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分享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手抄報資料】
中秋之月,萬里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熟悉嗎?這首歌,這段詞。
月,各時各樣,別具韻味,卻又婀娜多姿。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而如今的月,卻又像極了那西子之明眸。
一提起月亮,大家一定不會忽略嫦娥奔月——那個凄美的故事。一顆丹桂,一只玉兔,一鳴金蟬,了無生跡。這,便是生活了。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真是一語中的,不是么?
故人嘆:“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然而發生在這霜月之下的故事又有多少。
夜風習習,皓月當空。
誰又知道,這明眸似的皓月當中,埋藏了多少離別之苦?幾度孤獨,幾道寂寞?幾次傷感,幾抹失望?
窗外,秋意正濃,曾經蔥蘢的葉子已經有了枯萎的痕跡,風過時,就輕輕落下來透著絲絲冷意。淡淡月色,許許惆悵,灑滿一地。
春花開又落,一晃即是秋。
如今,也只能感嘆,流年似水。光陰催促,奈蘭芳歇,好花謝,為傾刻。彩云易散琉璃碎。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月淡風清。剪下一脈月影,讓它隨心境飛逝吧。渺渺楚青,氤氳成一簾幽夢。乘著音韻,踏沙成歌。七尺疏影搖著一江明月,如秋水漣漪,天高靜遠……
抱一泓滿月雪霜入懷,擁著它細細灑灑。水柔霧瀉的縷縷清輝,在折疊的八月秋景中定格。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如鏡,星斗滿天。歲月靜好。
中秋節的習俗: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10.中秋節手抄報圖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