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下面分享關(guān)于數(shù)學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shù)學手抄報資料】
數(shù)學故事:挑戰(zhàn)出來的公式
歐洲數(shù)學家取得過的一個偉大成就,就是發(fā)現(xiàn)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這成就不是一個科學家單獨獲得的,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其中,做出最大貢獻的當屬意大利數(shù)學家塔塔利亞。他的發(fā)現(xiàn)是源于一次激烈的數(shù)學競賽。
這個塔塔利亞本名叫尼克羅,在戰(zhàn)爭中被法國士兵砍壞了牙床,變成了結(jié)巴。由于在意大利語中“塔塔利亞”是“口吃的人”的意思,人們就習慣稱他“塔塔利亞”。他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但他十分好學,沒有錢買紙筆,就在父親的青石墓碑上寫字計算。不到30歲,他就當上了威尼斯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
在他教書的時候,許多人向他請教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方法。但是,這是一個大難題。誰也沒有聲稱自己會解。塔塔利亞通過努力,發(fā)現(xiàn)了一種解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的辦法。但是他夸大其詞,說自己會解所有的一元三次方程。
這個消息被一個叫菲俄的大學教授知道了。他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他覺得:“全世界只有我才會解一元三次方程,這可是我的老師——大名鼎鼎的數(shù)學 家費羅教授——傳授給我的獨家秘方。這個叫什么‘塔塔利亞’的小子怎么可能比我厲害?”菲俄不服氣地向塔塔利亞提出挑戰(zhàn)。他們就用當時流行的數(shù)學競賽的辦法來一決勝負。
這時候塔塔利亞有點后悔了,因為他只會解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下可糟了,牛已經(jīng)吹出去了,到時候肯定有很多人去看比賽,輸了就太丟臉,怎么辦?”塔塔利亞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為了這個他常常徹夜難眠。一直到比賽前10天,他終于找到了一種比較好的解法!
比賽正式開始,菲俄出的題目果然都是一元三次方程。塔塔利亞早有準備,拿出筆來,唰唰唰,才兩個小時,就把所有的題目都解完了。比賽的結(jié)果,當然是塔塔利亞大獲全勝。
這次比賽以后,塔塔利亞一舉成名。很多人向他請教,他卻只字不提,因為他的解法還不完善。一直到好幾年以后,塔塔利亞終于找到了比較完善的一元三次方程解決方式。
數(shù)學故事:免費的午餐
有十個年輕人到一家飯館吃飯,人都到齊了,卻為座位該怎么安排的問題發(fā)生了爭論。有人說,應(yīng)該按年齡大小來坐,也有人說,應(yīng)該按個子高矮來坐。爭來爭去,也沒有個完。這時,旁邊一個老侍者說:“小伙子,你們這樣爭是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的,不如我提個建議,怎么樣?”
十個年輕人不知道老侍者想說什么,于是都停住了爭吵,聽他開了口。
老侍者說:“假如你們今天按一個排列的次序坐,明天再來吃飯時,再按著另一個次序排列,然后,后天、大后天……都按著不同的次序入座。這樣,等你們十個人的次序都變換完了,再也不會有新的次序出現(xiàn)的時候,從那一天起,我每天免費供應(yīng)你們最好的午餐,你們要什么飯菜,我給你們上什么飯菜。”
老侍者這奇怪而特別的建議引起了年輕人們的興趣。于是,他們和老侍者約好,到了那天,一定不許反悔。年輕人們開始坐好用餐,每一個人都興奮地想象著不用花錢吃午餐的那一天。
從這天后,他們每天中午都到這家飯館來吃飯,有一個人專門記錄,每次都按照不同的順序排列就座。可是,一連過了幾個月,新的次序還是沒有完,他們還是吃不到免費的午餐。后來,年輕人們仔細一算,才知道,要是這么吃下去,根本吃不到免費的午餐。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其實,看上去簡單的問題可不是那么簡單。我們來算一下:如果是三個人去吃午餐,排列的順序就有6種:123、132、213、231、312、321。在假設(shè)去4個人,第一個人坐著不動,后面的三個人就要變化6次,那么,當4個人都輪流作為第一個人坐著不動時,總的變化次數(shù)就是6×4=24次。用這個方法就可以算出:5個人去吃午餐,排列的次數(shù)就有24×5=120種,6個人就是120×6=720種……。他們是10個人,算起來,是3628800種不同的次序。而一年是365天,如果他們天天中午去吃午餐,那么要過將近一萬年,這個次序才能排完!
原來,老侍者巧妙地運用了他的數(shù)學知識,讓抱著占便宜目的的年輕人吃了個小虧,成了這個飯館固定的顧客,讓飯館小賺了一筆。所以俗話才說: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