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趣談
作者:曹長發
金蛇狂舞去,揮灑滿天喜訊;龍馬迎春來,展望錦繡前程。馬年到,馬年新祝福,少不了有個“馬”字,諸如“馬到成功”“馬年大吉”“馬上有錢”“馬上發財”等語。那么,祝福時為何稱“馬上”呢?且“馬上”一詞又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要說清楚“馬上”的含義,必須從“馬上”的最初意義上說起。馬上最初意義是“馬之上”,從這個角度去解釋,“馬上”可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在馬背上,另一個是比喻升職做官。前者的例子是“他們正在馬上比武”,后者的例子是“你權勢雖小,到底是在馬上,又何必怕他?”,可作“在官位”解。再比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高帝罵之曰:‘乃公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釋義為:馬背上,多指征戰武功。這時候的“馬上”只能算個短語或詞組。但“馬上”在“馬上有錢”“馬上發財”中的意思就不同了,它只是一個詞,且是一個單純詞,其中的語素是不能拆開獨用的,也就是“馬”和“上”是不能拆開運用的,拆開就不是“馬上”一詞了,這時候“馬上”的含義是:立刻、立即。
問題是:我們常說,“馬上有錢”“馬上發財”,卻為什么不說“雞上有錢”“牛上發財”呢?原來,單就“馬上”的字面來看,如上述所言,它至少有三個含義,但從“馬上”的最初意義——馬背上,發展成“比喻在職做官”,直至演變成“立刻、立即”意,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因為古代作戰多在馬背上,而取得戰功、位居高位者也多賴戰馬,由“馬背上”,發展成“比喻在職做官”顯然是有其內在發展邏輯的。同理,由“馬背上”,演變成“立刻、立即”意,也是有內在規律的。因為古代所謂的“馬背上”的工作或作戰都是很匆遽忙碌的,進而發展成“立刻、立即”意,也是順理成章的。如唐朝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明朝戚繼光《壯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都寫到在馬上作戰的辛勞與艱苦,更寫到輾轉、來往的匆遽與繁忙。如此,由“馬背上”這個含意發展成“立刻、立即”這個含意,其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循著這樣的路子發展,“馬上”表“立刻、立即”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約定俗成。
況且,在古代,馬是人類的忠實伙伴、得力助手,它為人類的生存、生活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馬具有不可磨滅、難以取代的作用和地位,人類愛馬、惜馬、養馬、護馬當在情理之中,因而人類用美好的語言來贊美馬,用吉祥的寓意來歌頌馬。
在中國,馬一般寓意為“陽剛”“雄性”“力量”“忠誠”“重義”,也可寓意為“昌盛”“發達”“升騰”“迅捷”“能力”與“人才”等。單就馬的“迅捷”一面,就有如此多的贊美:飛馬、奔馬、駿馬、千里馬。你想:人若坐在這樣的馬上行走,那自然是“馬上如箭”了。比如:你要想表達“快速做事”的含義,往往就說成“馬上就干”;說“快速發財”,自然就說成“馬上發財”了。
總之,馬在古代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在人類的生活生產中,馬的迅捷本性也是其他動物所無法比擬的,從這點上說,要想表達快速的含義,自然非“馬上”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