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撫順:農民送秧歌進城鬧元宵
2月6日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撫順市后安鎮李家村村部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66名秧歌隊員披紅掛綠,走上大客車,代表撫順縣進城參加全市元宵節秧歌大賽。
李家村秧歌隊隊長張國發告訴記者,我們村的秧歌隊連續六年闖進全市秧歌大賽決賽,年年奪得第一名,這次派出以青年農民為主,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8歲的最強陣容,志在必得。
上午10點整,秧歌大賽在15萬平方米的撫順人民廣場拉開帷幕,從全市城鄉1100多支秧歌隊中選拔出的12支隊伍各展絕技。李家村秧歌隊一亮相就以其熱情奔放、鄉土氣息濃厚贏得了滿場喝彩,尤其是裝扮成老爺爺老奶奶的6位八九歲小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了現場觀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最后,如愿以償奪得了第一名。
撫順市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清王朝統一全國后,滿族在原有民間舞蹈基礎上,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大紅大綠、大開大闔、豪放潑辣的滿族秧歌。來自清原滿族自治縣的八旗風滿族秧歌藝術團,現場展示了獨具特色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撫順地秧歌。
據撫順市文廣局副局長楊曉林介紹,撫順市秧歌大賽已連續舉辦了14屆,每年都有近千支隊伍參加。一到臘月,撫順各個村屯、社區就開始籌備自己的秧歌,從服裝、道具到編排、創意和排練,一絲不茍。比賽從鄉鎮、街道開始,然后在各縣區賽,最后是全市比賽,全市950個社區和村,有6萬多人參與。許多青年男女,只有參加完秧歌賽才會出門打工。
遼寧省群眾藝術館書記魯濱告訴記者,這次大賽,把撫順獨有的滿族秧歌、竹馬、地八寸等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展示和展演,既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增強了市民保護、傳承撫順文化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