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2014年6月,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出爐, “王李張劉”居前。“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9468萬人,占總?cè)丝诘?.1%。下面分享一些關(guān)于關(guān)于百家姓手抄報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于百家姓的手抄報圖片參考 01
關(guān)于百家姓的手抄報圖片參考 02
關(guān)于百家姓的手抄報圖片參考 03
【關(guān)于百家姓的手抄報資料】
張姓的來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張姓源于濮陽,根據(jù)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xiāng)》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源于河南 。其中張姓、姚姓源于濮陽。主要根據(jù)有:1.史實。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當代研究成果。1999年中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世博園內(nèi)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
具體說,張姓,源出有五:
來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于以職官稱謂為氏。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
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jù)《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jīng)是重要武器弓的發(fā)明者揮公,其后人以張為姓氏。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以青陽為發(fā)源地,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為清河張氏。 民間至今“天下張氏出清河”之說。
來源二
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后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后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后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后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后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來源三
出自賜姓或他姓所改。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后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shù)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來源四
源于古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屬于帝王賜改漢姓為氏。奚族,是一個活動于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在歷史文獻中,常把奚民族人記作奚人、奚回。在唐朝時期,奚族張氏出自帝王賜姓。
張忠志,本是奚族人,原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后張忠志屢立戰(zhàn)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拜張忠志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在有的史籍中仍記其為張寶臣。
來源五
源于其他各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臺灣等地區(qū),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貴州等藏族聚居區(qū),其姓氏淵源有待予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