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冷時硬中甜,好一個熱時軟中粘,好一個有心不外露,好一個清白自在圓。愿可口的湯圓帶給你元宵的幸福無邊,元宵的快樂無限!以下是語文迷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元宵節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作為傳統節日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
17日是傳統的元宵佳節,如果說大年是一臺全民參與的民俗大戲,那么,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這臺大戲的壓軸節目。民俗專家表示,作為傳統節日的元宵節在我國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燈節”。相傳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一年明月打頭圓”,因此,元宵也被稱為“元夕”“元夜”。
古時候人們又將元宵節稱為“上元節”,按照中國民間傳統,在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下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除夕和正月初一過大年,傳統上是以家庭為單位歡度,元宵節則不同,講究的是走出家門普天同樂,是各民俗節日中唯一以歡樂熱鬧為核心內容的,因此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說法,“鬧花燈”“鬧社火”“鬧元宵”,熱烈奔放的“鬧”無處不在。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開始,慶祝新年活動進入了高潮,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城市鄉村,通宵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大放異彩,男女老幼,錦繡服飾,觀賞花燈,游覽勝景。所以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這不無道理。
元宵節的文化意義
經歷一百多年來歐風美雨的沖刷,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很大侵蝕,元宵節也不例外。在當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節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湯圓了。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為在相對悠閑的小城市和鄉村,元宵節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日。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范圍、人際關系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擴大拜年范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干,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系的意義。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游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馬光說:“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游樂。元宵節允許民眾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元宵張燈最初是出于客觀需要,晚上活動必須照明。后來張燈又是為了游玩欣賞。可是,它還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祈求生育。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里“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于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愿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征意義。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湯圓以求得子的習俗。清代湖北安陸一帶百姓互相贈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鵝蛋的元宵,婦女觀察煮這種元宵的火候來占卜生育。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征一家團圓,幸福美滿。這種解釋多少有點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元宵節在古人的不斷創造中發展而來,也必將在現代人的再創造中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