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賞花燈,吉祥之星為你升,元宵佳節賞花燈,快樂之樹為你生,正月十五吃湯圓,好運之粥為你甜,正月十五吃湯圓,夢想之月為你圓。以下是語文迷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元宵節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為何吃元宵呢?
“元宵”作為元宵節一種獨特的風味小吃,入口香甜,令人齒頰留香。那么,元宵節為何要吃元宵呢?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舊時曾稱作“圓子”“湯圓”“糖圓”“團子”等。
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據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泛舟長江,見江面上漂著個浮物,色白微黃,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昭王食之,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為餡仿制供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習。
元宵節吃湯圓,其風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之說。后來,元宵又稱為“湯元”。清代李調元的詩句“風雨夜祭人散盡,孤燈又喚賣湯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他忌諱諧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這種小吃的名稱,幾經變易,才被固定下來。
王來華說,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在南方則稱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緣何不剃頭
“正月里,不剃頭,正月里剃頭死舅舅。”這首民謠傳唱了數百年,人們都忌諱在正月里剃頭。其實,這首民謠根本不是對人們正月剃頭就會死舅舅的預言,不剪頭是“思舊”,而不是“死舅”。因明清兩朝發式不同,明末清初,滿清政府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時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政府對抗,于是就用“思舊”的諧音“死舅”,編唱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民謠。歲月早已朦朧了原來的意思,時至今日,全國仍有很多地方恪守著正月不進理發店的習俗,這倒給理發師傅們每年放了一個月的“年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