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的節能減排
(一)選購汽車
1、選購小排量汽車:汽車耗油量通常隨排氣量上升而增加。排氣量為1.3升的車與2.0升的車相比,每年可節油294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647千克。如果全國每年新售出的轎車(約382.89萬輛)排氣量平均降低0.1升,那么可節油1.6億升,減排二氧化碳35.4萬噸。
2、選購混合動力汽車:混合動力車可省油30%以上,每輛普通轎車每年可因此節油約378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32千克。如果混合動力車的銷售量占到全國轎車年銷售量的10%(約38.3萬輛),那么每年可節油1.45億升,減排二氧化碳31.8萬噸。
3、選用節油車型:一般的說,家用車比運動型車及跑車更省油。新款轎車發動機節油性能好。手動檔不一定比自動檔省油。如果變速箱齒速比設計不合理或駕車人技術不過關,手檔很可能比自動檔車型更費油。
4、選擇顏色較淺的車色和內裝:選擇顏色較淺的車色和內裝,也可以減少吸收熱量,降低冷氣負荷,自然也就比較省油。
5、外型選擇:造型盡量圓潤流暢,則車身風阻系數小,油耗也會顯著下降。
6、燃油回路加裝節油器:當油通過燃料節油器時,磁分裂催化劑使長鏈堿性燃料分子分裂成較短的堿性分子,使得燃料的燃燒率更高。用這種方法,可節省5%-10%的燃油;消除發動機積碳現象并使其壽命達到150萬公里;發動機功率輸出更加平穩;減少20%的有害尾氣排放;購置設備的成本大約為1500元,汽車行駛3.75萬公里所節省的燃油,即可收回投資。
7、渦輪增壓節油器:適用于排量1.6升以下各種以汽油為燃料的汽車。它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使發動機從自然進氣,變成主動進氣,有效增加發動機內氧分子活性密度,促使燃油與氣體充分混合霧化,達到最佳的空燃比,最終使發動機的動力明顯增加。該裝置對發動機沒有任何拆改,不會影響發動機壽命。可以節省燃油10%。
8、采用汽車隔熱措施:配置具有高隔熱性能的各種汽車玻璃貼膜,如吸收熱量的薄膜、反光式的金屬薄膜、光譜選擇性金屬薄膜、光譜選擇性陶瓷薄膜等,在南方漫長的夏天特別管用,可使車內溫度降低5-10度,有利減少空調負荷及燃料的消耗,延長車內空調的使用壽命。購置汽車貼膜的費用大約為1000-2000元,0.25年即可收回投資,以后每5萬公里節約直接費用2000元。
(二)汽車保養
1、科學用車,注意保養:汽車車況不良會導致油耗大大增加,而發動機的空轉也很耗油。通過及時更換空氣濾清器、保持合適胎壓、及時熄火等措施,每輛車每年可減少油耗約180升。
2、保養空濾器:空氣濾清器的作用是凈化氣缸內的空氣,如果加油超過標準或太臟,都會造成空氣不暢,導致車輛油耗增加。
3、清除積碳:燃燒室的積碳增多后,容易引起可燃混合氣的自燃,造成功率下降。在二級保養和因其他原因拆卸氣缸蓋時要認真清除燃燒室和活塞頂部的積碳,減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
4、蓄電池活化:蓄電池電量不足會增加整車運行的油耗。正規廠家按標準生產的蓄電池,在車上使用二三個月“硫化開始”時就對電池進行一次“活化”處理,便可使蓄電池容量恢復到96%以上,按此辦法循環“活化”,蓄電池就能很容易達到設計壽命(24—36個月)。
5、維護消聲器:消聲器盡管是為減少噪聲而設計,但它也阻礙了廢氣的排出,消耗了部分功率。如果消聲器損壞,則會進一步阻礙廢氣的排除,增加油耗。
6、檢查火花塞:火花塞是將高壓電引進發動機的氣缸內,在電極間產生火花,點燃混合氣。火花塞工作狀態和火花塞間隙的大小,以及積碳的多少都對功率和耗油有直接的影響。
7、定期保養發動機:要定期對發動機進行預防保養,因為發動機長久失調會多耗燃油。
8、用粘度最低的發動機油:你的汽車手冊上應有說明汽車所能用的最低粘度發動機油。發動機油粘度越低,引擎就越“省力”,也就越省油。
9、經常保持冷卻水箱的清潔及時給水箱換水:及時更換機油、“三芯”等,保證通風暢通,水箱中積存雜質、機油不足增大摩擦、散熱不暢都會影響發動機功效,增加油耗。
10、使用汽油清凈劑:對于使用年代較長的車來說,使用汽油清凈劑節油效果比較明顯;對新車,它只是保持新年燃油系統油路順暢,噴油嘴、進氣閥清潔,使新車油耗長期保持在最佳水平,一般能節油3%—5%。
11、不要隨意更換輪胎的大小:選擇更寬的輪胎使車輪的阻力也相應增大,所以除非真的很需要額外的抓地能力,就不需增加輪胎寬度,否則將增加油耗。
12、保養車身:車身出現凹陷就會增加汽車行駛時所遇到的氣流阻力。另外,那些華而不實的裝飾品,也同樣只會增加阻力。
(三)外出開車
1、拼車出行,利己利國:所謂順風車,也被稱作拼車,是指私家車主上下班途中在不影響自己行進方向的情況下,順路捎帶他人到達目的地。一般來說,順風車不以贏利為目的,只收取少量成本。拼車出行可有效減少機動車使用,節省燃油,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策劃好行車路線:注意預先策劃好行車路線,經常走錯路不但浪費燃料,而且浪費時間。
3、根據路況節油法:上坡時應衡量一下車子的負重和路面的斜度,不要一下子用油過多。下坡時使用低檔輔以制動,一方面避免轉速提升過高,另一方面可以減低對制動的損耗。
4、交通堵塞時,停車即熄火:一般來說,超過5分鐘的堵塞,或是前面被堵車輛不見頭的情況下都應熄火等待。
5、避免低速檔長時間行駛:發動機、加速踏板、檔位三位一體配合默契方能輸出最經濟、最佳動力。“超前”或“滯后”的檔位都將形成“拖檔”,增加油耗。所以,行車要盡量避免低速檔行駛,一旦條件允許,上路就要用上高速檔位,并將時速保持在中速最省油。
6、避免車輛超載:超過額定載重量,每增加1千克的負荷,每千米將增加0.01的油耗。因此,市內行車要盡量減輕自身重量,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累贅”。后備箱雜物過多,會增加車輛重量,過重的車輛在行駛時會更費油,因此,要及時清理后備箱,減少攜帶不必要的物品。
7、不要超速行駛:對一般汽車而言,80公里的時速是最省油的速度,每增加1公里的時速,就使你的耗油量增加0.5%。
8、調整輪胎氣壓:過高或者過低的胎壓都會增加行駛油耗。
9、柔用油門:加油要“柔”。一輛車耗不耗油,很大程度在駕車者的加油方法。想節油,正確加油是關鍵,要輕踏輕放,切忌猛踩猛踏,使發動機在瞬間高速下工作。
10、與前車保持一定的距離:城市中紅綠燈較多,車輛起停頻繁。進行中要與前車保持足夠的距離,前車突然制動時,為自己留出足夠的反應時間;不必頻繁制動,即安全又省油。
11、高速行駛關閉車窗:高速行駛中的空氣阻力不容忽視。如無必要,盡量不要打開車窗,減少風阻,可以省油。
12、選擇匹配的燃油標號:車用汽油的標號是根據它們的辛烷值單位來規定的。但辛烷值不是車用汽油的唯一指標,還有蒸發性、抗爆性、安定性和腐蝕性等。這些指標在使用上都有其實際意義。使用匹配的燃油可節省燃料,延長發動機壽命。
13、加油適量:如果基本行駛于市區,且加油比較方便,則不必一次加滿。載著滿滿一箱油會增加自重,徒增油耗,一般而言,可一次加上30升。特別是新車,更不要第一次就一下子加滿,這有可能會使油浮及傳感器失靈,導致油表失真。
14、替代燃料乙醇:燃料乙醇在添加變性劑后,與無鉛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成乙醇汽油——是一種新型綠色環保型燃料。當乙醇混配比在25%以內時,燃料可保持其原有動力性。更重要的是,乙醇是太陽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整個自然界大系統中,乙醇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可形成無污染的閉路循環,永恒再生永不枯竭。
(四)洗車節能
1、使用高壓水槍洗車:普通水槍1噸水只能洗10輛左右的車,而使用高壓水槍,每噸水可以洗車18輛。
2、使用微水洗車:微水洗車的特點是噴出的水呈霧狀,洗每輛車用水20升左右,可節約60-80%的用水。
3、使用蒸汽環保清潔車:蒸汽環保清潔車是利用世界發達國家流行的高效蒸汽機,將極少的水轉化為高壓蒸汽,其洗車過程使用配置不同的去污劑,對汽車進行美容。使用蒸汽環保清潔車,洗車只需要用一杯水。
4、干洗汽車:無水洗車更節省。無水洗車又稱汽車干洗,是采用汽車清潔劑系列產品對汽車進行清潔保養的一種新型汽車保潔技術,可比傳統的洗車方式節水80%。
(五)電動車保養
1、人電配合: 電動自行車最好的使用方法應是:人助車行,電助人行,人力電力聯動,這樣才會人省力、車省電、壽命長。
2、腳踏啟動: 具有零啟動功能的電動自行車,由于靜止啟動時電流較大,耗能較多,且易損壞電池,應先用腳踏騎行,然后再電動,到一定速度再電力加速,切忌原地加速。
3、緩加速: 在騎行中,若需加速時,應緩慢旋轉調速手把,避免直接加速至最快檔。騎行中應盡量避免頻繁剎車、啟動。可延長電池和電機壽命。
4、合適的速度: 一般的電動車最高時速都會在30公里以上,經安全行車測驗,時速在每小時20公里為電壓最優輸出,以此速度行駛最省電。
5、根據路況行使: 少走顛簸路。如遇上坡、上橋、逆風載重不可帶人或帶太重的物體行駛,務必腳踏助力,這樣可以避免電池超大電流放電,以避免對電池造成沖擊性傷害,影響電池的續行里程和使用壽命。冬季騎行時,盡量采用腳踏助力,這樣既可鍛煉身體,避免腿腳受凍,又可避免出現因低溫狀態電池組容量下降、電力不足的現象,也有利于延長電池的壽命。
6、當天充電: “十分”虧電時可用腳蹬助力發電,但此舉對電池壽命傷害極大,所以最好確保行車過程中電池電量處于正常狀態。每天騎行后都要充電,千萬不要等電耗盡再充電。
7、嚴禁存放時虧電: 蓄電池在存放時嚴禁處于虧電狀態。虧電狀態是指電池使用后沒有及時充電。在虧電狀態存放電池,很容易出現硫酸鹽化,硫酸鉛結晶物附著在極板上,堵塞了電離子通道,造成充電不足,電池容量下降。虧電狀態閑置時間越長,電池損壞越重。因此,電池閑置不用時,應每月補充電一次,這樣能較好地保持電池健康狀態。
8、避免大電流放電: 電動車在起步、載人、上坡時,請用腳蹬助力,盡量避免瞬間大電流放電。大電流放電容易導致產生硫酸鉛結晶,從而損害電池極板的物理性能。
9、正確掌握充電時間: 在使用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準確把握充電時間,參考平時使用頻率及行駛里程情況,也要注意電池廠家提供的容量大小說明,以及配套充電器的性能、充電電流的大小等參數把握充電頻次。一般情況蓄電池都在夜間進行充電,平均充電時間在8小時左右。若是淺放電(充電后行駛里程很短),電池很快就會充滿,繼續充電就會出現過充現象,導致電池失水、發熱,降低電池壽命。所以,蓄電池以放電深度為60%-70%時充一次電最佳,實際使用時可折算成騎行里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充電,避免傷害性充電。
10、防止曝曬: 電動車嚴禁在陽光下曝曬。溫度過高的環境會使蓄電池內部壓力增加而使電池限壓閥被迫自動開啟,直接后果就是增加電池的失水量,而電池過度失水必然引發電池活性下降,加速極板軟化,充電時殼體發熱,殼體起鼓、變形等致命損傷。
11、避免充電時插頭發熱: 充電器輸出插頭松動、接觸面氧化等現象都會導致充電插頭發熱,發熱時間過長會導致充電插頭短路,直接損害充電器,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發現上述情況時,應及時清除氧化物或更換接插件。
更多熱門板報資料推薦: