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內容

時間:2023-12-08 20:20:28 王娟 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內容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自己喜歡的手抄報吧,手抄報對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手抄報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戲曲概述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舉例來說,老生就是一個形象系統,其中包容著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剛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劇《空城計》中充滿智慧的軍事家諸葛亮,京劇《四進士》里的宋士杰等。這些人物的性格氣質比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應的程式。如念韻白、用真聲演唱;風格剛勁、質樸、淳厚;動作造型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由于這類人物必須戴象征著胡須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劇種還為戴紗帽的人物創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凈行,又是另一類形象,包拯、項羽、曹操等都屬于這個系統。這是戲曲舞臺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性格造型。它有兩個突出的表現:一是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凈又俗稱花臉;二是在性格氣質上都近乎粗獷、奇偉或豪邁,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寬闊洪亮,動作造型也是粗線條的。由此可見,行當既有性格的內涵,又含有相應程式化的表現方式,是形象類型和程式的統一體。

  由于戲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內在特征必須加以外化,并從程式上對其進行提煉和規范,這就會使唱念做打各類程式無不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經過長期的藝術磨煉,一些性格相近的藝術形象以及與之相應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漸積累、匯集且相對地穩定,這就是行當的形成。而當一個行當形成以后,它所積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為創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創造、不斷發展,促使了行當體制的逐步豐富和完善。可以說,行當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表演程式創造形象的結果,又是形象再創造的出發點。

  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每個都行當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形式美。

  戲曲的藝術特色

  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當行、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征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夸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歌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是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戲曲繁榮期明清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于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于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

  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后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明后期的舞臺,開始流行以演折子戲為主的風尚。所謂折子戲,是指從有頭有尾的全本傳奇劇目中摘選出來的出目。它只是全劇中相對獨立的一些片斷,但是在這些片斷里,場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戲的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又是時間與舞臺淘洗的必然。觀眾在熟悉劇情之后,便可盡情地欣賞折子戲的表演技藝了。《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拜月亭記》中的“踏傘”、“拜月”,《玉簪記》中的“琴挑”、“追舟”等眾多的折子戲,已成為觀眾愛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由于明代的傳奇這種戲劇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采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于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于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昆山腔和弋陽腔。昆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弦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昆山腔通過舞臺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于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一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一唱眾和,采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昆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角色分工更加細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個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凈、丑也不止是調笑了。

  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來說,古代在前藝術階段(即原始宗教階段),各種藝術因素的萌芽是綜合在一起的。到藝術階段,歐洲各藝術種類趨于逐漸分化。譬如在古希臘時代的歐洲戲劇是有歌有舞的,后來經過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隊漸漸失去作用,成為以對話、動作為手段的單純戲劇。這種戲劇由詩的對話,演變為完全模仿生活語言的對話,由詩劇轉化為話劇。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劇、舞劇的形式在整個戲劇領域各占一席之地。

  漢族的戲曲的情況就不同了,它始終趨于綜合,趨于歌、舞、劇三者的綜合。從秦(前221-前206)漢(前206-220)俳優作為中國戲曲早期淵源起,中間經歷漢代百戲,唐代(618-907)參軍戲,直至宋代(960-1279)南戲、元代(1279-1368 )雜劇,這是一門藝術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間生活都鋪展于小小的舞臺,也為了使平素過著單調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觀劇時感受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斷地吸收其它姐妹藝術,如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諸多營養,逐漸成為一種包容廣泛,花樣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綜合性藝術。換句話說,中國戲曲是在文學(民間說唱)、音樂、舞蹈各種藝術成份都充分發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礎上,才形成了以對話、動作為表現特征的戲劇樣式。

  遠離生活之法

  中國戲曲的對話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決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遠離生活、變異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整飭、和諧之美。中國戲曲藝術比一般的歌舞還要遠離、變異生活。表演者的化妝服飾,動作語言頗有“矯情鎮物,裝腔作勢”之感,而這樣做是為了把普通的語言,日常的動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為此,中國的戲劇藝術家長期揣摩說白、詠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現技巧和功能,嘔心瀝血,樂此不疲。久而久之,他們創造、總結、積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飾性、表現性、規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動作。任何一個演員走上中國戲曲舞臺,他要表演“笑”的話,就必須按照極具夸張、表現性和且又被規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動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遠離生活形態的戲曲,依舊是以生活為藝術源泉的。由于中國戲劇家對生活既勤于觀察,又精于提煉,因此能精確又微妙地刻劃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韻,做到神形兼備。

  臉譜、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長胡子,厚底靴、蘭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無不是凝固為程式的東西。它們都以動人的裝飾美、色彩美、造型美、韻律美,有效地增強了演出的藝術吸引力,贏得中國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中國戲曲藝術連一顰一笑都要遠離自然形態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這門藝術的大眾娛樂性、商業性和戲班(劇團)物質經濟條件的薄弱,顯然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在古代中國,戲曲演出常在廣場、寺廟、草臺或院壩,而在鄉鎮農村,又多是劇場與市場的合一。成千上萬的觀眾聚攏,如潮的人聲夾著攤肆的嘈雜。處在這樣的條件與環境下,藝人們為了不讓戲劇淹沒在喧囂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詣地尋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響的有效手段。正是這個頑強地表現自我、擴張自我的出發點,使他們摸索以遠離生活之法來表現生活的藝術規則:高亢悠揚的唱腔配以敲擊有力的鑼鼓,鑲金繡銀的戲衣襯著勾紅抹綠的臉譜,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滾的長髯……。這一法則的實踐結果,已不止是造成賞心悅目,勾魂攝魄的審美效應。更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規范化,音樂節奏的板式韻律化,舞臺美術、人物化妝造型的圖案裝飾化,連同劇本文學的詩詞格律化,共同構成了中國戲曲和諧嚴謹、氣韻生動、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超脫的時空形態

  既然承認戲就是戲,那么中國戲曲舞臺上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逢場做戲”,十分鮮明地標舉戲劇的假定性。而這與西方戲劇一貫采用的幻覺性舞臺藝術處理原則,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在西方人們走進劇場,自大幕拉開的那一刻,戲劇家就要千方百計地運用一切可能的舞臺手段,去制造現實生活的幻覺,讓觀眾忘記自己在看戲,而是像身臨其境一般沉浸在舞臺上創造出來的生活環境與氣氛之中。為此,西方的戲劇家將舞臺當做相對固定的空間。繪畫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創造出戲劇需要的規定情景。人物間的一切糾葛都放到這個特定場景中來表現、發展和解決。在同一場景里,情節的延續時間和觀眾感到的實際演出時間亦大體一致。這就是西方戲劇舞臺的時空觀,其理論依據是亞里斯多德的摹仿說,它的支撐點是要求藝術真實地反映生活。

  在中國,戲劇家不依靠舞臺技術創造現實生活的幻覺,不問舞臺空間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節時間和演出時間的大體一致。中國戲曲舞臺是一個基本不用布景裝置的舞臺。舞臺環境的確立,是以人物的活動為依歸。即有人物的活動,才有一定的環境;沒有人物的活動,舞臺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空間。中國戲曲舞臺上的時間形態,也不是相對固定。它極超脫、流動,或者說是很“彈性”的。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長與短,完全由內容的需要來決定。

  中國戲曲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出舞臺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是隨著演員的表演所創造的特定戲劇情景而產生,并取得觀眾的認可。

  中國戲曲的超然時空形態,除了靠虛擬性的表現方法之外,還與連續性的上下場結構形式相關。演員由上場門出,從下場門下,這上下與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著一個不同于西方戲劇以景分幕的舞臺體制。演員的一個上、下場,角色在舞臺上的進進出出,實現著戲劇環境的轉換并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比如在京劇《楊門女將》里,緊鑼密鼓中,扎靠持槍的穆桂英從上場門英氣勃發而來,舞臺就是校兵場,她這時已是在校場操練兵馬,然后再從下場門回到營房。中國戲曲這種上下場形式,結合著演員的唱念做打等技術手段,配以音樂伴奏,有效地表現舞臺時間、空間的更替和氣氛的變化,使舞臺呈現出一幅流動著的畫卷。在一場戲里,通過人物的的活動,也可以從一個環境迅速而輕松地轉入另一個環境。只要人物搖搖馬鞭,說句:“人行千里路,馬過萬重山”,中國觀眾立即就會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從一個地方來到了另一個地方。

  虛擬手法(舞臺結構之核心)

  中國戲劇超然靈活的時空形態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的,是由于中國戲曲藝術有著一整套虛擬性的表現方法。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個戲曲演員在沒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況下,憑借著他(她)描摹客觀景物形象的細致動作,能使觀眾了解他(她)扮演的這個角色當時所處的周圍環境。如淮劇《太陽花》燕坪報警一折里,運用鷂子翻身程式,使觀眾了解燕坪為報警的心中緊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嶺的內容,還能使觀眾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淮劇《柜中緣》中的玉蓮在縷線、挽絆、穿針、引線、刺繡,都能通過微妙的虛擬式,讓觀眾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所以,這種表演的虛擬性,不單單是用自己的動作虛擬某種客觀物象,而且還要借這種狀物繪景,來表現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虛擬方法又起著把寫景寫情融為一體的積極作用。中國戲曲的虛擬性給劇作家和演員以極大的藝術表現自由,拓寬了戲劇表現生活的領域。在有限舞臺上演員運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觀眾帶入江流險峰,軍營山寨,行舟坐轎,登樓探海等多種多樣的生活聯想中去,在觀眾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藝術創造的任務。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無所有的舞臺上,中國戲曲得以再現五彩繽紛的場景和千姿百態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說明的是,虛擬手法的確使一座死板的舞臺變得來去自由,但這種自由決非不受任何制約,它還是有所制約。這就是要受藝術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這個基本規律的制約。因此,舞臺的虛擬性必須和表演的真實感結合起來才行。比如:在“趟馬”(即一套騎馬的虛擬動作)中“馬”是虛的,但馬鞭是實的。演員揚鞭、打馬的動作必須準確且嚴謹,符合著生活的客觀邏輯(如《藍齊格格》中的趟馬)。高度發揚戲劇的假定性,與此同時又極其追求摹擬生活形態的真實性,達到虛擬與實感相結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員在表演中往往能將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流暢自然,讓富于生活經驗的觀眾,一看便懂。

  角色介紹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舉例來說,老生就是一個形象系統,其中包容著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剛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劇《空城計》中充滿智慧的軍事家諸葛亮,京劇《四進士》里的宋士杰等。這些人物的性格氣質比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應的程式。如念韻白、用真聲演唱;風格剛勁、質樸、淳厚;動作造型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由于這類人物必須戴象征著胡須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劇種還為戴紗帽的人物創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凈行,又是另一類形象,包拯、項羽、曹操等都屬于這個系統。這是戲曲舞臺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性格造型。它有兩個突出的表現:

  一是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凈又俗稱花臉;

  二是在性格氣質上都近乎粗獷、奇偉或豪邁,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寬闊洪亮,動作造型也是粗線條的。由此可見,行當既有性格的內涵,又含有相應程式化的表現方式,是形象類型和程式的統一體。

  由于戲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內在特征必須加以外化,并從程式上對其進行提煉和規范,這就會使唱念做打各類程式無不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經過長期的藝術磨煉,一些性格相近的藝術形象以及與之相應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漸積累、匯集且相對地穩定,這就是行當的形成。而當一個行當形成以后,它所積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為創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創造、不斷發展,促使了行當體制的逐步豐富和完善。可以說,行當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表演程式創造形象的結果,又是形象再創造的出發點。

  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每個都行當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形式美。

  生

  生行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見于宋元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歷代戲曲都有這一行當,近代各地戲曲劇種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身份的不同,又劃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點。

  老生生行的一支。因多掛髯口(胡須),又名須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為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

  小生生行的一支,與老生相對應,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須。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真聲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

  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其中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兩類。長靠武生:裝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扮演大將,一般使用長柄武器。表演要求功架優美、穩重、沉著,具有大將風度和英雄氣魄。念白講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動作輕捷矯健,跌撲翻打的勇猛熾烈見長。舞蹈身段要求漂、帥、脆,干凈利索。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凈戲。

  旦

  旦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早在宋雜劇時已有“裝旦”這一角色。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稱,運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分支。其后各劇種又繁衍出眾多分支。近代戲曲旦角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劃分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專行,表演上各有特點。

  正旦旦行的一支。原為北雜劇行當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戲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類型的獨立行當。主要扮演嫻靜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重唱功,多用韻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潑放蕩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帶喜劇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術特點,又分刀馬旦和武旦兩種類型。刀馬旦多扎靠,騎馬,持長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婦女。唱念用本嗓,唱腔雖與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回的韻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劇種稱老旦為夫旦或婆旦。

  彩旦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劇、鬧劇色彩,實屬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有的劇種稱“搖旦”。

  凈

  凈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扮演性格、氣質、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角色。或粗獷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或魯莽誠樸。演唱聲音洪亮寬闊,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為戲曲舞臺上風格獨特的性格造型。據說此行當是從宋雜劇副凈演變而來。“花部”興起后,凈扮演人物范圍不斷擴大。凈行根據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劃分為若干專行,表演上各有特點。

  大花臉凈行的一支,也叫正凈、大面。扮演劇中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人物,多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氣度恢宏取勝。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渾、凝重。

  二花臉凈行的一支,又稱副凈、架子花臉、二面。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時夾用炸音,以點染特定人物的威勢和性格上的剛烈。一些勾白臉的奸臣,也屬二花臉范圍。

  武二花凈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臉、武凈。以跌撲摔打為主,不重唱、念。

  油花臉俗稱毛凈。多用墊胸、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獷而嫵媚多姿為其特點,有時用噴火、耍牙等特技。有名的鬼魂形象鐘馗,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獨特。

  丑

  丑戲曲表演行當主要類型之一,喜劇角色。由于面部化妝用白粉在鼻梁眼窩間勾畫小塊臉譜,又叫小花臉。宋元南戲至今各戲曲劇種都有此腳色行當。扮演人物種類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詐刁惡,慳吝卑鄙。近代戲曲中,丑的表演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同的劇種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相對地說,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點。

  文丑丑行的一個支系。包括人物類型極廣,除武夫外各種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丑行的一支,俗稱開口跳。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齒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語調清脆,動作輕巧敏捷,矯健有力,擅長翻跳撲跌等武功。

  行當與角色創造

  戲曲表演中有生、旦、凈、丑的行當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術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員必須運用行當的程式,而不是運用直接的生活材料來創造角色,這是戲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點。“行當”這個概念所涵蓋的基本內容,是某一種類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齡、身份、氣質、神態、行動、舉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現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員掌握了某一行當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這類人物的基本特征。中國繪畫講究幾筆就能描繪出對象的形貌和神韻,而行當的某些程式,也已經提煉到了這樣的程度,它往往幾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氣質上的特征。

  行當的程式畢竟是一種造型的手段,一種表現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體角色。演人物跟演行當,這是兩條路子。在中國表演藝術中,前一條是正確的路子,后一條是錯誤的路子。歷來的優秀演員,當他們運用行當的程式來創造具體角色的時候,總是要根據自己對生活、對角色的理解,對程式進行選擇、組織、集中,使之與角色相適應;并不是把現成的一套程式拼拼湊湊往角色身上一裝,就算完成了角色創造。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創造的傳統形象,也要經過一番“再創造”的工作,即通過自己的體驗,使這個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不斷地根據自己的新的體會來充實它、豐富它,從而使形象獲得新的色彩。在實踐中還經常遇到某一行當不能概括某一角色的性格特點的情況,也就是說,光靠某一個行當的程式,還不能表現這個角色,這時,就必須將程式加以發展,才能適應角色創造上的要求。長期形成的技術格律也叫程式,如甩發、圓場、掃邊、鷂子翻身、烏龍絞柱等等。

  戲曲藝術

  戲曲音樂是漢民族民間音樂的一種體裁。它是戲曲藝術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烘托舞臺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也是區別不同劇種的重要標志。它來源于民歌、曲藝、舞蹈、器樂等多種音樂成分,是漢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戲劇音樂有自己特有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藝術技巧,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從產樂的角度看,戲曲屬于中國人的音樂戲劇。它與西方歌劇及其作曲家個人專業創作的音樂傳統有明顯的區別。

  中國戲曲音樂具有民間性和程式性的特點。

  中國戲曲音樂在本質上屬于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的創作,仍然具有民間創作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民間音樂的若干特征。第一,戲曲音樂植根于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與各地的方語音、各地的民歌及說唱音樂有極為密切的聯系。第二,各個劇種的音樂,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個人創作出來的,而是民間行樂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世世代代集體創作的成果,凝聚著世代人民的藝術智慧。第三,歷史上的戲曲音樂通過口頭傳唱而不斷衍變。由于各人條件不同,方言語音不同,口頭傳唱的腔調就會發生若干變化。這種可變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調演變為風格或地域語音不同的腔調;同一劇種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傳統的戲曲音樂,便是按照民間音樂的這種衍變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第四,歷史上的戲曲音樂創作,演唱(奏)家同時也就是作曲家,演唱(奏)的過程也即作曲過程。換句話說,即作曲的過程與演唱(奏)的過程,兩者合而為一。因此,戲曲演唱或演奏中處理唱腔或樂曲的方法與技巧,往往包含著作曲法在內。以上民間性的特點,幾乎存在于所有聲腔、劇種之中。只有昆腔,這惟一的一個,是出自民間而后過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等革新,以文人清曲唱加以規范化了的,由文人、曲家定腔定譜的劇種。但它也不同于西方歌劇及其作曲。在藝人的演唱中,仍然有著一定的靈活性,有著地方化的衍變。

  戲曲音樂的另一特征,是它的程式性。戲曲音樂的程式,大到貫串戲劇演出的音樂結構、唱腔體制(唱南北曲的曲牌體或唱亂彈諸調的板腔體)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太唱腔、鑼鼓點等的結構、技術及其運用,無所不在,非常豐富。任何劇目的唱、念、做、打,都離不開音樂程式的組合與運用。這種創作方式,不是拋開傳統,而是在傳統表現形式與手段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綜合、新的創造。程式的運用有一定的法則。不問的聲腔、劇種,往往有各自不同的音樂程式。基于音樂的邏輯性,對程式的要求是嚴格的,但嚴格規范的程式在具體運用時又可以靈活自由地掌握。在長期的實踐中證明了戲曲音樂程式的表現功能,是進行戲曲舞臺形象創造的重要手段。中國戲曲音樂團其民間性與程式性而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專業水平、民族特色與美學意義。這種特點,直至今日,仍然保留在戲曲音樂的創作之中。

  戲曲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部分主要是唱腔和念白,它是戲曲音樂的主體。

  在戲曲音樂結構中,聲樂部分是它的主體。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認為人聲歌唱比器樂伴奏更為親切動人,更易喚起觀眾的理解與共鳴。其原因在于樂器所奏出的音樂,雖然也能傳情,卻不能表意。戲曲音樂刻畫人物形象,主體依靠聲樂,即優美的唱腔與動人的演唱。戲曲中無論演唱的是曲牌還是板腔,都可以分為抒情性唱腔、敘事性唱腔和戲劇性唱腔。抒情性唱腔的特點是字少聲多,旋律性強,長于抒發內在的感情;敘事性唱腔的特點為字多聲少,朗誦性強,適用于敘述、對答的場合;戲劇性唱腔多為節拍自由的散板,節奏的伸縮有極大靈活性,因而長于表現激昂強烈的感情。這三類曲調的交替運用,構成了戲曲音樂變化多端的戲劇性。中國戲曲有很多傳統劇目,其所以能在舞臺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膾炙人口的唱腔。

  唱腔

  戲曲演唱藝術,在長期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與專業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與聲、聲與情之間的關系。清晰準確地表達字音與詞義,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與技巧。演唱一般包括發聲、吐字、用氣、裝飾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達戲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動人,才是演唱藝術最高的審美標準。戲曲眾多的演員,在演唱上的貢獻,莫過于唱腔上的流派創造。演員和樂師在本劇種腔調基礎上創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樂作曲的實踐意義。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與琴師徐蘭沅合作創腔,就是典型的事例。京劇中旦行的梅(蘭芳)派、程(硯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老生行的余(叔巖)派、馬(連良)派;越劇中小生行的范(瑞娟)派、徐(玉蘭)派、尹(桂芳)派、,旦行的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呂(瑞英)派,都是在唱腔藝術上享有聲譽的流派。

  戲曲中的唱腔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抒情性唱腔,其特點為速度較緩慢,曲調婉轉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強。它宜于表現人物深沉而細膩的內心感情。許多劇種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厲于這-類。

  第二種是敘事性唱腔,其特點為速度中等,曲調較平直簡樸,字密腔簡,朗誦性強。它常用于交代情節和敘述人物的心情。許多劇種的二六、流水等均屬于這一類。

  第三種是戲劇性唱腔,其特點為曲調的進行起伏較大,節奏與速度變化較為強烈,唱詞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變化強烈和戲劇矛盾沖突激化的場合。各戲劇中的散板、搖板等板式曲調都屬于這一類。

  念白

  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對話,除了通過唱腔的形式唱出之外,就是念白。唱與念,是戲曲聲樂的兩大組成部分。歷代有成就的演員,皆是唱念俱佳。唱念字音是表情達意的基礎。漢語四聲字調,抑揚頓挫,也是念白音樂美的基礎。各種念白形式,如京劇的韻白、京白、方言白,就是語言與音樂的不同程度的結合。

  器樂

  器樂部分包括不同樂器組合的管弦樂(俗稱“文場”)和打擊樂(俗稱"武場”)。器樂用于聲腔的伴奏和開場、過場音樂,配合舞蹈、武打、表演、烘托、渲染舞臺氣氛。值得一提的是,武場——打擊樂,對于統一和增強控制舞臺節奏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戲曲中一種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段。

  戲曲采用器樂作為表現手段,主要用于伴奏唱、做、念、打,即表演藝術,以及為了開展戲劇矛盾,塑造人物性格,抒發思想感情和渲染舞臺氣氛。器樂伴奏的任務由樂隊擔任。戲曲樂隊由兩部分組成,弦管樂部分稱文場,打擊樂部分稱武場。合稱文武場。文場的作用主要是為演唱伴奏,并演奏為配合表演而用的曲牌(屬場景音樂)。武場的主要任務是用擊樂器打出鑼鼓點,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念白、演唱、舞蹈、開打,使其起止明確,節奏有序。并且,在鼓板師父的領奏(指揮)下,調節和控制全劇的節奏。器樂在戲曲音樂中雖處于輔助地位,但它有聲樂所不及的長處。器樂包括的多種管弦樂器與打擊樂器,每一種樂器都有其不同的性能和色彩。

  各個劇種樂隊的樂器組合盡管有所不同,但鼓師的作用和主奏樂器的作用卻相同。

  中國戲曲音樂的主奏樂器有:昆劇的曲笛,秦腔、豫劇、河北梆子等梆子戲的板胡,京劇、漢劇等皮黃戲的胡琴,以及山東呂劇的墜子琴等等。主奏樂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方法,常常是形成這一劇種特有風格色彩的重要標志。從們聽到主奏樂器即能判明是什么劇種或聲腔在演出。

  打擊樂器在戲曲中使用極廣,有突出的藝術效果。戲曲的唱、做、念、打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性,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它是戲劇節奏的支柱。有了鑼鼓伴奏的配合,能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的節奏感和準確性,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舞臺氣氛。

  戲曲器樂中的各種各樣的曲牌,打擊樂的各種鑼鼓點,構成戲曲中的場景音樂。場景音樂的運用力求簡練,求其意到,很近似中國的繪畫風格。

  革新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化,戲曲音樂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繼承與發揚民族戲曲音樂的傳統,去粗取精,豐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一是如何表現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四十多年來在戲曲音樂工作者、演員、樂師的共同努力下,對唱腔、唱法、伴奏、樂隊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改革與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績。戲曲音樂的改革,主要體現在傳統劇目的加工與新劇目的創作(包括歷史故事題材、現實生活題材兩類劇目),其方法是:

  一、總結歷史經驗,采用固有的作曲方法與手段;

  二、借鑒、吸收、采用西方音樂的作曲法。在創作實踐中探索前進。

  唱腔是各個戲曲劇種音樂的主體,是最有劇種個性的表現人物的手段,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當代唱腔改革主要表現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廣泛吸收。這種吸收包括:劇種內部各行當之間的吸收;對兄弟劇種唱腔的吸收;對歌曲、民歌、說唱等姊妹藝術的吸收;對語言音調的吸收等等。

  當代唱腔改革的另一表現是根據傳統唱腔的某些旋律、節奏、重新組合唱腔,發展新板式。如在越劇《穆桂英》、豫劇《朝陽溝》、呂劇《李二嫂改嫁》、粵劇《關漢卿》、淮劇《孟麗君》、《藍齊格格》等戲里都有這類新的突破。

  為適應新的內容,對傳統戲中某些很有特色的表現形式和處理手法,在新劇目中加以創造性的運用。如在《沙家浜》中《智斗》一場,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三人的對唱,就是傳統表現形式的妙用,它表現了三方復雜微妙的矛盾關系,并顯示了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戲劇性且膾炙人口。

  關于戲曲的謎語

  斌(打一戲曲)------將相和

  白(打一戲曲)------失巾帕

  柯(打一戲曲)------無頭奇案

  涖(打一戲曲)------三星歸位

  望穿(打一戲曲)------十五貫

  五講(打一戲曲)------陳三兩

  山村(打一戲曲)------岳家莊

  心無驚怕(打一戲劇名詞一)------京白

  一家之言(打一戲劇名詞一)------獨白

  芙蓉如面(打一戲劇名詞一)------花臉

  朝霞似錦(打一戲劇名詞一)------彩旦

  則天子也(打一戲劇名詞一)------武生

  說得不錯(打一戲劇名詞一)------對白

  昭君出塞(打一戲劇名詞一)------許胡

  齊會戰斗(打一戲劇名詞一)------全武行

  隨風潛入夜(打一戲劇名詞一)------暗下

  競走冠軍(打一戲劇名詞一)------行頭

  貍貓換太子(打一戲劇名詞一)------娃娃調

  赤橙黃綠青藍紫(打一戲劇名詞一)------彩排

  曙光初照演兵場(打一戲劇名詞一)------武旦

  打遍天下無敵手(打一戲劇名詞一)------武行頭

  呱呱墜地(打一戲劇名詞一)------娃娃生

  一波三折(打一劇種)------曲劇

  連升三級(打一劇種)------晉劇

  痛不欲生(打一劇種)------楚劇

  論述(打一劇種)------評劇

  白浪滔天(打一劇種)------潮劇

  朔氣傳金柝(打一劇種)------北路梆子

  關于戲曲的諺語

  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2、練到老,唱到老,學到八十不算老。

  3、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

  4、日月燈,云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湯武凈,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主角。

  5、早扮(戲)三光,晚扮(戲)三慌。

  6、好花得綠葉配,好角得眾人扶。

  7、腔好唱,味兒難磨。

  8、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

  9、慢要松,緊要繃,不緊不慢才算功。

  10、一日不練自我知道,兩日不練同行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

  11、字不正聽不清,腔不回不中聽。

  12、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13、字不清,唱不明。

  14、以熟為巧,以巧為妙。

  15、十幾步能走海角天涯。

  16、慢板要緊,快板要穩,散板要準。

  17、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18、一臺戲得合手,不合手戲準丟。

  19、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頭唱是肉。

  20、藝術是件寶,不學得不了

  21、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22、知戲文戲理,才能唱出好戲。

  23、不練三冬兩夏,哪能學會唱念做打?

  24、蘭花手,荷葉掌,握拳如鳳頭。

  25、要想藝深,就得用心。

  26、有板有眼叫戲,沒板沒眼叫屁。

  27、嘴上沒有功,吐字聽不清。

  28、寧輸后臺不輸前臺,只許藝高不許膽大。

  29、戲無情不動人,戲無理不服人,戲無絕不驚人

  30、臺上一張口,便知有沒有。

  31、一天不練就回,兩天不練就生,三天不練就沒。

  32、唱戲碰了釘,才知藝不精

  33、百日笛子千日簫,小小胡琴拉斷腰

  34、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35、有勁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戲上

  36、功夫練到家,上臺不怯場。

  37、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38、凈行要撐,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當中。

  39、勤學通百藝,苦練出真功。

  40、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僅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

  41、臺下靜,聲小也能聽得清。臺下動,聲音再大也沒用。

  42、私下練,臺上見。

  43、五人能當千軍萬馬,

  44、臺上一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一聲笑,臺下萬人歡。

  45、一臺無二戲,救場如救火。

  46、演員上了臺,一步值千金。

  47、要想戲路通,全靠幼時功。

  48、玩藝兒是假的,精氣神兒是真的。

  49、好戲把人唱醉,壞戲把人唱睡。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中國戲曲手抄報內容08-30

戲曲手抄報簡單又好畫08-28

走進戲曲世界手抄報資料內容03-24

手抄報內容之中國戲曲歷史08-30

簡單又漂亮戲曲進校園手抄報07-07

簡單的地理手抄報內容08-20

簡單家風手抄報內容10-14

簡單的感恩手抄報內容09-04

身影手抄報內容簡單07-0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国产视频 | 天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 亚洲香蕉午夜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区中文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