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海的神秘手抄報內容
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海洋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李二和《舟船的誕生》一文中,后被國內外學界陸續引用。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人類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人類的特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
人類對水的依賴是如此的強烈。只要有水流經過,人類就會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莫不緣此而生。同樣,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島(在人們的視野)出現,人們就會乘舟船逐島而去,從而建立起陸海之間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被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土廣袤的大陸國家,黃河、長江作為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并使中國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稱于世;中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漫長海岸線和遼闊海洋的海洋國家。偉大的中華民族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內涵豐富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不僅早在7000年之前就創造了輝煌的航海歷史,而且遠在7000年頻繁而漫長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緒論)。
這是由世界各地先后出土和發掘的大量的、歷代文物及世界各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歷代古文獻資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關中國海洋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果所達成的共識。
在中國浙江余姚縣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五支木槳。其中一支殘長為62.4厘米,殘寬為10.8厘米;另一支殘長為92厘米,殘寬9厘米。經碳14測定,五支木槳距今年代為7000年左右,屬母系氏族社會遺物。同層出土的還有近百種動植物和帶有榫卯和企口板結構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遺存,還有炭化稻粒等。這證明,漁獵和采集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河姆渡遺址位于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姚江從遺址的西部和南部流過,南為四明山,與河姆渡隔江相望。遺址海拔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洼的沼澤地。值的特別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槳的槳柄與槳葉結合處,陰刻有弦紋和斜線紋圖飾。由此證明,如此雕工精細的木槳,決不是最原始的,當有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化過程。那么原始木槳的出現,應當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膽的推論)。無獨有偶,同樣是在浙江杭州,在蕭山跨湖橋新石器遺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只獨木舟。經碳14測定,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為7500—8000年,這恰與我們在《中國水運史》中的推斷相吻合。應當說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迄今在中國發掘到的一只最早的獨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海的神秘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海絲條例手抄報內容08-30
海絲條例手抄報內容資料05-03
關于海絲條例的手抄報模板內容05-03
詩海拾貝手抄報內容10-05
詩海拾貝手抄報內容參考08-28
走進海洋手抄報內容資料之海和洋的區分08-30
讀書的感覺手抄報內容內容08-30
法制手抄報內容09-18
消防手抄報內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