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青年學生必須牢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神圣使命,努力踐行“三愛”“三節”,爭做祖國未來棟梁。下面分享關于三愛三節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愛三節手抄報資料:三愛】
愛學習
我們在讀書中快樂成長,我們在讀書中不斷的成長。只有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入學到現在老師一直循循教導我們要愛學習,我們都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也要學會如何待人處事,為將來謀生存求發展打下基礎,人生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同學們應當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激勵自我,努力學習。
愛勞動
有一首兒歌叫做《勞動最光榮》,同學們在校期間應當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怕吃苦,不論是寢室衛生教室衛生校園的公共區,都要積極參與,我們在勞動的同時不僅可以美化校園環境,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團隊意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幫助大家形成良好的習慣,那么我們平時在家里也應該幫助父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到自己的一份做兒女的責任。
愛祖國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則國屹立于世界!祖國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們大家心中! 祖國是養育我們的第二個母親,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家人那樣愛護我們的祖國,應當時時刻刻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發展緊密連接在一起。
【三愛三節手抄報資料:三節】
《論語》中就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其中“儉”就是節儉。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節儉在內的五種品德,所以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墨子也極力主張要在衣、食、住、行、喪葬等方面“制為節用之法”。“節約”符合“天德”。奢侈浪費就是“虧奪人衣食之財”,侵害別人的生存權。《左傳》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把儉樸作為培養良好道德的基礎,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惡行的根源。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多少年來,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艱苦樸素、勤勞節儉都作為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傳統美德,得到倡導、保持和發揚。這也是我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