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分享關于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手抄報資料: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元旦,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并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意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把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于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愿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埃塞俄比亞(臺灣稱為衣索比亞)等。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手抄報資料:德國的影響】
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為競爭對手,蘇聯占領區和西方占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分裂也一步步成為現實。1947年至1949年期間,美、英、法先后將其在德國西部的占領區合并,召開西占區立憲議會,制定臨時憲法,實行貨幣改革,用西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1949年5月10日,西占區立憲議會決定以波恩為首都建立聯邦國家,5月23日通過《基本法》,即臨時憲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在蘇聯占領下的德國東部5個州,1946年4月舉行了鄉鎮、區州的選舉,建立了相應的各級議會和政府,由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并而成的德國統一社會黨在各級政權機構中居主導地位。
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的德國人民委員會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至此,在德國土地上形成了兩個德意志國家。
分裂后的德國,處在東西方政治、軍事較量的漩渦之中,成為在歐洲相互對峙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前沿。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翌年該協定生效,西德結束被占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并加入了北約。幾天之后,5月14日,以蘇聯為盟主、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東方軍事集團--華沙條約組織也宣告成立。在此后的長時期中,德國的分裂被視為戰后歐洲秩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此情況下,原德國首都柏林的東半部蘇占區和西半部美英法占區形成了兩套體制:兩個市政府,兩套警察體系,兩種貨幣。1948年12月又出現了兩個市議會。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馬歇爾計劃中的巨額援款,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櫥窗"。但它地處東德的腹地,像個孤島。
1945年到1961年間,每年約有數十萬民主德國(東德)公民通過柏林逃往聯邦德國,使民主德國蒙受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