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的文字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手抄報吧,手抄報能有效激發我們的創新意識和求知欲望。那些被廣泛運用的手抄報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的文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后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并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的事件的威脅。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21世紀初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1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史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于書、畫創作所采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
《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那么究竟什么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征、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并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后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并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于書法史的范疇,而且也是后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范例。所以書法的基礎為:“點畫筆法”和“間架結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于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書法始終遵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飛。
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2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漢族戲曲之一。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1]。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15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英文Cantonese Opera;粵劇拼音Yuèjù;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流行于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15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府大戲”,發源于佛山[2],粵劇的定名說來有趣,它似乎先定名于國外。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19世紀40年代中,廣府戲已從開埠后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星馬(新加坡、馬來西亞)了。以后,星馬的粵劇也頗興盛,故新加坡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廣府戲到了外國,西人稱之為Cantonese Opera,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佛山“瓊花會館”建于明代中葉,是最早的粵劇行業組織,至今,粵劇行內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之說。明代,佛山民間演戲活動繁盛,本地戲班相繼出現,嘉靖年間 (1522~1566年),建立了戲行會館,稱為瓊花會館,館址設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戲行祖師“華光”,故又稱之為瓊花宮,為本地戲班藝伶排練、教習、切磋藝術之地,也是當時戲班管理的機構。在會館附近的水涉頭邊立下一石碑,上刻《瓊花水涉》四字。藝伶在水涉上落戲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為粵劇的行會,瓊花會館有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會館內設慎和、兆和、慶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別統管所屬會眾。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當時粵劇發展的中心。
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于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傳統文化知識
1、琴棋書畫: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中國象棋、中國圍棋;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等。
2、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如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3、傳統節日: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4、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5、中國建筑: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民宅。
6、語言文字: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畬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7、醫藥醫學: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
8、宗教哲學:儒、道、釋〔佛〕、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民間工藝: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面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千層底等。
10、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11、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桂林山水、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風民俗。
12、衣冠服飾:漢族衣冠服飾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種類較多,如苗族的"嘔欠"、"嘔欠嘎給希"、"嘔欠濤"。
13、古玩器物:玉、金銀器、瓷器、紅木家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等。
14、飲食廚藝:茶;茶道;酒文化、八大菜系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等。
15、傳說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織女等。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點
1.含義
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形式
(1)傳統習俗——基本形式之一。
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
(2)傳統建筑——凝固的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3.特點
(1)沒有傳統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從傳統習俗等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性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
(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3)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4.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1)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就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傳統文化標語
1、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2、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3、學傳統文化,做當代智者。
4、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5、揚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6、詩書養性,文章育人
7、與經典同行,和圣賢為友
8、修身齊家有道,汶林學院傳教。
9、習古之至理,明處世之道。
10、吸千秋文化,立萬代基業。
11、學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12、納百川之流成大海,學千古之典顯文才
13、珍愛優良民族傳統,傳承民族文化精髓。
14、學以知道,教以成德
15、學傳統文化,做當代圣賢。
16、習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17、用心傳承文明,用行成就未來。
18、正視傳統文化的正面效應,重視文化現代價值的發掘。
19、聚師生合力,揚傳統文化,創優質學校
20、傳統文化進課堂,禮儀花香滿校園
21、誦讀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文明
22、習四書五經,修德蘊之人。
23、揚時代弘毅,為萬世開太平。
24、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25、知榮知恥,弘揚優秀傳統;同心同德,構建和諧校園
【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的文字】相關文章:
愛牙日手抄報內容文字09-26
讀書手抄報內容文字09-18
語言文字手抄報內容08-17
愛牙日手抄報文字內容09-18
愛牙手抄報內容文字09-19
讀書的手抄報文字內容09-14
環保的手抄報文字內容08-19
語言文字規手抄報內容08-30
中秋學生手抄報內容文字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