系,或遠或近,運行碰撞。于是,許多壯麗的死亡,許多艷麗的新生,在無垠的時空中演繹宇宙的莊嚴和偉大。我愿將我的靈魂在這宇宙的莊嚴與偉大之中遨游探索,尋求神圣的真理之光。
天文常識
一、天文學基本名詞
天文地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球:以觀測者為球心,以無限大為半徑所描繪出的假想球面,我們看到的天體(星星、月亮、太陽)是其在這個巨大的圓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周日視運動:由于地球自轉(自西向東),所以地面上的觀測者看到的天體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東向西沿著與轉軸垂直的平面內的小圓轉過一周。
子午圈:過觀測者的天頂和南北天極的大圓。
中天:天體經過觀測者的子午圈時,叫做中天。由于地球的自轉,天體一天要穿過子午圈兩次,其中離觀測者天頂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黃道:簡單的說就是太陽在天球中的運行軌跡。由于運動的相對性,所以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與天球的交線。
目視星:肉眼所看到的星星。
二、中國古代天文地理學成就
日食記錄: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連珠,太陽黑子,石刻。
歷法:治歷方法,節氣,《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著作:《甘石星經》、《靈憲》。
天文儀器:圭表,日晷,漏刻,渾儀,渾天儀,地動儀,渾象,簡儀,仰儀,水運儀象臺。
著名天文學家:甘德,落下閎,張衡,祖沖之,張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著名地理學家:裴秀,酈道元,徐霞客,魏源。
天文地理學成就:制圖六體,風的觀測和儀器,降水的觀測和儀器,濕度的觀測和儀器,地震儀的發明,云的觀測和云圖集,《水經注》,《徐霞客游記》,《海國圖志》。
三、中國古代天文學簡述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制作和編訂歷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制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云、氣、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后,稱之為《天文氣象雜占》,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歷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古代歷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說明我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歷法準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測定回歸年的長度是歷法的基礎。我國古代歷法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氣,準確測定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回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我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歷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說,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采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么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我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 "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后,人們通常采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則晝夜各五十刻。盡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于我國明初到萬歷年間。這200年間,我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只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做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1572年的"閣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臺址名稱很多,如靈臺、瞻星臺、司天臺、觀星臺和觀象臺等。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臺和北京古觀象臺。
我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公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說:"日中有烏。"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說:"日中有王字。"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我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我國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并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云、氣、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后,稱之為《天文氣象雜占》,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我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1833年,我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我國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從公元前7世紀算起,我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
【熱愛天文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熱愛生命手抄報的內容10-17
熱愛生命手抄報內容08-30
熱愛生命手抄報的內容資料08-16
熱愛生命手抄報模版內容09-02
熱愛生命手抄報模板內容11-07
熱愛校園手抄報內容資料09-02
熱愛祖國的手抄報內容10-10
關于熱愛生命的手抄報內容08-30
熱愛生命的手抄報資料內容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