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或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是為自己和他人的言論與文字。下面分享一些關于語文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語文的手抄報圖片01
關于語文的手抄報圖片02
關于語文的手抄報圖片03
【關于語文的手抄報資料】
讓孩子學好語文,是家長的愿望,也是孩子的責任。由于語文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孩子往往對學好語文缺乏信心和耐心,家長對培養孩子學好語文缺乏恒心和決心。所以讓語文學習真正有效,最后能達到學生和家長所期望的成績,就成為大家的深切愿望。
1、淡化分數,培養興趣。
評價低年級語文成績的好壞,不要在乎認了幾個字,考了多少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喜歡語文、熱愛中國 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累積學習語文的情感和熱情。學習語文更需要“情商”的支撐。不然,孩子會逐漸產生一種學習語文的疲倦感,造成終身拒絕語文。因此,讓低年級孩子“喜歡語文”比“學習語文”更重要。其次,在家庭中營造學習語文的氛圍。引導孩子遠離圖像文化,親近文字文化。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學習,成為孩子的伴讀者和引領者。新教材精選了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故事作為教材內容,不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閱讀,如果家長也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相互感染,無疑會成為孩子“喜歡語文”的“營養品”。
2、淡化內容,講究方法。
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封閉式,不能機械死板地學。如用游戲的形式認記漢字,用比賽的形式練習朗讀,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或者利用書報、影視、 商標、廣告、網絡等,既能輕輕松松過好識字關,又能把識字的功能最大化,為今后的閱讀、生活打好基礎。
3、淡化知識,注重積累。
“學理如筑墻,學文如積沙。”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條捷徑,讀背是學習語文的成功經驗,而記憶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優勢。抓住關鍵期,讓孩子大量誦讀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和淺近的古詩,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名家名篇、古代詩文等材料儲存在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4、淡化數量 追求質量。
孩子們不理解、不相信“量變到質變”的定律。因此,盡量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如大運動量地抄寫生字、詞語,從頭到尾地抄寫課文,搞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給低年級孩子布置的作業,數量少一點,質量精一點,形式新一點,趣味足一點,要考慮孩子“聽、說、讀、寫、悟”的和諧發展。為低年級孩子提供的閱讀材料,篇幅短一點,一般不要超過500個字,提倡大聲地朗讀而不是默讀,更不是“看書”。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談到讀書時說:“讀之,須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要倒一字。”篇幅過長,孩子會“望而卻步”,不肯“善始善終”。默讀和看書容易走神,造成讀書的假象,養成讀書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