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歷史的手抄報
文化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以下是小編帶來文化歷史的手抄報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族舞蹈特點
漢族的民間舞蹈不但內容豐富,而且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即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區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龍舞》,是在數名男子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擺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傳在浙江,由眾多女子雙手各持云朵和蓮花,在優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為鱗片連接成的《百葉龍》,在耍龍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間,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鄉,以稻草扎成龍形、龍體遍插燃香,專門舞耍于年節深夜的“草龍”,宛如一條漂浮于夜空、星光閃爍的火龍,在硝煙繚繞中盤旋、飛舞,別有風采。
此外,以龍爪行走于地,同時不斷向四方仰頭噴水的《地龍》,卻是清代流傳下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征;將制作精美的小龍縛于長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舉一凳腿,奔跑跳躍、翻轉作舞于喧天鑼鼓之下的《板凳龍》,是黃河以南省份被人喜愛的龍舞形式。
此外,把龍體分為若干“段”或“節”的《段龍》、《五節龍》;由一人獨自戲耍,留存于蘇杭和川北,小巧的“蒼龍”、“紙龍”;還有為人鮮知,延續于浙江沿海漁村,幾乎沒有龍形而呈船狀的“首飾龍”、“十八檔龍”等等,真是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節期間,這些飛舞在漢族廣大地區品種各異、形態離奇的龍形,充分顯示著龍的傳人悠久的歷史與浩瀚的文化。
漢族《獅子舞》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隨著佛教文化的流傳,新春之際在霹靂炸響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態可掬、溫文爾雅,以表演戲球、踩踏板,與人親昵似貓的“文獅”和矯健迅猛、虎視眈眈。
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的“武獅”,基本成為北、南兩方風格廻異的兩種“獅舞”形式《秧歌》是春節群眾歡慶活動中,起著承前啟后、烘托氣氛的大型歌舞形式。這里所指的“秧歌”不僅是單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著數十種歌舞形式所組合的文藝演出隊伍。
漢民族民間節日歌舞之豐富和廣博,是難以述說完和全面的。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擁有龐大人口的漢族是沒有民間歌舞的民族。
如果說“高臺”、“地會”是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那應該說真正的漢族舞蹈則是“祭孔”時所表現的“樂舞”。
自元代創建孔廟之后,“祭孔”成為每年春秋兩季漢族(包括蒙古族)的禮俗。根據《都元帥建文廟》中載:“前乎制禮作樂,后乎東山之征”。“制禮作樂”也就是宣導儒家文化,履行對孔圣的祭祀禮儀文治。而“東山之征”即“武功”對邊境的靖寧。
漢服琵琶袖的特點
琵琶袖,用于深衣等服裝上的袖式。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較窄,形狀似琵琶,故名琵琶袖。琵琶袖,用于深衣等服裝上的袖式。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較窄,形狀似琵琶,故名琵琶袖。袖體臂肘以下似牛頸下垂處呈圓曲、寬大之形。袖端明顯縮斂部分較窄,稱為“袪”,緣于袖口。琵琶袖的袖體呈弧形,方便臂肘伸屈,袖口收緊后便于日常活動。
袖體臂肘以下似牛頸下垂處呈圓曲、寬大之形。袖端明顯縮斂部分較窄,稱為“袪”,緣于袖口。琵琶袖的袖體呈弧形,方便臂肘伸屈,袖口收緊后便于日常活動。琵琶袖早期(漢代)亦稱:“垂胡袖”,是模仿牛脖子上的囊袋,類似絡腮胡子的形狀做的。
垂胡袖基本是在漢代以前較流行,那個時候沒有琵琶袖,所以如果是漢代以前的文物中的袖子不可能是琵琶袖.垂胡袖的袖子下垂的圓弧部分很大,象牛脖子,而袖口卻突然收得很小,袖口一定會接不同于主面料的袖邊.而垂胡袖一般只和曲裾搭配(你只要看到是曲裾,如果它的袖口很小,而袖子有圓弧形的下垂部分,那么它基本上就是垂胡袖).
而琵琶袖只出現在明代,它的袖子的弧線明顯大大小于垂胡袖,基本沒有下垂和堆積(垂胡袖是一定有下垂或堆積的),最有特點的是琵琶袖的袖子在接近袖口時,袖口下端逐漸向上收.一般袖口不另接袖邊的多于接袖邊的。
【文化歷史的手抄報】相關文章:
關于班級文化的歷史手抄報08-30
日照歷史文化手抄報內容10-31
傳統文化手抄報:臉譜的歷史08-30
中華文化手抄報歷史故事09-08
歷史·文化作文06-04
歷史手抄報:中國歷史08-30
歷史手抄報插圖05-09
歷史內容手抄報05-10
歷史的故事手抄報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