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形成侵略集團。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中國成為東方主戰場。下面分享反法西斯戰爭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反法西斯戰爭手抄報資料:戰爭的總結】
透過這場由“青銅戰士”引發的外交爭端,人們似乎看到了兩種“歷史觀”的較量。俄受此次糾紛的根源在于兩國對二戰歷史的對立看法。俄羅斯族人把蘇聯紅軍塑像視為蘇聯各民族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犧牲以及法西斯主義最終崩潰的象征。愛沙尼亞脫離蘇聯獨立后,奉行“排俄親西”的外交政策,先后加入了北約和歐盟[3]。
反法戰爭十幾年來,愛沙尼亞一直認為蘇聯是同法西斯德國一樣的入侵者、占領者,而不是所謂的“解放者”,而一些愛
沙尼亞族人卻視之為俄國人統治愛沙尼亞的象征。在這次塔林的解放戰士紀念碑事件發生后,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說過這樣的話:“一些國家試圖將對歷史事件的罪責加諸于某個人的身上,對這樣的政策我搞不明白。我更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他們總是試圖將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等同起來。”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歷史觀”使得這場糾紛越發的復雜起來。
其實,東歐各國和波羅的海三國脫離蘇聯之后,拆除或者推倒蘇軍解放戰士紀念碑事件,就沒有間斷過,并且成為這些國家對抗蘇聯、俄羅斯的一種政治和外交手段。此間分析人士指出,事實證明,這種拆除和推倒并不能解決歷史問題。這不但不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反而會使國家之間的關系惡化,最后受到最深傷害的還是兩國的老百姓。
現實是殘酷的,但是每個人必須要有‘‘堅持”這個 是必勝的信念,如果人失去了它,那在這世界上就相當于死去了,所以人活著就一定不能輕易放棄。加油吧!
【反法西斯戰爭手抄報資料:經過及影響】
經過:1943年2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獲勝,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同年7月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同盟國發起全面戰略反擊。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蘇軍追擊德軍,配合東南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斗爭。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后,美、英軍隊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開進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也于8月8日對日宣戰。中國抗戰轉入全國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影響:反法戰爭這場戰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涉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兩國蒙受的劫難也最為慘重。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中國在八年抗戰中共有3500多萬同胞犧牲,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51%,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