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
《水滸傳》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廣大農民在貪官逼迫下,無以為生,紛紛占山為王,結盟起義的歷史史實,記述了起義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與收藏。
【1】水滸傳內容介紹 | 【4】水滸傳創作背景 |
【2】水滸傳人物介紹 | 【5】水滸傳對后世的影響 |
【3】水滸傳作品鑒賞 | 【6】水滸傳讀后感 |
水滸傳內容介紹
《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九紋龍史進因為得罪了官府,被人告發,出于無奈,只得投奔外鄉。后來碰到了一個下級軍官魯達,二人在酒樓談天,得知酒樓賣唱父女受當地惡霸鄭屠的欺凌,魯達仗義贈銀,發送父女回鄉,并主動找上門去,三拳打死了鄭屠。事后棄職逃亡,轉去五臺山出家,法名“智深”。
魯智深受不了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寺中長老只得介紹他去東京(開封)大相國寺看管菜園。在此期間,他在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當朝高太尉之子高衙內貪戀林沖妻子的.美貌,設計陷害林沖,誣陷他“帶刀”進入白虎堂,將他發配滄州,并企圖在途中殺掉林沖。幸虧魯智深一路暗中護送,才得以化險為夷。林沖發配滄州后,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仇人,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有個當保正的晁蓋,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梁中書派楊志押送“生辰綱”上京,便由吳用定計,約集了其他七名好漢劫了生辰綱,投奔梁山。楊志丟了“生辰綱”,不能回去交差,就與魯智深會合,占了二龍山。
鄆城有個好漢叫宋江,他的老婆與人私通。在探知宋江與梁山強盜有來往后,她百般要挾。宋江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奔小旋風柴進莊上,結識了武松。武松與宋江分手后,在景陽岡上打死猛虎,成了英雄,之后去陽谷縣當了一名武官,碰巧遇見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可是他的嫂子潘金蓮卻不守婦道,趁武松外出,私通西門慶,毒死武大。武松歸后察知其情,殺了二人,給兄長報了仇。事后他被發配孟州,結識施恩,醉打蔣門神,怒殺張都監全家,也轉去投二龍山安身。
宋江與武松分手后,到了清風寨寨主花榮那里,不久被父親召回,因被人告發,發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題“反詩”,又被判處死刑,幸得梁山弟兄劫法場救出。宋江執意要回家探父,又屢遭危險,終于上了梁山。
隨后,經過三打祝家莊,出兵救柴進,梁山聲勢甚大。接著又連續打退高太尉三路進剿,桃花山、二龍山和梁山三山會合,同歸水泊。而后,晁蓋不幸中箭身亡,盧俊義經歷幾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義軍大破曾頭市,又打退了朝廷幾次進攻,其中好些統兵將領也參加了梁山聚義。最后,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個好漢,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面對梁山義軍越戰越勇的形勢,朝廷改變策略,派人招撫。于是,在宋江等人妥協思想的指導下,梁山全體接受招安,改編為趙宋王朝的軍隊。統治者采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漢前去征遼、征方臘。連年的戰事,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個人。然而,就是這些幸存者也未能逃脫接踵而至的厄運。統治者眼見梁山好漢們勢孤力單,便在封官賞爵后不久,對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盧俊義被分別用藥酒、水銀毒死,李逵又被宋江臨死時拉去陪葬,吳用、花榮也在蓼兒洼自縊身亡。
水滸傳人物介紹
宋江
字公明,他面黑身矮,忠義雙全,常替落魄江湖之人排憂解難,人喚“及時雨”。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晁蓋、吳用等劫了生辰綱,被官府緝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不料此事被宋江小妾閻婆惜發現,趁機要脅,宋江怒殺閻婆惜,犯下人命官司。后來宋江在潯陽樓酒醉題反詩,成了反賊,被迫上了梁山。晁蓋死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領。帶領梁山好漢歸順了朝廷。征方臘后被封為楚州安撫使,終究還是被奸臣用毒酒毒死。
盧俊義
北京大名府的富豪,身高九尺,儀表不凡,一身好武藝。由于名氣大,被宋江看中,于是吳用裝扮成算命先生將他騙到梁山,盧俊義不愿落草。回到北京,妻子賈氏卻與管家李固私通。盧俊義被誣陷私通賊人,下了死牢。梁山三打大名府,救出盧俊義。后來他在曾頭市活捉史文恭,為晁蓋報仇。征方臘后被封為廬州安撫使,后被奸臣用水銀毒傷,不能騎馬,乘船時落水而死。
吳用
原是鄉村教書先生,道號“加亮”,字學究。平生機巧聰明,曾讀萬卷經書。吳用為晁蓋獻計,智取生辰綱后,上了梁山。三打祝家莊時,吳用獻連環計破敵。大破連環馬時,吳用派時遷盜甲騙徐寧上山。宋江鬧華州時,吳用出計借用宿太尉金鈴吊掛,救出了史進、魯智深。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為宋江心腹。征方臘后被封為武勝軍承宣使。宋江遇害后,他在宋江墳前自縊。
公孫勝
河北薊州人。公孫勝早先和晁蓋等劫了生辰綱,后來離開梁山。梁山人馬攻打高唐州時,高廉善妖法,宋江一籌莫展。吳用讓宋江請公孫勝出山。公孫勝是二仙山羅真人弟子,道號“一清”。他與高廉斗法,大破高唐州。梁山好漢鬧華州后凱旋,路過芒碭山,被會法術的樊瑞、項充、李袞攔阻。公孫勝作法破了三人,勸他們歸順梁山。宋江受招安后公孫勝回薊州修道。
關勝
三國名將關羽的后代,使一把青龍偃月刀。原來是蒲東巡檢使,后被蔡太師調往梁山泊攻打宋江后方。宋江十分喜歡關勝出自名門,且將才難得。呼延灼用詐降計誘關勝進入宋江的大寨,被撓掛鉤拖下馬鞍活捉。關勝感宋江忠義,便歸順了梁山。梁山好漢第五,馬軍五虎將第一。征方臘后做了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后因酒醉落馬病故。
林沖
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豹頭環眼,槍法精妙。他的妻子被高衙內調戲,自己被高俅陷害誤入白虎節堂。在發配滄州時,幸虧結義兄弟魯智深在野豬林搭救而逃過一劫。在滄州牢城看守草料場時,又遭高俅心腹陸謙放火暗算。林沖殺陸謙,雪夜上梁山。晁蓋等上梁山后,頭領王倫不容這些英雄,林沖火并王倫,把晁蓋推上了梁山泊首領之位。征方臘后,林沖中風,留在杭州六和寺養病,由武松照顧,半年后病故。
秦明
青州兵馬統制,使一條狼牙棒,有萬夫不當之勇,在梁山泊英雄中排第七,馬軍五虎將第三。秦明性情急躁,聲如巨雷,外號“霹靂火”。他常當先出陣,屢立戰功。征方臘時遭暗算,被方杰所殺,梁山人馬盡皆失色。
呼延灼
北宋名將呼延贊之后,梁山泊第八條好漢,馬軍五虎將第四。汝寧郡都統制,使兩條鋼鞭,騎一匹烏騅馬,祖傳連環甲馬陣,有萬夫不當之勇。曾用連環馬讓梁山軍馬吃盡苦頭,后被鉤鐮槍所破。他又攻打三山,使三山好漢共上梁山。征方臘后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率軍抗金,殺至淮西陣亡。
花榮
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一雙俊目,齒白唇紅,眉飛入鬢,細腰寬膀的美將軍。使一桿銀槍,神臂善射,百步穿楊。與宋江是知己,為救宋江大鬧清風寨,投奔梁山。宋江遇害后,他在宋江墳前自縊。
柴進
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后代,宋太祖賜其家人丹書鐵券。龍眉鳳目,皓齒朱唇。仗義疏財,愛結交江湖好漢。征方臘時,化名柯引,潛入方臘內部,娶了金芝公主,與梁山人馬里應外合。后辭官回滄州為民,無疾而終。
李應
李應原是李家莊莊主,人稱“撲天雕”,使一條渾鐵點鋼槍,背后藏有五口飛刀 ,神出鬼沒,能夠百步以內傷人。后被宋江用計騙上梁山。征方臘后回到家鄉做了富豪。
朱仝(tóng)
原是鄆城縣馬兵都頭,富戶出生,有一部美須髯。后因私放雷橫,被發配滄州。知府見他有關公風采,便讓他照看小衙內。不想李逵砍死小衙內,斷了朱仝歸路,被迫上了梁山。征方臘后,被封為保定府都統制。后隨劉光世破金,一直做到太平軍節度使。
魯智深
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府的提轄,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這“鎮關西”。逃到五臺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曾倒拔垂楊柳,大鬧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單打二龍山。一生鋤強扶弱,善終坐化于大剎。加贈義烈照暨禪師。
武松
清河縣人。在景陽岡上醉打猛虎而名震天下,做了陽谷縣步兵都頭。武松是家喻戶曉的英雄,曾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征方臘時被天師包道乙砍去一臂。后來在杭州六和寺出家,被封為清忠祖師,活到了八十歲。
董平
董平原是東平府兵馬都督,心靈機巧,風流倜儻,使兩枝鐵槍,打仗時橫沖直撞,勇猛無敵。宋江攻打東平府,用計活捉了董平。征方臘時董平在獨松關戰死。
張清
宋江攻打東昌府,東昌府虎騎張清,善用飛石打人,百發百中,人稱“沒羽箭”,曾連打梁山一十五將。后娶女將瓊英為妻,征方臘時戰死于獨松關,有一遺腹子張節。
楊志
北宋名將楊業之后。他中過武舉人,想建功立業,重振祖上威名,無奈命運弄人,先失花石綱,淪落東京街頭賣祖傳寶刀,后來又失生辰綱,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七位。征方臘時病故于丹徒。
徐寧
徐寧原來是京師金槍班教頭,會鉤鐮槍法。后被吳用、湯隆設計騙上山,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征方臘時脖子上中了毒箭,毒發身亡。
索超
索超是北京名將,使一柄開山斧,作戰時總是一馬當先。后來梁山攻打大名府,索超落入陷坑被擒,歸順梁山。征方臘時急于追敵,被石寶回身用流星錘打死。
戴宗
戴宗原是江州兩院節級。能日行八百里,人稱“神行太保”。宋江在潯陽樓寫下反詩,蔡九令戴宗前去捉拿宋江,戴宗因幫助宋江也被牽連。梁山好漢大鬧江州將他與宋江救上山,負責機密情報。征方臘后,戴宗到泰安岳廟陪堂,了此一生。
劉唐
劉唐,紫黑闊臉,鬢邊生有黑毛紅痣,人稱"赤發鬼",使一把樸刀。漂泊江湖,將生辰綱的情報傳達給晁蓋,引發了梁山大聚義。征方臘時被閘板壓死在杭州候潮門下。
李逵
李逵,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小名“鐵牛”。是一黝黑大漢,嗜殺如命,人稱“黑旋風”。下山接母親時曾力殺四虎。一生追隨宋江,忠心不二。最后宋江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毀了他忠義之名,于是騙李逵喝了毒酒而死。
史進
史進是華陰縣史家莊史太公的兒子,身上紋有九條青龍,從小喜歡舞槍弄棒,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徒弟。后來被官府誤解,一把火燒了莊院,上少華山落草。征方臘時在昱嶺關前被龐萬春射死。
穆弘
穆弘,揭陽鎮富戶,在鎮上橫行無忌,人稱“沒遮攔”,與眾好漢鬧江州后梁山。征方臘時在杭州感染瘟疫病故。
雷橫
雷橫能跳過二三丈的澗水。原是鄆城縣步兵都頭。打鐵出身,學了一身好武藝。因母親受欺負,他一怒打死娼妓白秀英而上了梁山。征方臘時和司行方單挑被斬。
李俊
李俊原來是揭陽嶺人,潯陽江上的好漢。出色的水軍統帥。在太湖榆柳莊結識了費保等人。征方臘后在太倉港造了大船出海,與童威、童猛、費保等到了暹羅國,李俊做了國主。
阮小二
阮小二,兩臂有千百斤力氣。梁山泊旁邊石碣村人,以打魚為生。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一。征方臘時在烏龍嶺兵敗自刎。
張橫
小孤山下人氏,在潯陽江上專干船上劫財的勾當。征方臘時怒斬方臘之子方天定,為弟弟張順報仇。
阮小五
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二,打魚為生,常做些私商勾當。人言所有和他為敵的人沒有一個可以活命。征方臘時在清溪縣被婁敏中所殺。
張順
在江州以賣魚為生。有一身雪白的肌肉,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稱“浪里白條”。征方臘時魂斷涌金門。后來顯靈有功,敕封金華將軍。
阮小七
阮小七,綽號“活閻羅”。阮氏三雄中年紀最小。在征方臘中唯一幸存下來。后因曾穿著方臘龍袍戲耍被削去官職。攜老母回到石碣村重新做了漁民。活到了六十歲。
楊雄
楊雄原來是薊州押獄兼行刑劊子手,面色微黃,外號“病關索”。他和石秀是結拜兄弟。因其妻潘巧云與和尚裴如海通奸,楊雄和石秀一起殺了二人投奔梁山。征方臘后患背瘡身亡。
石秀
石秀,江南人氏,自幼父母雙亡,流落薊州賣柴度日。路見不平,便要舍命相助,外號“拼命三郎”。在薊州街頭因打抱不平與楊雄結拜為兄弟。征方臘時死于亂箭之下。
解珍
解珍是登州第一獵戶。使一柄渾鐵點鋼叉。因打虎有功受到毛太公的誣陷。征方臘時攀爬烏龍嶺,不料被敵軍發現,從懸崖墜下摔死。
解寶
解寶是解珍之弟,登州第一獵戶。使一柄渾鐵點鋼叉。比哥哥更加兇悍。因打虎有功受到毛太公的誣陷。征方臘時攀爬烏龍嶺,不料驚動敵軍,被亂石砸死。
燕青
燕青是孤兒,從小被盧俊義收養。他聰明伶俐,吹簫唱曲樣樣能行。一張弓,箭箭不落空;更擅長相撲擒拿,曾擊敗“擎天柱”任原,怒摔高俅。連天下第一名妓李師師也對他欽慕不已。征方臘后辭別盧俊義,從此浪跡天涯,不知所蹤。
【七十二地煞星】
朱武
朱武,定遠人氏,能使雙刀,精通陣法,廣有謀略。同陳達、楊春,一起在少華山落草。上梁山后成為吳用的副手,參贊軍機。征方臘后到公孫勝處學道。
黃信
黃信原是青州知府慕容彥手下的兵馬都督,一身好武藝,秦明的徒弟。自詡能鎮壓青州三山賊寇。宋江受招安后,征方臘后回青州做官。
孫立
孫立原是登州兵馬提轄,精熟弓馬,善使鞭槍,海邊的賊寇聞風喪膽,人稱“病尉遲”。受招安后,回登州做官。
宣贊
宣贊曾為郡馬,他長得黑臉,朝天鼻,郡主嫌他丑陋懷恨而亡。梁中書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贊推舉關勝領兵前往圍剿梁山,自己為副將。后來一同歸順梁山。征方臘時戰死在飲馬橋下。
郝思文
他是關勝結義兄弟,精通十八般武藝,關勝率兵圍剿梁山,郝思文是副將。征方臘時在杭州被拖入城中活刮。
韓滔
宋江兵馬攻破高唐州。徽宗派呼延灼率領陳州團練使韓滔,征討梁山泊。韓滔人稱“百勝將”,使一桿棗木槊,驅趕三千連環馬打敗梁山人馬。后在攻打常州時,被金節射死。
彭玘(qǐ)
彭玘原為潁州團練使。隨呼延灼征討梁山時任副先鋒,人稱“天目將”,使一桿三尖兩刃刀,酷似二郎神。與扈三娘交戰被活捉,歸降梁山。跟隨宋江征討方臘時陣亡。
單廷珪
單廷珪人稱“圣水將”,善用水浸兵之法勝敵。與魏定國一起奉旨攻打梁山。征方臘時落入陷坑,中長槍、弓箭身亡。
魏定國
魏定國原是凌州團練使,精熟火攻法,上陣專用火器取人,人稱“神火將”。與單廷珪一起奉旨攻打梁山。征方臘時落入陷坑,中長槍、弓箭身亡。
蕭讓
秀才出身,善寫當時蘇、黃、米、蔡四種字體的書法家。掌管梁山行文和調兵遣將之事。宋江征討方臘時,蕭讓未出征,在蔡京手下做了門館先生。
裴宣
裴宣本是京兆府六案孔目,為人正直。裴宣在梁山作定功賞罰軍政司官員,為第四十七位好漢。一生專記人功過,賞罰分明。征方臘后到飲馬川求閑去了。
歐鵬
歐鵬,行走如飛,人稱“摩云金翅”,原是軍人,因得罪上司,在黃門山落草。歐鵬和蔣敬、馬麟、陶宗旺四人聽說宋江被困江州,被梁山好漢相救,便歸順了梁山。在征討方臘時被龐萬春用連珠箭射死。
鄧飛
鄧飛,多吃人肉而雙眼赤紅,使一條鐵鏈,人近不得身,遇戴宗而上梁山。在征討方臘時被石寶所殺。
燕順
燕順,原是羊馬販子,因虧了本做了清風山上的強盜。赤發黃須,臂長腰闊,江湖人稱“錦毛虎”。征方臘時被石寶所殺。
楊林
楊林,江湖游俠。戴宗奉命下山打探消息,路過薊州,遇見他投靠梁山。征方臘后到飲馬川求閑去了。
凌振
火炮專家,他造的火炮能打十四五里遠,所到之處山崩石裂。呼延灼攻打梁山時,請來凌振。凌振炮轟鴨嘴灘,大顯神威。晁蓋用計,使阮小二在水中捉了凌振。招安后受火藥局御營任用。
蔣敬
蔣敬,考科舉屢次落榜,后棄文從武,善排兵布陣,精通書算,人稱“神算子”。在黃門山落草,后歸降梁山泊。蔣敬在梁山主管錢糧支出和納入。征方臘后后返鄉為民。
呂方
呂方,學呂布,使一桿方天畫戟。呂方原在對影山落草,郭盛要來奪山寨。兩人便在山下大戰起來,幸好被花榮一箭射開,一同歸順了梁山。征方臘時,呂方在烏龍嶺摔落懸崖而死。
郭盛
郭盛,使一桿方天畫戟。因販水銀折本而占對影山。與呂方在山下大戰起來,幸好被花榮一箭射開,一同歸順了梁山。與呂方同為守中軍馬軍驍將。征討方臘時在烏龍嶺被滾石砸死。
安道全
安道全醫道精深,人稱“神醫”。宋江率兵攻打大名府時背上生瘡,病勢沉重,便回師梁山泊,張順于是請來安道全。《說岳全傳》中后來他曾在牛頭山給南逃的康王治病。
皇甫端
皇甫端是東昌府城內著名的獸醫,善能相馬,同張清是好友。宋江攻下東昌府,張清向宋江推薦皇甫端。招安后被封為御馬監大使。
王英
王英原是車夫,身材五短,好色成性,殺人劫財后到清風山做強盜,捉得宋江后,佩服宋江的為人而歸順了宋江。梁山專掌三軍內采事馬軍頭領。征討方臘時被“魔君”鄭彪所殺。
扈三娘
扈三娘原是扈家莊千金,使兩口日月雙刀,更有用繩套拿人的絕技。宋江攻打祝家莊時,扈三娘首戰便捉了王英。后被林沖活捉。被宋江認作妹妹,嫁給了王英。掌梁山三軍內采事。征討方臘時被“魔君”鄭彪所殺。
鮑旭
鮑旭原來是枯樹山的強盜,喜歡殺人,使一柄闊劍,江湖上人稱“喪門神”。李逵和焦挺路途中相識后,聯合鮑旭攻打凌州。征討方臘時戰死。
樊瑞
樊瑞早先伙同項充,李袞在芒碭山占山為王,善使流星錘,能呼風喚雨,不把梁山泊放在眼里。被公孫勝收服,得授五雷天心正法。征方臘后,到公孫勝處學道。
孔明
孔明是白虎山下孔太公的兒子,宋江的徒弟。性情暴躁。兄弟倆攻打青州救叔叔,孔明被呼延灼所捉。宋江領兵馬一起打下青州,被封為守護中軍步軍驍將。征討方臘時病死。
孔亮
孔亮是孔明的'弟弟。性急,好與人廝鬧。宋江的徒弟,孔亮同哥哥一起,做了梁山守護中軍步軍驍將。
項充
原先和樊瑞在徐州芒碭山占山為王。使一面團牌,手中一條鐵標槍。梁山人馬攻打芒碭山時,公孫勝用法術活捉了項充,項充歸降了梁山。征方臘時戰死 。
李袞
早先是樊端、項充的同伙,在徐州城外芒碭山占山為王。使一面團牌,手中使一口寶劍。征方臘時戰死 。
金大堅
金大堅,著名金石雕刻家,善刻當時的蘇、黃、米、蔡四種字體,濟州人氏。金大堅同蕭讓一起,都是梁山文職將領,專管造兵符印信。征討方臘時他被圣旨召回御前聽用。
馬麟
江湖上人稱“鐵笛仙”。征討方臘時中標槍落馬,被一刀砍死。
童威
潯陽江邊人,在江上販私鹽,住在李俊家,大江中能伏水,會駕船,江湖上人稱“出洞蛟”。后隨李俊遠征海外。
童猛
童猛是童威的弟弟,早先兄弟兩一起在潯陽江上販賣私鹽,水性極好,人稱“翻江蜃”。后隨李俊遠征海外。
孟康
祖籍真定州人氏,因長得人高馬大,又極白凈,人稱“玉幡竿”。孟康善于制造大小船只。因押運花石綱,孟康奉命造大船,被負責的提調官欺侮,一氣之下殺了提調官,在飲馬川安身,隨宋江征討方臘時被火炮打死。
侯健
祖居洪都,做得一手好裁縫活,飛針走線,技藝高超。愛使槍弄棒,曾拜薛永為師。長得黑瘦輕捷,人喚“通臂猿”。入梁山后,他負責制作旌旗袍襖等軍服。征方臘時,侯健淹死。
陳達
鄴城人氏,使一條出白點鋼槍,江湖人稱“跳澗虎”。他同史進一起,在梁山軍馬鬧華州時歸順了梁山。
楊春
蒲州解良人氏,使一口大桿刀,武藝精熟,腰長臂瘦,江湖人稱“白花蛇”。同朱武、陳達在少華山落草為寇,進攻史家莊時結識史進。宋江帶人馬鬧西岳華州時歸降梁山。征討方臘時被亂箭射死。
鄭天壽
蘇州人氏,原是銀匠,生得白凈俊俏,人稱“白面郎君”。與燕順、王英在清風山占山為王。征方臘時被磨扇砸死。
陶宗旺
祖籍光州人氏,莊家田戶出身,慣使一把鐵鍬,也能使槍掄刀,人喚“九尾龜”。宋江江州被救后,返回梁山時,在黃門山遇見歐鵬、陶宗旺等四人。陶宗旺等人從此歸順了梁山,負責建造梁山泊城垣等一些建筑物。征方臘時陶宗旺戰死。
宋清
宋清,宋江的弟弟。在家照顧父親宋太公。宋清掌管梁山排設筵席之事。受招安后,宋清被封為武奕郎。后來繼續在家務農。有一子宋安平做了官。
樂和
原是登州城的小牢子。聰明伶俐,各種樂曲,一學便會,又有一副好噪音,人稱“鐵叫子”。征討方臘前,樂和被王都尉指名要走,留在京都。
龔旺
張清手下副將,外號“花項虎”,渾身刺有虎斑,脖子上刺著虎頭,在馬上會使飛槍。盧俊義攻打東昌府失敗,宋江前去支援,龔旺被捉,歸降了梁山,征討方臘時戰死。
丁得孫
張清手下副將,面頰及全身都有疤痕,會在馬上使飛叉。張清與梁山人馬交戰時,丁得孫被捉,投降了梁山。征方臘時被毒蛇咬死。
穆春
穆弘的弟弟,原是潯陽江邊揭陽鎮上的富戶子弟,當地一霸。宋江被他們追殺,多虧李俊等相救。穆春兄弟從此認識宋江。梁山好漢劫法場救了宋江、戴宗后,穆春兄弟入了梁山。受招安后,穆春回到家鄉,做了良民。
曹正
林沖的徒弟,祖代屠戶出身,殺豬剝牛手段極好,人稱“操刀鬼”。曹正在梁山負責屠宰牛馬豬羊牲口。征方臘時,曹正中毒箭而死。
宋萬
梁山泊的元老,早先和王倫、杜遷占梁山為王,高大威猛,武藝平常。王倫被林沖火并后,宋萬仍留在梁山。征方臘時,宋萬戰死。
杜遷
梁山泊的元老,早先同王倫、宋萬一起占山為王,身長手長,本事平平。王倫被林沖火并后,杜遷仍留在梁山。征方臘時,杜遷戰死。
薛永
河南洛陽人,祖父軍官出身,因落窮靠賣藝、賣藥度日,江湖人稱“病大蟲”。宋江被發配江州,見薛永槍棒使得好,便賞了他五兩銀子,兩人因此相識。后隨梁山人馬上山。征方臘時陣亡。
施恩
武松被發配孟州城,與小管營施恩相識。施恩在快活林里開著一個酒樓,被“蔣門神”霸占。于是找武松替他奪回了酒樓。后施恩被迫上了梁山。征討方臘時在昆山陣亡。
李忠
原來是江湖上使槍弄棒賣藥的,是教史進武藝的開手師父。李忠路過桃花山時,被周通攔截,他打敗周通,上山坐了第一把交椅。呼延灼攻打桃花山,李忠請二龍山相助,后歸順了梁山。征方臘時陣亡。
周通
早先在桃花山落草為王,長得像楚霸王項羽,人稱“小霸王”。征討方臘時,周通在獨松關探路被殺。
湯隆
湯隆祖宗幾代靠打鐵度日,火星將他灼得渾身傷疤。徐寧是湯隆的表兄。湯隆打造鉤鐮槍,徐寧教練槍法,梁山人馬大破連環馬。湯隆負責梁山軍器鐵甲的打造。征討方臘時,湯隆陣亡。
杜興
杜興面貌丑陋,從前在薊州惹過事,多虧楊雄相救,在李家莊做了管家。楊雄、石秀為救時遷,讓杜興請李應救時遷時,李應被祝彪的冷箭所傷。上梁山后,杜興和朱貴負責南山酒店。受招安后,杜興被封為武奕郎。后來做了富豪。
鄒淵
鄒潤的叔叔,閑漢出身,自小喜歡賭錢,性氣高強,不肯容人,人喚“出林龍”,和侄子年歲一般,在登云山落草。被孫新請去營救解珍、解寶,后來入了梁山。征討方臘時戰死。
鄒潤
鄒潤,鄒淵的侄兒。鄒潤身材長大,長相奇異,腦后生有一個肉瘤,人喚“獨角龍”,曾撞斷一顆松樹。祝家莊被攻破后歸順梁山。征方臘后,鄒潤重回登云山落草。
朱貴
朱貴早先是梁山頭領王倫手下的耳目,以開酒店為名,專門探聽往來客商的消息,江湖上叫“旱地忽律”。凡有上梁山之人,朱貴便向湖對面的港灣里射一枝響箭,對面便搖出一艘快船過來。王倫被林沖殺死后,朱貴依舊替梁山開酒店打探消息,和杜興一起負責南山酒店。
朱富
朱貴的弟弟,李逵的同鄉。李逵下山接老母,宋江派朱貴前往暗中照顧李逵。李逵在沂嶺殺虎后,被曹太公用酒灌醉捉住。朱富在酒里下藥麻翻了押解李逵的兵士,救出李逵,同師傅李云一起上了梁山。朱富在梁山負責監造、供應酒醋。征討方臘時病死在路途中。
蔡福
原為大名府兩院押獄兼行刑劊子手,因殺人手段高強,人呼“鐵臂膊”。梁中書受李固之托要殺盧俊義。梁山人馬攻打大名府時,蔡福兄弟二人無路可走只好上了梁山,專管梁山殺人行刑的事情。征方臘時,蔡福重傷而死。
蔡慶
蔡福的弟弟,大名府有名的劊子手。他生來愛戴一枝花。因與哥哥幫助過盧俊義,宋江率兵打敗大名府后,兄弟倆歸順了梁山。做了梁山行刑劊子手。征方臘后回北京為民。
李立
潯陽江邊揭陽嶺人,專在潯陽江上為私商提供食宿、運輸。李立開的酒店也經常將客人麻倒,謀財害命。要不是李俊及時趕到,宋江也險遭毒手。李立上了梁山以后,負責開設北山酒店,迎來送往,打探消息。在征討方臘時,李立陣亡。
李云
是沂水縣都頭。眼珠是藍色的,人稱“青眼虎”。李逵在沂嶺殺死四虎后被捉。李云領人押解李逵。朱貴麻醉了李云等救了李逵。在朱富的勸說下,李云上了梁山。專管梁山泊修建房屋。征方臘時陣亡。
焦挺
祖傳三代相撲為生,平生無人肯收留他。李逵偷偷下山去幫助關勝攻打凌州,路途碰見焦挺,打了起來,李逵被連摔兩跤。征方臘時陣亡。
石勇
大名府人氏,平常靠賭博為生,江湖人稱“石將軍”。石勇在對影山附近一酒店和宋江等人相遇,投奔了梁山。征方臘時,石勇戰死。
孫新
祖籍瓊州人氏。隨哥哥孫立來到登州為家。孫新學得哥哥的本事,會幾招好鞭槍,人稱“小尉遲”。孫新在梁山和顧大嫂主持東山酒店事務,迎來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條好漢。受招安后,孫新被封為武奕郎。
顧大嫂
顧大嫂是梁山第二位女英雄,眉粗眼大,胖面肥腰。原來在登州城東門外開酒店。上梁山后與丈夫孫新開梁山東山酒店,重操舊業。受招安后,顧大嫂被封為東源縣君。
張青
原是孟州道光明寺種菜的,因瑣事而殺了和尚逃亡到十字坡,被孫二娘之父打敗。武松路過十字坡,見酒肉有問題,假裝醉酒,捉了孫二娘,與張青夫婦相識,拜張青為兄。后張青夫婦投奔了梁山,開西山酒店。征方臘時死于亂軍之中。
孫二娘
張青的妻子,在孟州道十字坡與張青開酒店賣人肉,專干殺人奪貨的勾當。武松被發配到孟州路過十字坡,險些遭到孫二娘的毒手。后來上了梁山,主持梁山西山酒店,迎來送往,打探消息。征討方臘時在清溪縣中飛刀而亡。
王定六
家中排行第六,因為走跳得快,人稱“活閃婆”,平時愛好弄槍使棒,在江邊賣酒度日。王定六跟著張順,上了梁山,做了北山酒店的店主。征方臘時,王定六中毒箭而死。
郁保四
身長一丈,膀大腰圓。原是曾頭市部下,后被擒而歸順梁山。專執一把捧帥字旗。征方臘時,郁保四中飛刀而亡。
白勝
黃泥岡東十里路安樂村人。曾參與劫取生辰綱被捉。征方臘時染瘟疫而死。
時遷
時遷練就一身好輕功,能飛檐走壁,穿墻繞梁,江湖上人稱“鼓上蚤”。征方臘后,時遷患絞腸痧而死。
水滸傳作品鑒賞
思想內容
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于造反、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巔峰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同時,小說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水滸傳》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鋪排和結構設計皆是以人物為故事情節的主線。《水滸傳》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并非一兩個單一形象,而是群體形象,它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刻畫,特別是對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進行了細致塑造。在《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安排中,都是針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刻畫,通過語言、行為、肖像等描寫方式,塑造出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們的個性鮮明。
《水滸傳》首開先河,采用白話文進行創作,它為后世小說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水滸傳》中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單獨拿出來成為獨立的人物傳記,例如“武松傳”,“魯智深傳”等。《水滸傳》的結構就是將不同人物的生平展開故事情節,作者通過人物塑造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敘事的過程中突顯出人物形象。
在《水滸傳》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都有著某些共同的人物特征,但也同時具有區別于其他人的性格特點。
《水滸傳》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很容易讓讀者記住。例如“黑旋風”李逵,他的性格有些魯莽、直率,心直口快,但對宋江卻十分的忠誠,可謂是言聽計從。作者在塑造李逵這一人物形象時并沒有將其塑造成一個是非不分,愚忠型的人物,他也有他的可愛和可悲之處,他愛憎分明,宋江入獄時他悉心照顧,宋江強搶民女時他揚言要殺了他。通過一系列的故事鋪排,將一個愛憎分明、明辨是非的李逵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人物形象不再古板、套路化,而是具有了更多的血和肉,更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
人物的生活環境,受教育情況以及生活閱歷等都對人物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作者在撰寫《水滸傳》時通過對現實環境矛盾沖突的描寫,使得人物性格表現更加合理化,更加貼近現實,使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單一的性格,他們處于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性格都具有其獨特、多面、復雜的特點。《水滸傳》中人物形象塑造打破傳統模式,在人物塑造藝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按照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將其歸類。例如吳用、李逵等可以將其歸類為貧民起義者類。吳用的身份是一個小村子的私塾教書先生,算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作者在對其穿著中有描寫到“似秀才打扮”,點出了吳用的身份。吳用號稱是“智多星”,在貧民起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也有他的弱點,那就是做事不夠果斷,搖擺不定,從而讓宋江成為了梁山的當家人,為梁山好漢最后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李逵作為典型的農民形象,在對封建社會的斗爭過程中表現出了貧苦人民堅決斗爭到底的決心,他是最為徹底的革命起義者,對封建社會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在打殺惡霸時從不心慈手軟,對宋江的招安行為堅決反對,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不言而喻,他不止一次揚言要造皇帝的反。作者在塑造李逵這一人物形象時,我們看到的不在是表層的東西,不再是李逵性格的魯莽,而是通過一件件事情傳達出的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李逵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他雖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貧苦大眾,并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卻是一個是非分明,忠肝義膽的人物。作者通過對吳用,李逵等貧苦人民形象的塑造,傳達出當時社會底層貧苦人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境況,使讀者對當時的社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為了與貧苦人民形象作對比,《水滸傳》中還刻畫了另一類人物形象,那就是下層官吏形象。《水滸傳》中的下層官吏主要有兩種,即文官和武官。文職官吏的典型人物是宋江,他專門負責文書處理方面的工作。與文職官吏相比,在《水滸傳》中出現的武職官吏相對較多一些,如武松、林沖等等。他們都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但他們的生活狀況卻與貧民沒有多大的差距,他們也被現實所迫,最后走進梁山走上反抗封建統治的'道路。在《水滸傳》中還塑造了另一類官吏形象——貪官污吏,如管營、差撥等,他們濫用職權、仗勢欺人,利用手中的權利進行權錢交易,這已經充分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管理制度正處于崩潰邊緣,官官相護欺壓百姓是造成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
《水滸傳》中對女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很多,其中還都是女性反面形象的塑造,如潘金蓮、潘巧云等,人們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水滸傳》對女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中國古典小說的人物更加豐富,通過對女人物形象的刻畫,突顯出當時社會女人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地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情節
《水滸傳》曲折動人的情節,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往往通過一個個場面展開、一個個細節描寫、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寫武松打虎的情節就是如此。第一個場面,寫他在景陽岡下酒店一連喝了十幾碗酒。接著第二個場面,寫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說:有大蟲傷人和三碗不過岡。武松懷疑店家用心不良,決計過岡。第三個場面寫他行數里,看見剝皮樹干上寫著有大蟲傷人等兩行字,武松將信將疑地仍繼續上岡。第四個場面寫他來到景陽岡上,看到山神廟前的印信榜文確信有虎。接著第五個場面才寫他在岡上遇虎、打虎。
在打虎這個場面中,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過,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樹上被折斷,他就勢按住老虎拳打腳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個個細節。這些細節在寫武松神勇的同時,扣人心弦地把情節推向高潮。
《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類似的事件寫出不同的情節,這也是《水滸傳》的顯著特色。如林沖買刀和楊志賣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武松殺嫂和石秀殺嫂、江州劫法場和大名府劫法場、以及林沖起解和盧俊義起解等等,事件類似卻寫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節,顯示出生活豐富多彩和人物性格異彩紛呈。
結構
《水滸傳》的結構是縱橫交錯的復式結構。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縱貫全篇,其間連綴著一個一個相對獨立自成整體的主要人物的故事。這些故事自身在結構上既縱橫開合,各盡特色,又是整個水滸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
語言
施耐庵在小說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充分發揮人物語言和描述語言的個性功效,通過恰當地使用鮮明、特色的語言使人物形象生動、突出。例如,魯達在野豬林救了林沖,一路護送到滄州,在與林沖分別時,取了些銀子與林沖和兩個差人,并警告差人:“你兩個撮鳥,本是路上砍了你兩個頭,看在我兄弟面上,饒仔兩個鳥命。如今沒多路了,休生歹心。”兩個差官連連說:“再怎敢,都是太尉差遣。”接了銀子,要待分手。魯智深又道:“你兩個撮鳥的頭,硬似這松樹么?”魯智深掄起禪杖,把松樹只一下,打得樹木二寸深痕,齊齊折了。從魯智深的語言不難看出其粗獷、率直、灑脫的性格特點。魯智深內在的豪強、彪悍、粗野的人物形象躍然于紙上。再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寫店小二不放金老走時,“魯達大怒,揸開五指,去那小二臉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復一拳,打落兩個當面門牙。小二扒將起來,一道煙跑向店里去躲了。”魯智深是個急性子,打人都急,沒說兩句就“大怒”,不由分說就打來。“揸開五指”如見其伸出大手,往小二臉上打去。“只一掌”,清脆響亮之聲,響于耳際。“再復一拳”,是一掌不足以解恨。店小二的狼狽相活現于眼前。作者用幽默、俏皮的語言塑造了社會上形形色色人物的丑態,令讀者發笑,令世人生厭。作者在描述用語和人物語言上彰顯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水滸傳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擄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后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斗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序里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并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并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于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后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系。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
書名由來
“水滸”出自《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這個書名的確切含義,一直存在異議。
一種說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終于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里‘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
作者爭議
《水滸傳》的作者據傳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及編排,實際參與創作者跨越了從宋元到明末的數百年,包括了民間說書人、文人、書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長篇文學作品。
從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萬歷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陽余象斗雙峰堂刊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題羅貫中編集,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前后容與堂刻本《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從其他文獻中的記載看,郎瑛的《七修類稿》中曾經說過:“《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書本。”高儒《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一百卷。錢塘施耐庵書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和王圻《稗史匯編》都記羅貫中作。
水滸傳對后世的影響
社會影響
《水滸傳》對招安的描寫曾經對某些義軍的領袖產生過消極的影響,如張獻忠在谷城受撫,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滸故事耳”(《紀事略》)。但比較起來,《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一批批義軍將《水滸傳》作為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起武裝斗爭的大旗。據現有的資料記載,從萬歷十四年(1586)起,就可以看到梁山英雄對于造反者的影響。特別是在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水滸英雄的口號已被廣泛地寫在農民軍的義旗之上,許多義軍首領襲用了《水滸傳》的人名或諢號,成為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一種奇觀。后來清代義軍打著《水滸傳》旗號的也屢見不鮮,太平天國、天地會、小刀會、義和團等無不受到《水滸傳》的影響。
文學影響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但它比之《三國演義》,更貼近生活,作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會、日常瑣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層次性、流動性,并純熟地使用了白話,多方面地推進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藝術的發展。
《水滸傳》在明代時被列入“四大奇書”。近現代以來,又成為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文風、構思和理念,都對后世的中國乃至東亞小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水滸傳》在十六世紀已傳入朝鮮,除中國原刻以外,還出現了朝鮮坊刻本、抄本和翻譯本。《水滸傳》是用白話文寫成的小說,當時的朝鮮學者,對文言比較熟悉,而對白話文不太精通,朝鮮顯宗十年(1669年)特為讀《水滸傳》而出版了《水滸傳語錄》。日本于1757年出版了百回本《忠義水滸傳》的全譯本。法國于1850年出版《水滸傳》摘譯本,1978年出版百二十回的全譯本。《水滸傳》已有英、法、德、日、俄、拉丁、意大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朝鮮、越南、泰國等十多種文字的數十種譯本,《水滸傳》在海外廣泛流傳并得到了高度評價。
衍生作品
續書
對《水滸傳》來說,小說從明代以來經由評論到刪改、增添,由刪改、增添再到刪改、續寫的遞嬗變化,到清代已發展到盡頭,再沒有什么有價值的版本。像其他小說一樣繼之而起的也是續作現象,而且續寫《水滸傳》的熱潮方興未艾,從清初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水滸傳》的續書時間跨度之長,內容之豐富復雜,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這些續書要么以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全傳》為底本,要么以金圣嘆批改的《水滸傳》為依據,加以續作。1997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水滸系列小說集成”,或稱作“水滸傳大系”,除本傳外,共收集到14種,即明末清初金圣嘆評《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清初陳忱的《水滸后傳》、清初青蓮室主人的《后水滸傳》、晚清俞萬春的《結水滸傳》(又名《蕩寇志》)、民國時期程善之的《殘水滸》、民國姜鴻飛的《水滸中傳》、民國劉盛亞的《水滸外傳》、民國張恨水的《水滸別傳》、清末西冷冬青的《新水滸》、清末陸土諤的《新水滸》、民國張恨水的《水滸新傳》、民國嘉魚的《戲續水滸新傳》、民國冷佛的《續水滸傳》、民國梅寄鶴的《古本水滸傳》。從內容上看,這些續作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繼承本傳忠義精神,梁山未死英雄繼續除暴安良、劫富濟貧,或梁山英魂轉世、再次揭竿而起的豪情之作。有陳忱的《水滸后傳》、青蓮室主人的《后水滸傳》、姜鴻飛的《水滸中傳》、梅寄鶴的《古本水滸傳》、張恨水的《水滸新傳》。
二是丑化梁山英雄互相猜忌、互相殘殺的強盜之作。有俞萬春的《結水滸傳》、程善之的《殘水滸》、冷佛的《續水滸傳》。
三是借水滸英雄表達作者對清末社會改革的設想,頗具荒誕性。有西冷冬青、陸士諤同名小說《新水滸》。
其他
《水滸傳》對小說之外的其他文學藝術樣式也有顯著影響。明清傳奇劇中,李開先的《寶劍記》、陳與郊的《靈寶刀》、沈璩的《義俠記》、許自昌的《水滸記》等等,這類取材于《水滸傳》的作品約有三十余種。而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曲藝、繪畫等作品也數不勝數。
水滸傳讀后感
水滸傳讀后感 1
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書,而我喜歡的書是《水滸傳》。
《水滸傳》的作者是羅貫中,它的主要內容是南宋時期皇帝胡亂收費,大官壓榨百姓,百姓民不聊生,一群好漢被逼上梁山,掀起了一場專為百姓的起義風波。在這場起義過程中各種英雄事件數不勝數,如林沖棒打洪教頭,宋江三打宋家莊,吳用智取生辰綱等事件。但最后因受招安而起義失敗,構成了一幅轟轟烈烈的英雄起義的壯烈畫卷。
《水滸傳》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當然是武松,他是梁山泊108好漢中的一位,他排行十四,人送稱號“行者”,名故“行者武松”。他嫉惡如仇,為人正直,武藝高強,為百姓們懲惡揚善,怪不得能上梁山。他最出名的事跡就是《武松打虎》了,《武松打虎》講述武松在回家的路上時進入景陽岡旁的一家酒店開懷暢飲,且吃四斤熟牛肉下酒,隨即不聽酒家勸告走上景陽岡,酒勁發作醉倒在大青石上,后酒勁被老虎嚇成冷汗,最后抓住機會打死老虎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我是一個非常膽小的人,不敢伸張正義,只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更怕別人找我的茬,如果是別人找茬我也是只能默默忍受,偷偷哭泣。但是武松和好漢打抱不平的精神打動了我,我因此學會了伸張正義。
我通過這本書認識了許多英雄人物,汲取了很多知識,對我的啟發也很大,我打算以后努力改掉膽小的毛病,學會勇敢地面對困難。
水滸傳讀后感 2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我崇拜于魯智深這位英雄好漢,雖然有時他有些粗蠻,可是他有時也非常仗義。
俗話說得好“路見不平一聲吼,開出手時就出手”
魯智深是一位英勇的提轄官,他為人正直,性格豪爽,喜歡打抱不平。在金氏父女一章說道在金氏父女遇難時,魯智深挺身相救,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使得人人敬佩。
水滸傳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學習他們正義的一面,在現實生活中,弘揚一百零八位好漢嫉惡如仇的同時,也要遵紀守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關于英雄豪杰的書。這本書就是四大名著的水滸傳。這本書講的是一百零八個好漢因走投無路而上了水泊梁山的故事。
在一百零八將中我最喜歡的是長著滿臉胡子,皮膚黝黑的李奎。他個性非常暴躁,而且驍勇好戰,手拿雙板斧,人稱黑旋風。我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很孝順。
有一天,李奎要接他的母親去梁山上安享晚年,可他的母親要喝水,于是他就去找水,回來的時候卻看不見他的母親了,李奎找啊找,到了一個山洞前看見兩只虎仔在吃他母親的腿于是就殺了它們。接著從山洞里又沖出來一只張著血盆大嘴的母虎。母虎張牙舞爪,李奎一點也不怕。拿起板斧砍向了母虎。母虎死后李奎哭著把他的母親埋葬了。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應該向李奎學習,孝順自己的媽媽。
水滸傳讀后感 3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義的史料為主要依據,在書中描寫了一副副壯觀的戰爭,一個個盡忠的好漢,一對對生死不離的兄弟。書中寫了那一百零八位好漢因奸臣陷害,被逼上梁山。他們上梁山后,豎起來“替天行道”的大旗。他們志存高遠,劫富濟貧,把四周奸臣、賊子全部殺掉,所得財物一半運往梁山,一半分給百姓。有時還會因為弟兄情誼去鋌而走險。
在梁山面對千千萬萬官兵來“絞殺”,梁山好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打退了來犯者不計其數次進攻。后來朝廷三次招安,一百零八為好漢歸順朝廷,他們歸順后,按照朝廷旨意收復幾大義軍,此時哀魂遍野,人們妻離子散,很多人都投奔梁山好漢。但好景不長,一百零八位好好在收復方臘時只剩二十幾人回朝。后來宋江盧俊義等被奸臣用藥酒毒死,吳用、華榮自盡。現全在忠義堂被后人敬仰。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腐敗的一面。這的確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本好書,我們更要學習書中一百零八將中的勇敢和堅強,在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堅持到底最終會勝利!
去讀一讀《水滸傳》吧!那蕩氣回腸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烽火四起的戰場,都無不令我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水滸傳讀后感 4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內容實在太多了,不過,也讓我從中了解了很多東西,十分值得。在這本書里,我認識了呼保義宋江、玉麒麟盧俊義,認識了武松漂亮的醉拳、李逵的勇敢、吳用的足智多謀…其中李逵和吳用我最欣賞。李逵雖然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后悔,但他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上體現出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有一種愿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有一種底層勞動人民的質樸,一種英雄大無畏精神,這一點讓我讀了《水滸傳》后,都很感動。吳用呢,就是滿腹經綸,通曉六韜三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他長得眉清目秀,面白須長,在《水滸傳》故事中有著不同于其他豪杰的英雄形象,是古代文人浪漫主義的一種精神化身。
在這本書中,最吸引人的、最膾炙人口的,就是武松打虎的經典故事了。故事描寫非常細致,從主人公武松到景陽崗過崗喝酒到上山遇虎,整個心理變化描寫得非常細膩,筆法多姿,描寫得非常引人入勝,以神化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氣概,是《水滸傳》的一大亮點,也是后來不同戲劇、電影、電視都首為選用的.故事,是一個經典,從中,我們可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把故事描寫得深深的打動人心。讓我們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書寫的技巧,得益匪淺。
水滸傳讀后感 5
最近幾天,我讀了明代施耐庵著成的名垂青史的《水滸傳》,里面運用了許多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隨著里面的發展而熱血激蕩。
《水滸傳》這本書主要講了:北宋末年,昏君即位,奸臣當道,一時間雞犬升天,他們搜刮人民的東西,弄得人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一群有志之士——宋江、吳用、公孫勝、林沖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揭竿而起,在水泊梁山劫富濟貧、替天行道。一時間,竟讓朝廷聞風喪膽,朝廷無奈,只得派人去招降,宋江竟然答應了,于是,梁山好漢深入虎穴,可最后還是非死即傷,真是可嘆可敬啊!
讀了《水滸傳》這本書后,我認為宋江最不好。如果不是宋江答應了朝廷的招降,梁山好漢也不會死這么多人。其中,在征戰方臘的一站中,梁山好漢竟死了七十四位,李俊等四位乘船去了太平洋,武松和林沖休養在寺廟里,浪子燕青從此毫無下落。只有宋江、盧俊義、吳用、花榮等二十七位好漢在朝中受封,但最終宋江、盧俊義、吳用、花榮還是死了,真是昏君奸臣啊!我想,方臘和宋江都是英雄好漢,可方臘最終被斬首,如果他們聯起手來攻打朝廷,也不會落到這么慘的下場。所以,宋江是最不完美的。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看《水滸傳》的,那蕩氣回腸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瀾壯闊的場景,一定會讓你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水滸傳讀后感 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風明月,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這首《臨江仙》高度贊美了《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讓我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為元末明初施耐庵所作。故事里的梁山好漢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扯起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反抗朝廷。朝延大臣們大驚失色派軍隊前去鎮壓,結果鎮壓失敗,軍隊還投降了。朝廷改變策略,前去招安,在宋江、吳用等人的妥協下接受招安。結果,朝廷利用戰爭讓梁山好漢們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的二十幾人也被朝廷賜死。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以令人唏噓的結果結束了。讀完《水滸傳》我唏噓不已。
梁山好漢們經歷了一個弱——強——弱的過程。尤其是他們從江南去征討方臘的時候傷亡慘重。梁山好漢們死的死,走的走,留下來的全被賜死。這無疑是”借刀殺人”,借戰爭來削弱他們的力量!如果朝廷一開始就治理得很好的話,梁山好漢們就不會聚集起來造反,就不用朝廷費那么大的勁去招安,更不會有如此令人唏噓的結果。一切的一切全都是朝廷自己在毀自己。
《水滸傳》是農民起義的壯麗史詩,更是一曲英雄的贊歌!
水滸傳讀后感 7
前些天,我讀了《水滸傳》,水泊梁山那替天行道的大旗,那一百零八將栩栩如生的性格長久的留在我的腦海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林沖,最可憐的就是宋江。
林沖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是忍;二是狠。高衙內欺辱他的妻子,他忍了;誘他進白虎堂,判他去充軍,他忍了;解差用開水燙他,甚至要殺他,他忍了;從八十萬禁軍教頭到看守草料場,他忍了。他忍,是因為他對朝廷還存有幻想。當到了“風雪山神廟”時,幻想破滅了,他忍無可忍了,大開殺戒,一口氣殺了六個人。投奔梁山,王倫不肯收留,他忍了,寄人籬下,當晁蓋上山時,他又忍無可忍了,殺了王倫,體現了一個“狠”字。
在說宋江,他從來就是腳踩兩只船,對朝廷充滿幻想,總以“給兄弟們一個好的.出路”給自己留條后路,于是,聚義廳轉成忠義堂,人人得而誅之奸臣高俅倒成了座上客,導致林沖氣的吐血,他理解招安的日子,也是林沖吐血身亡的`日子。之后,他又征討同樣是起義軍的方臘,結果兄弟們是死的死、亡的亡。最后朝廷對他還是不放心,賜他自盡,他臨死還帶上李逵。可謂可憐、可悲,令人心生厭惡。因此,我喜歡豪爽、仗義、百折不回的武松、魯達,以及對朝廷徹底死心的林沖。厭惡和宋江一路貨色的吳用,盧俊義。
總之,我喜歡著本書,那栩栩如生的一百零八人將伴我同行,這就是我讀《水滸傳》后的一點感受!
【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水滸傳手抄報內容08-11
夏日主題手抄報內容08-29
誠信主題手抄報內容08-30
足球主題手抄報內容10-12
春聯主題手抄報的內容02-01
主題是“誠信”的手抄報內容04-14
以愛耳日為主題的手抄報內容09-01
以畢業為主題的手抄報內容04-24
預防近視主題手抄報內容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